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县域产业扶贫路径
【摘 要】 自从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之后,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四川省作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地省份,同样承担着艰巨的扶贫工作,作为扶贫重点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县,地广人稀,物产资源虽然丰富,但资源整合能力不强、集中度不高等问题明显阻碍脱贫进程,本文通过文献总结、实地探访,提出九寨沟县产业扶贫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 扶贫 民族地区
一、文献综述
关于扶贫措施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针对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多方面的研究,岳希明、李实等(2007)认为,通过中央政府筹集的扶贫资金,按照贴息贷款、发展基金与以工代贩三个渠道分配到贫困地区,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刘坚(2009)提出现阶段我国的扶贫方式具有多样性,采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输出培训的方式,对待极端贫困的地区采取自愿移民扶贫开发的方式。自从我国展开扶贫工作以来,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进程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我国学者深入贫困地区展开调研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特色扶贫方式。汪三贵(2010, 2012)先后提出了更加鼓励贫困人群自主进入扶贫活动,增加扶贫项目的准确度与对特定地区实施帮扶两种不同侧重的扶贫措施。周伟等(2013)通过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进行典型调查,分析武陵地区致贫以及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并结合政府的扶贫进程及效果提出扶贫政策可进行的调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也是起源于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时多次强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以及“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唐春根等(2009)就指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差异,并归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比较分析》。马超等提出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三位一体(产业集群)的扶贫载体。刘斌(2014)利用在麻阳县的随机数据调查,对该县的农业产业进行归纳并提出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实现脱贫。张琦等(2018)指出民族地区依旧存在的贫困问题,探究从经济要素与经济主体出发,构建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
综合对文献、各贫困地区的现状的整理,不难发现,虽然问题不尽相同,但致贫源于不完整、不健全的产业发展体系。单是依靠政府在政策方面的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贫困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本地的产业扶贫路径,整合配置资源、高效利用扶贫资金,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消除贫困。
二、研究区域扶贫现状
2.1地理区位现状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有藏、羌、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常住人口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2.47万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铁锰、赤铁、砷、锑等矿产资源14种,地处全国六大金成矿带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区内,黄金远景储量达150吨。再者,九寨沟县生物种类繁多。不仅有619种野生动物,还拥有银杏、红豆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全县有林业用地达35.7万公顷,有优质天然草场186万亩。天然中药材达290种,主要有党参、当归、虫草、贝母、天麻、猪苓等,盛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寨刀党”。此外,该地区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加之,九寨沟县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充满人文底蕴,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2.2政府扶贫现状
截止2018年10月,政府投入资金3.39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加强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建设,5个易地搬迁贫困村建设基本完成;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帮扶活动,据统计已有3809名机关党员与10334户群众建立帮扶关系,在思想与生活上实现双脱贫,确保脱贫群众返贫,努力提升群众认可度;为稳定脱贫、推进增收,该县把握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方向,在全州率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6大类种养基地和4个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积极培育“九寨沟”区域公共品牌;为根本解决贫困问题,该县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现场教学400余次,各类招聘会20余场次,发放相关培训手册1.2万余本,开设夜校2500余场次,开展“流动党校”送党课活动300余场次,惠及党员群众达2万余人。到2018年9月,九寨沟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2%,稳定脱贫43个贫困村,1431户5081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2.3产业扶贫现状
九寨沟县政府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突破点,以脱贫项目培育、资产融合、城镇开发带动、旅游引领、服务平台扶持等方式,探索出产业园区+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定向吸引贫困户全面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来,实现持续增收,加速推动全县脱贫奔康进程。九寨沟县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产业项目的投入,强化资金管理。截止2017年,总投资3757.66万元,实施《2017年计划退出的3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和《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试点资金项目》等52个产业发展项目,新建农业专合组织75家,通过一村带五村或1+N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各乡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集体土地入股、土地出租方式,引进实体经济,与业主共同享受经济利益,扩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地企融合发展。例如罗依乡大寨、顺和村与九寨沟县罗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20年农村集体土地租赁合同,农户获得流转收入72万元和48万元,并将0.7万亩集体土地入股该公司获得利益分配。另外,全县一直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充分发挥九寨沟核心景区优势和旅游龙头产业龙头作用,实施旅游产业项目,例如白河乡太平生态农庄打造集“特色餐饮、避暑休闲、野外烧烤、漂流戏水、农业观光”等业态为一体的集体经济,形成拓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户增收模式,2018年前半年营业收入8万元,为30户贫困户提供就业的同时,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结合以上信息,我们总结九寨沟县目前存在的扶贫问题:(1)缺乏完备的产业基础设施。简单加工后的农牧产品增值空间有限,农戶增收缓慢;(2)地理区位造成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各乡镇的信息网络不完善,无法及时掌握外界的市场需求,并作出迅速反应;(3)该区域目前面临的地质结构松散问题,对农作物种植、产量产生影响,延缓脱贫进程。
三、产业扶贫途径
根据目前区域农业产业扶贫进程,针对特殊的农业发展条件,借鉴我国其他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提出符合该县农业产业实际情况的产业扶贫合理化建议。
3.1农业产业扶贫
在国家精准扶贫全力推进整体脱贫的大背景下,九寨沟县物产资源丰富,通过整合当地优势资源是实现脱贫的主要途径。首先,该地政府大力引进从事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外地优秀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积极展开“互联网+定制农业”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为当地农户提供无偿农业新技术培训。再者,该县加强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关注发展近况、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及可用劳动力,以期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推行“公司+贫困农户”,“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以期带动贫困户脱贫。例如,罗依乡顺和村鑫海种植合作社立足本地农产,依托网络资源,做好产销对接,去年红脆李网上销售额达150余万元,蜂蜜网上销售额达70余万元,带动该村及周边4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
3.2金融支持产业扶贫
激发金融市场自主运行是搭建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持系统。建立金融多方联动扶贫机制,扶贫政策为引导、政府+农户信贷为桥梁、金融投入为保障,整合提高可用资金有效使用率,该县财政可与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引导和带动国家优惠政策更好地辐射到九寨沟县的农业农村领域,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加快脱贫奔康进程。此外,充分盘活现有存量土地资源,用好用活相关土地政策,以集体土地入股、土地出租方式,引进实体经济,扩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地企融合发展。例如,大录乡八屯村利用耕地和草场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使用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成立兴民种养殖合作社,全村116户农户以自家土地、牦牛入社,合作社以“五统一”生产与本地多家龙头企业订单合作,按股分红8万元。
3.3知识奠基产业扶贫
提高整体农户素质是建立农业产业的关键一环。结合地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以及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加快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成功脱贫,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创新培训模式,调动多方资源,结合实情建立“人社局+乡镇+培训机构”三方促进机制开展培训工作;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合理利用农户的闲暇时间,开展集中短期培训、一对一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注重加强脱贫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县扶贫领导小组充实工作人员,各乡镇配备扶贫专干,选派部门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扶贫工作的重要职位,加强驻地团队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稳定干部队伍,加快构建体制健全、高效运行的扶贫工作队伍,充分适应产业扶贫中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琦,张涛,贺胜年.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1):97-104.
[2] 邓淑红,周方舟.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11):89-92.
[3] 张金朋.精准扶贫下吉林省东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智库时代,2018(51):103+113.
[4] 赵立平,彭文武,陈慧卿,陈政.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师,2019(01):10-11.
[5] 罗苏杰. 精准扶贫视角下西林县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7.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一般项目,CX2018SP27
作者简介:杜心迪(1995—),女,满族,河北,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