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服务业与就业相关关系研究

    【摘 要】 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公众提供服务的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具有行业多,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省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地区,近些年来,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吸纳劳动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青海省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在总量、结构、效益以及对经济和就业增长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把握服务业就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立足青海省实际,对服务业就业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促进青海省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更好的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水平及就业层次,维护青海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 就业 青海省

    一、青海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服务业不断发展,产值持续增长,相较1978年,2016年青海省服务业产值增长了1097.16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01.32亿元,是1978年的264倍,年均增长率为15.81%。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9年青海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3.32亿元,此后,在各种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青海服务业加速发展,2015年增加值突破千亿元,2016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78 %,拉动经济增长2.84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1978-1991年上升9.6个百分点,1992-2003年上升7.7个百分点,2004-2011年间则下降9.3个百分点,之后,2012-2016年上升9.8个百分点。总体上,1978-2016年青海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波折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42.8%,比1978年上升16.0个百分点。

    2017年进一步提高,达到46.6%。可见,青海省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逐渐增强。

    (二)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青海省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第一、二产业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朝着农业产出为主——工业产出为主——第三产业产出为主的方向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基本上遵循了同样的发展道路。1978年青海省GDP仅为15.54亿元,2016年达到2572.49亿元,较1978年增加了165倍,年均增速为14.39%。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1978年的23.6:49.6:26.8调整为2016年的8.6:48.6:42.8。纵观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的居高不下和服务业比重的波折缓慢上升。虽然青海产业结构仍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诸多的不协调,但是总体而言,青海产业结构演变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

    二、青海省服务业就业现状

    (一)服务业整体就业状况

    就业是社会的稳定器,关系到国计民生。青海省服务业近年来发展加快,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40%,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同时也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近几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已经超出了第一、二产业。

    随着青海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数仅为15.05万人,2016年增加到134.98万人,增长了9倍,年均增速6%。从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变动来看,虽然短期内上下有所波动,但长期呈不断上升趋势,1978年服务业就业比重为10.4%,2016年增加至的41.6%,增加了31.2个百分点,成为目前青海省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二)服务业就业与其他产业就业的比较

    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数的不断增长是与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密切相关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青海省的就业结构也在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1.3:18.3:10.4,呈现出“一、二、三”的传统就业格局,到2016年演变为35.5:22.9:41.6。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35.8个百分点,就业人数由第一位退居第二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4.6个百分点,就业人数由第二位退居第三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31.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从就业人数的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增长率分别为0.29%、2.75%和5.94%,与总就业人数2.15%的年均增长率相比,服务业要高出近4个百分点,因此服务业已成为就业的增长极。从就业人数的三次产业的转移状态来看,2016年就业总人数比1978年新增179.57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1978年仅增加11.98万人,新增就业人员的去向主要是服务业,服务业吸纳119.93万人,是第一、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的近2倍。由此可见,青海省1978-2016年的就业人数的产业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引起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吸纳率变动的具体体现,也表明服务业发展在促进就业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至今,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的变化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關于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目前青海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呈现为“三、一、二”的发展格局,虽然青海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仍较多,比重仍比全国27.7%的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但较1978年“一、二、三”的传统格局相比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逐步趋于合理和优化。

    三、青海省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明确服务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的关系,需要进行实证分析。这里主要选择用服务业增加值来衡量服务业产业增长的指标,用Y表示;用服务业总的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就业增长的指标,用L表示,样本区间为1996-2015年青海省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两个变量分别都取对数形式即LNL与LNY,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采用Eviews6.0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服务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1、平稳性检验

    由于选取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分析的前提是保证序列的稳定性,对具有非平稳性的序列进行回归建立模型会造成伪回归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必须检验时间序列LNL与LNY的平稳性。如果序列是平稳的,则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否则要做进一步的检验。

    表3.1? LNL与LNY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P值 结论

    LNL 2.0716 0.9996 不平稳

    DLNL -6.1533 0.0001 平稳

    LNY 2.2614 0.9998 不平稳

    DLNY -3.8815 0.0095 平稳

    注:检验中滞后期的选择标准参考AIC和SC准则。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选择ADF检验。经过ADF检验发现,原始序列LNL与LNY的P值远大于5%的显著水平,则不能拒绝原始序列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原始序列LNL与LNY都是非平稳时间数列。

    由于序列LNL与LNY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OLS估计的条件在此时已经不具备,我们需要进一步处理数据。对原始序列LNL和LNY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得到序列DLNL与DLNY。分别对一阶差分序列DLNL与DLNY进行ADF检验,得到序列DLNL与DLNY的P值分别为0.0001和0.0095,远小于5%,应拒绝序列DLNL与DLNY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序列DLNL与DLNY没有单位根,是平稳序列。所以,序列LNL与LNY是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

    以上的ADF检验证明了原始序列LNL与LNY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具备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检验的主要目的是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首先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二者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L=3.4098+0.2129LNY

    (55.0830) (19.2074)

    D.W=1.8008

    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达到了95%,截距项与常数项均通过了统计检验。由于原始序列LNL与LNY间具有协整关系,所以方程的估计结果不是伪回归结果,估计的系数0.2129反映了LNL与LNY具有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即服务业的产值增加1%,相应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2129%。

    为了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回归后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那么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可知残差序列的P值为0.0001远远小于5%,所以应拒绝残差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所以序列LNL与LNY具有协整关系,即二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定不同的滞后期进行验证,运用Eviews6.0,检验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格蘭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长度 格兰杰因果性 F值 结果

    1 L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16.2298 拒绝

    Y不是L的格兰杰原因 5.40E-05 不拒绝

    2 L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4.6565 不拒绝

    Y不是L的格兰杰原因 0.0093 不拒绝

    3 L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3.4958 不拒绝

    Y不是L的格兰杰原因 0.1718 不拒绝

    4 L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3.5451 拒绝

    Y不是L的格兰杰原因 0.2765 不拒绝

    从表3.2可以看出,通过不同滞后期的检验,可以得出拒绝“L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拒绝“L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也是成立的,但不能拒绝“Y不是L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水平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服务业的产值变动影响其就业。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青海省服务业发展较快,其吸纳就业的人数与第一、二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自20世纪60年代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全球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已呈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因此,青海省要继续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仍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应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使服务业与工业一道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支撑。为此,一方面政府可以结合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又可结合不断提高的消费要求,制定有利于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加速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努力扩大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就业创业吸纳能力,打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要推进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和带动区域、行业加快发展。推动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绿色有机、规模集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服务业就业。

    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就业具有显著地的正相关性。因此,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就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战略。目前,青海省已形成了以西宁市为中心,小城市和州府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构建了与“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四区两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全省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今后继续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构建“一核一副一带一圈一幅”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全力推进西宁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把西宁打造为西部有较大影响力的省会城市,从而促进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西宁海东一体化协同发展,把海东市建设成为青海和东部城市群功能优化的重要副中心城市,发挥西宁、海东的辐射集聚能力。同时,对有条件、有潜力的县如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门源、民和、互助等具有先行优势的县积极发展成为新兴城市,建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建设特色小镇,促进和带动小镇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带动服务业就业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三)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适应服务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导致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或专业技术不对口的劳动者,难以胜任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金融、保险、信息、教育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现有的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供给必然出现结构性短缺,这就必须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首先,政府要注重引导,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其次,政应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完善教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第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立足于促进就业创业,应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保证劳动者接受的培训符合就业市场发展要求,使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要求,开展不同的培训课程,实施不同的培训模式,使劳动者所学知识与市场就业需求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2010-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陈凯.服务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相关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05).

    [3] 陈艳,吴礼红.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实证研究[J].經济视角,2011(03).

    [4] 曹建云.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7(06).

    [5] 丁守海,陈秀兰,许珊.服务业能长期促进中国就业增长吗[J]. 财贸经济.2014(08).

    [6] 夏杰长,李芳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就业特征与趋势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5(07).

    [7] 景跃军,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 2015(05).

    [8] 王长松.青海省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原因分析[J].西部金融,2015(10).

    作者简介:裴梅双(199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在读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