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

    [摘要]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指涉现实,反映了印度当代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如教育制度、嫁妆制、贫富差距等。影片着力打造美好却也揭露黑暗,喜剧和悲剧互相交织,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现实的真实立马呈现出来,让人不禁对影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三个傻瓜》教育制度 嫁妆制贫富差距反思

    前言

    由拉库马?希拉尼执导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自2009年上映以来,在全球各地不断创下票房奇迹,并获得印度第57届国家电影奖最佳影片、2010星幕奖最佳影片等多项殊荣。《三个傻瓜》把艺术创作和社会责任感有力的结合在一起,本文将从印度的教育制度、嫁妆制、贫富差距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对印度主流教育制度批判及反思的主题

    新学期伊始,在以成绩论成败的印度皇家工程学院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学生兰彻。兰彻的室友法兰和拉杜成了他的追随者,三个人被院长判定为“傻瓜”。作为填鸭式教育的批判者,兰彻以其大胆的思想、疯狂的行为及优异的成绩让周围的人对教育有了新的认知。

    “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法兰被父亲安排的人生。法兰想做野生动物摄影师,却不敢忤逆父亲的意愿,只好学着自己不喜欢的工程学,成绩却是倒数。在兰彻的鼓励下,法兰动情地对父亲说出了心声:“爸,我做了摄影师会怎样呢?赚的钱少,住小点儿房子,开小点儿的车,但我会快乐,因为我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父亲一句“去过你的生活吧,儿子!”无疑是一个家长对教育制度的反思。

    “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拉杜的拷问。拉杜因为家庭贫困而背上沉重的包袱,瘫痪的父亲,整日操劳的母亲,没有嫁妆而嫁不出去的姐姐。他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学习,整日求神拜佛,成绩也还是垫底。当迫于压力自杀的他在友情、亲情的呼唤下重获新生后,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也反思到是自己悲观的心态导致自己的不堪一击,决定积极面对人生。

    片中的院长呢,忽视工程学的实践能力,只注重成绩,而且瞧不起差生,按成绩排座次。一个叫乔伊的学生因醉心做飞机模型,没能按时完成作业,院长竟然通知乔伊的爸爸他不能毕业。顶不住各方面压力的乔伊选择了自杀。在乔伊的葬礼上,兰彻悲愤的对院长说:“这不是自杀,是谋杀。”受到兰彻谴责的院长与他的矛盾越来越深。后来,兰彻运用其丰富的工程学理论及操作能力制作简易装置替被暴雨困住的院长女儿接生,拯救了母子两人,兰彻与院长的恩怨从此结束。尽管院长把那只“优秀的象征”的太空笔送给兰彻时,仍固执的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但作为老师的他内心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反思。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所以在选择人才方面主要依靠考试进行,而印度教育多属于应试教育,强调死记硬背,注重知识的传承而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1]。而电影中的“印度皇家工程学院”或许就是现实中被印度人当做神话的印度理工学院吧。在印度,为了考进印度理工学院,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大量补习。因为许多印度人相信只要考上了这所大学,他们的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仅凭一张毕业证就能在社会上立足。

    影片表现出对印度主流教育制度的强烈抨击,扼杀孩子愿望的父母,背负着沉重压力的学生,看重成绩的老师等无不彰显着填鸭式教育的弊端。人们看了这样的影片后,不仅应该而且马上会反思怎样的教育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架,让孩子快乐的学到更多。

    二、对印度嫁妆制、贫富差距等的略微反映

    影片中,拉杜的姐姐28岁了,尚未结婚,因为男方要一辆车作为嫁妆,而拉杜贫困的家庭又买不起,拉杜的姐姐只能每天哀怨的待在家里。在印度,结婚时,女方要按男方要求给予其嫁妆。婚后,男方也会多次向女方娘家索要。如果女方没有嫁妆,或者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为被辱骂、虐待的对象,甚至发展到迫害致死的地步[2]。在印度的很多地方还流行这样的习俗,即,女子怀孕后要送回娘家待产,女子的父母要负担女儿怀孕期间的所有医药费和其他开销,这也是嫁妆的一种间接表现形式[3]。影片中皮娅的姐姐就是在娘家待产。因为嫁妆制,印度溺婴、童婚等现象数见不鲜,而印度政府早在1961年就制定并多次修订的《反嫁妆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影片中,院长大女儿奢华的婚宴、二女儿未婚夫一身的名牌都显现出这个家族乃至其所在的社会阶层的富有,而拉杜贫困的家庭则让人感到心酸。院长也曾对拉杜和法兰说:“他(兰彻)的家庭可以让他这样为所欲为,不用考虑就业问题,而你们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你们够资格像他这样吗?”影片中的兰彻是以一个富人儿子的身份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的,而法兰和拉杜分别是中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印度巨大的贫富差距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印度的贫富差距之所以大,除了财富分配不均的原因外,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是其重要原因。种姓制度以人种和社会分工不同为基础,出身于低种姓的人处于天然劣势,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有限,陷入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加深社会分化[4]。

    影片的主题并不是抨击印度的嫁妆制及巨大的贫富差距,而影片也没有对这些问题予以置评。观众们也只能在只言片语、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到这些现实问题。但当观众们看到这些现实的影射时,会不自觉的思索一个国家该如何摒除陋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国家法治文明建设。

    结语

    《三个傻瓜》反映了印度种种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以电影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出了新的思维模式。当在一片嬉笑怒骂中,教育、生活的意义由那三个“傻瓜”来加以诠释时,让人在轻松的气氛里感悟到许多。有时候,电影不仅仅是娱乐,通过艺术创作,它可以包揽人生百态,带给我们大家更多的思考,不仅反思自己,也思索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应该对其他人有怎样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当个人的感情上升到社会责任感,人们就会批判黑暗,追求美好。或许只有把艺术创作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一个影片才会突发异彩,获得关注吧,因此《三个傻瓜》才会在印度及中国等其他国家获得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 陈磊,刘芳.从《三个白痴》中反思印度教育体制[J].电影文学,2011,(14):165—166.

    [2]时宏远.印度嫁妆砸死人[J].世界知识,2008,(09):62—63.

    [3]孙玲.概览印度婚姻从古至今的嬗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07):182—184.

    [4]印度的贫富差距[N/OL].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7/19/content_1164227.htm .

    作者简介

    王婧(1992—),女,汉族,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在读。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