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知钢琴练习

    朱静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把目标投向了精神领域的探索。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受到了大众群体的一致青睐,钢琴教育也成了一道此起彼伏的风景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打开了爱乐者的心门。然而,在钢琴的练习过程中却总是充满争执和徘徊,究其原因,是我们只关注了学琴的结果却忽视了练琴的方法。练琴有方法,学琴才有成果。下面就探讨一下学琴初始的钢琴练习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钢琴? ?练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02-0073-03

    一、孩子学琴初始的“尊重”与“尊从”

    社会的发展,在人文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而恰是这样一种文明的进步却引发了中国年轻父母一代的纠结,特别是对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既想孩子优秀,又时而在内心深处自责:这样的要求对孩子公平吗?尊重孩子吗?殊不知,有好多时候这种纠结的背后其实是我们误把“遵从”当“尊重”而导致的内心徘徊,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学琴孩子的父母身上普遍存在。

    (一)厘清概念务把“遵从”当“尊重”

    尊重: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申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遵从:遵照并服从。

    从概念上看“尊重”与“遵从”还是有殊同之处的。不同在于:“尊重”更多指向态度意向,偏于礼仪层面的敬仰之情或是平等相待之意。“遵从”则指向动态的顺从、执行。

    (二)孩子学琴之初要尊重的是什么?

    孩子学琴之初要尊重的内容整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类:

    1.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去除与“邻家”孩子横向攀比之心,每个孩子生就不同,一定要不断地发现属于孩子独特个性并保护好它的成长。比如说有的孩子具有“理性美学”的天性,他(她)是哲思型的性情,就不可以要求他(她)与“感性美学”的孩子比肢体的表现,反之,一个“感性”的孩子也不一定偏要挑战“理性”孩子的淡定与从容。

    2.尊重孩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长规律

    音乐思维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它首先要建立在孩子心理和生理同步成长的规律之上。

    4-9岁的孩童学琴以“感性模仿”以及“共情陪伴”为主,这期间的学习应该让孩子们多听、多看、被多陪伴,好多家长在这里存在一些误区,他们习惯用学习文化的方式监督孩子们自行地完成练习,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越来越排斥练琴,原因是他们缺少感官的刺激以及身心陪伴,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与孩子同步学习及练琴,共同参与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包括上课、课后练习以及观摩同龄小朋友的音乐会,以便在此过程中带领孩子养成正确学琴(多听、多看、多审美)和按时练琴的习惯。

    10-11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练琴习惯和音乐审美基底(假设是从4岁开始习琴),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也少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音乐评价体系,这时父母们需要做的工作是,逐渐减少陪伴,家长的角色应该由陪学逐步转向孩子身边的高级观众,更多的充当啦啦队角色,及时给孩子掌声和鼓励,恰到好处地激发孩子的音乐想象及自我肯定的能力。

    12-13岁的孩子,这时的各种习惯包括行为习惯(自律练琴不拖延)、思维的习惯(缜密思考求完美)等一系列的养成性基本定型,此时的家长可以静心地享受孩子们成长带来的喜悦了,经过一步一步的有的放矢,孩子基本可以完全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各种学业了(当然前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不可以有资格尽情享受这一期成长成型后的愉悦),这段时期家长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放飞他们成长的思绪,家长们的工作要逐步转向后勤保障部,在学习或学琴上逐步减少干涉(但前期环节中家长职位缺失的依然要按序补齐),此期“尊重”孩子就是“爱”孩子。当然还是建议家长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各种人文素养,以便可以更好地成为孩子成长、成功路上的心灵伴侣。

    3.尊重孩子的过往经验以及情感表达

    这里讲的过往经验主要是孩子曾经的喜怒哀乐,比如说,因为心爱玩具的丢失而伤心或是因为得到一个生日礼物而高兴等此类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体验,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讲,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据此,在孩子学琴的最初阶段引导孩子体会情感是一个很必要的课题,这就要求家长在陪练的过程中不要仅仅盯着手指,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商发展,进而引领他们做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更不要机械地要求孩子做到“弹快乐些或是弹伤心一些”对于孩子来讲,所有的情绪表达之前都要先挖掘他们以往的经验,让他们先感受再表达,长期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通感”培养以及情商培育。

    (三)“遵从”的背后隐藏着父母怎样的动因

    在习琴路上,孩子养成性习惯上所有的“顺从和不作为”都可以定义为遵从,这里有几点突出的表现:

    1.不按时练琴。这一呈现表面是孩子的问题其实质是家长的原因,是家长的无序以及无以“戒、定”导致了孩子的无法自行安静,不是孩子没有能力把练琴时间稳固下来而是家长不愿放弃自己喧闹无为的社交。

    2.按时练琴但没有效果。学琴初始出现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是,家长在孩子学琴这项事务上懒于做“战略”上的统筹安排,或者是在孩子练琴过程中疏于做“共情”陪伴、真心引领,这样的父母是用时间上的保证来满足“陪伴成长”的虚拟状态,这是一种“任其发展不作为”状态。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