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人转舞蹈源流

    徐美薇

    【摘 要】二人转舞蹈是人转艺术的组成部分。其舞蹈特征从它的艺术名称就已经体现出来。二人转属于曲艺艺术的“走唱类”,载歌载舞是它的特点。早年有“蹦蹦”、“小秧歌”等称呼,都是二人转舞蹈特性的标志。

    【关键词】二人转;舞蹈;源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44-01

    二人转的“转”字已经是舞蹈律动的体现;“转”也意味着“扭”的意思,东北人常说:“走哇,看扭秧歌去!”二人转就是在东北大秧歌“转圈扭”的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著名二人转专家王肯曾在《土野的美学》中说:“二人转的上装‘旦,与下装‘丑,来自秧歌;二人转的小曲小帽也来自秧歌(还有一些东北民歌);二人转的舞蹈与扇子、手绢的运用更来自秧歌。早年二人转的化妆和服装也与秧歌大同小异,可以说东北秧歌这样的民间歌舞是二人转的一个源头。”那么,东北大秧歌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据著名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在《二人转舞蹈》(198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写道:“早在二百八十多年前,东北就有秧歌。”又根据《柳边记略》中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即丑),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方已。”从记载中可知,几百年前秧歌已经有了扮男扮女的角色,和手持道具的对舞,以及装扮买膏药的丑角歌舞了,它和今天的二人转表演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二人转舞蹈最初的表演,据老艺人说和东北秧歌区别不大。1870年左右出现二人转“三场舞”。它是承袭东北大秧歌而培育出来的。二人转舞蹈,在东北各地发展中演化不一,各有特色。就马力在辽宁的考察情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国初年(1909-1919)间,舞蹈动作朴实简单,演出作风较正派。据老艺人徐小楼说那时的演出是“眼不活,身不浪,全凭一口唱”,当时的女艺人赵国华走“三场舞”乃半步行走,甚至肩上可以放上两碗水都不会洒;那时讲究慢、稳、准。第二阶段为“九一八”事变前(1920-1930年间),这一阶段辽南大秧歌非常盛行。存大石桥周围,从春节一直到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几个月里,白天扭秧歌,晚上唱二人转;这样,就进一步把秧歌中的舞技带到二人转中来。如“叫鼓”、“翻身”、“扑蝴蝶”等舞蹈动作。打破了“眼不活,身不浪”的框框,出现了“稳中浪”、“浪中俏”、“浪中哏”、“水上漂”等舞蹈技能。第三阶段为伪满时期(1931-1945年间)。日伪警察对二人转艺术限制非常严格,艺人们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改唱梆子、评剧,或半唱二人转半唱梆子、评剧。因此,艺人又将很多戏曲身段搬到二人转中来,增加了二人转舞蹈的戏曲性。第四阶段为八一五胜利后(1945年至今)。抗日战争胜利后,二人转艺术又得到新的发展。这期间,随着东北的解放,延安等地老解放区的新文艺工作者奔赴东北,对二人转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把陕北的秧歌剧和东北二人转结合,创作了秧歌剧《光荣灯》、《全家光荣》等剧目。1949年全国解放后,二人转进入了大城市,一些专业二人转剧闭成立,艺人们有了生活的稳定性,使二人转艺术更加广收博采,吸收了京剧、川剧、梆子等戏曲中的舞蹈身段,吸取西北二人台、湖南花鼓戏、安徽花灯戏、山东鼓子秧歌等技艺,使二人转舞蹈更加丰富多姿。

    1966-1976年的十年间,二人转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被“文革”运动摧残,即便是1972年后,东三省又开始恢复曲艺团的组织,但很多二人转艺人基本被解散。21世纪初,二人转艺术在东北地区又很兴盛,一代新艺人遍及东北各地,活跃在城市和农村的大小舞台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的风情,也使二人转舞蹈渗入一些“校园歌曲”和“流行歌曲”音乐。不断地吸收“艺术营养”,是二人转艺术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二人转艺术在早期发展中,就有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习惯,如把满族的“臻蓬儿歌”、“金元俗乐”、“倒喇”及“萨满跳神”等歌舞,吸收到二人转的艺术中了。如今随着城乡生活的现代化,使二人转艺术的面貌更加一新,二人转舞蹈音乐一方面保持原汁原味,同时,对现代舞蹈及音乐又开始了新的吸收和融汇,在二人转舞蹈原生态的基础上,以再生态的面貌适应现代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变化。著名二人转舞蹈艺术家马力在总结上百个优秀艺人的舞蹈表演之后,对二人转舞蹈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归纳,并于1985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选——二人转舞蹈》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二人转舞蹈的舞蹈动作及其表现方法,二人转的舞蹈特技,二人转传统舞蹈“三场舞”,二人转的传统歌舞,二人转一些艺人的舞蹈特色等等。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