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的探析
肖于波 李丹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特点和原因,了解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探讨有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发展性社会政策视角下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途径和办法,真正的使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有效的实施于市场与企业之中,从而消除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缓解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政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1-010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7;C913.6 文献标志码:A
1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特点和原因
1.1 女大学生就业特点:三高二低模式
1.1.1 就业成本高。经过调查和分析和作者自身感触,多数女生都反应出在大学四年中,大四是花费最多的一个学期。找一个工作,女生总是要比男生消耗更多的精力和物力,面试的时候更是不亚于选美。
1.1.2 期望值较高。女生通常对就业都有一定的理想化主义,跟男生相比,女生不仅希望工作单位最好是国家机关或者外资企业,而且在工作地区方面,女生都希望工作地点是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所以只有极少数的女生才会选择去基层工作,或者偏远城市。
1.1.3 依赖性较高。女大学生通常认为工作要在父母或者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跟男生相比,比较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好友的介绍或者其他帮助途径,极端情况下更有甚者会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在求职中帮助自己。
1.1.4 就業率较低。根据一些院校不完全统计,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仅相当于男生的2/3,毕业之后没有签约的女生更多,这种差别一方面体现在普通院校之中,因为重点名牌大学出身的女大学生相对有学校优势一些。
1.1.5 就业质量低。因为女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都很高,但是由于现实生活因素,又不得不先找到一个工作来维持生计,所以她们反映自己找到的工作跟自己期望的有很大差别,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表示自己有被“大材小用”的感觉,并不能用上自己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所学知识,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工作而已。
1.2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2.1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三高两低模式。客观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世界经济和国家经济不景气,造成了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那么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用人单位就提高了面试门槛,设置学历门槛或者性别限制门槛。(2)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化,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我国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都在压缩编制、精简机构或者企业,造成了需求大量的减少。(3)高校扩招,女生人数比例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导致女生占大学生总人数在逐年的递增,所以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的激烈。
1.2.2 政策性原因和性别歧视原因。政策性原因主要指的是国家劳动与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太差,虽然我国颁布了很多政策与法规,但是女大学生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标签化和用有色眼镜看待女大学生,这些法律法规在这时是无力的,是没有权威的,那么就无法真正的保护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她们的自身权益不受到伤害。性别歧视原因主要指的是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传统观念上认为,女生应该本本分分的留在家里,嫁人生子做个家庭主妇,不适合在社会上工作,女生就是不如男生之类的性别歧视,所以女大学生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别人说“你要是个男生就好了”,还有的工作单位直接拒绝,明确标明不要女生。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所以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在工作后,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影响,一方面是不想承担女性孕产期的补偿费用,另一方面也认为男生创造的价值远远比女生多,所以不仅是性别歧视,而且也低估了女生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2 妇女就业政策的发展
2.1 国际组织方面
2.1.1 国际劳工组织。在1944年的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宣言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全人类都应该遵守的宗旨,要求全人类不分种族、性别或者是信仰,在尊严、自由、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共同的谋求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然后又在1958年颁布了《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这个公约要求我们在就业、培训和工作条件等方面,消除对种族的歧视,消除对性别的歧视,消除对肤色的歧视,消除对宗教的歧视,消除对政治信仰的歧视,消除对民族的歧视,消除对社会出身的歧视。
2.1.2 欧盟。在1996年欧盟先后推出了四个行动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强调的是主流原则,针对欧盟各个国家的妇女就业现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制定这个方案,希望成员国可以有效的实施下去,真实有效的解决歧视问题,做到公平就业,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遇去获得一份工作。
2.2 我国的妇女就业政策
2.2.1 《宪法》对反对性别歧视,实现两性平等就业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其中,第三十三条对公民的平等权做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四十八条规定了妇女的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2.2.2 《妇女权益保护法》对男女就业平等的规定更加详细。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劳动权利”;第二十三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等。
2.2.3 其他相关政策。(1)1980年8月中央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政策;(2)在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了在双向选择的政策,就是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招工的时候,要遵循“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取”;(3)2001年9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三条规定“人才市场活动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烦人原则,实行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
其实,国家出台的这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等,都是为了保护我国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不被侵害,但是实际上这种保护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都并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所以女性就业中经常会出现权利被侵害、性别被歧视。那么就需要我们真正的审视一下这些法律法规在保护妇女就业方面的有效性问题了。如何才能真正的有效的实施,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护妇女的就业权利。
3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作用
3.1 在价值理念方面,实现工具性价值和目标性价值的统一
发展型社会政策通过重构社会发展观,将工具性价值和目标性价值统一起来。这个方面主要是把发展视为扩展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的过程,同时又将人的自由视为发展的条件,通过对二者辩证关系的剖析将社会政策从传统的狭隘的发展观中摆脱出来,完成这种超越的实质,是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同起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么在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方面,女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对工作的看法和观念上转变,转变三高两低的模式,用人单位和社会群体消除性别歧视的看法,那么就能从社会政策原则上脱离出来,实现原则上的实质改变,并不是从规章制度中来束缚,而是从个人的价值上统一。
3.2 在实践策略方面,实现整体性干预和差别性对待的统一
发展型社会政策既强调整体性及全面性的实践策略,也强调特殊性及针对性的社会干预,通过实现整体性进步和积极差别性对待的统一,完成对传统社会政策的超越。就业难是现在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女大学生就业难更是一个特殊群体的难题,所以政府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就业方向和政策,也要关注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真正的从宏观上调控市场人才机制,缓解就业压力。
3.3 在社会目标方面,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但是社会福利的内涵包括社会问题得到控制、需求得到满足、及发展机会得到保障三方面。与传统社会政策不同,发展型社会政策试图将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协同起来,虽然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但是若经济发展没有改善整体人口的社会福利,也是毫无意义的。若想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就要关注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是否能真正的得到保障。
4 建议
4.1 要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
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的建立健全促进公平就业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制定并颁布《就业促进法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公平就业的法律规定,虽然各类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过程中可以拥有自主权,但是侵害女大学生平等就業权利的“自主”必须受到约束。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性别歧视的监管制度。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性别平等计划,对积极推进性别平等的招人用人单位予以表彰,对存在性别歧视的招人用人单位进行处罚。
4.2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这些人民团体,针对不同形式的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开展联合调研、督查。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媒体的作用,为女大学生公平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议宣传部门要求各类媒体,自觉抵制发布有性别歧视的招聘信息,倡导公平就业理念,积极展示女大学生的才干,及时有效报道相关部门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查处结果,以警示各类用人单位规范招聘行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4.3 要及时总结推广促进男女公平就业的有益经验
《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积极探索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的机制和办法。
结束语
女大学生就业其实不仅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人力资源中最具优质潜能的群体。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基本就是公平就业,就业也是民生之本。那么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高度关注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积极的关切女大学生最真实地需求,有效的监管人才市场上的性别歧视行为,努力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这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武友政.中国妇女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产业与科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