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现的两篇佚文看唐代皇寮书院的兴废
欧阳勇
[提要]始建于唐代末年的皇寮书院是我国最早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通过对新发现的两篇《皇寮书院记》之探析,略述了皇寮书院自唐末到宋明时期的发展简史,证明了我国有讲学活动的书院始于唐代。
[关键词]唐末;皇寮书院;史略
一、佚文《皇寮书院记》之新发现
皇寮书院始建于唐代末年,是我国最早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有千余年的历史。清代的《江西通志》、《吉安府志》、《永丰县志》对其皆有记载,但记载甚略,最长的记录也不足五十字。上述地方志和目前有关图书资料在涉及皇寮书院时,皆会提到北宋的周云和明代的朱与言各作有《皇寮书院记》一篇,但由于《皇寮书院记》散失,故均无其文。加之书院创建者刘庆霖的生平事迹不详,因此关于皇寮书院之兴废也一直鲜为人知,以致连书院之始创朝代也曾引发诸多学者的质疑。近日,笔者下乡文物普查时,在江西省永丰县坑田乡渝州村保存的《吉丰二都渝州刘氏族谱》中,新发现了《皇寮书院记》佚文两篇以及书院创建者刘庆霖的小传。其中两篇《皇寮书院记》全文如下:
皇寮书院记
(宋)周云
皇寮书院在永丰县治之西北一舍许,实庆霖刘公讲学之所也。公名泽,蜀明月峡下人也。当唐末通判吉州,值寇乱道阻,弗获归故里,因家于属邑阳城恩江镇之西北,自是不复仕进,隐居教授乡里子弟,及四方学者翕然师尊之。奈所居湫隘(低湿狭小)无以处学者,乃于居之南开地数亩,建屋若干楹,依山俯溪,环植松竹,幽偏宏敝,规模壮观,不事雕斫,不施黝垩。廊庑斋房,经籍琴瑟,凡学殖之具,无不悉备。厥后,唐社既屋,书院寻毁,莽为荆棘之墟久矣。迨我朝五星聚奎,文运大兴,郡倅公若干世孙炎,字伯琬,复以明经举,发身科目,屡困弗第,养尊林泉,每过书院旧址,重增慨叹,奋然欲继先志,遂捐己赀,芟其荒芜,剪其荆棘,构屋若干楹,视旧有加。割田五十亩,以资赡用,拨山一所,以备炊焚,置佃四家,罗吴萧许,以供役使。经始于绍兴五年乙卯之秋,讫工于明年之冬。匠工,钱缗,米石,砖瓦之费,皆出于伯琬,每以二月上丁舍菜,邑宰李侯谔与乡父老暨四方学者莫不嗟叹思旧,斯可以见仁心义理之天不可泯者也。
呜呼,近世老佛之教,徒以祸福诳诱愚民,故其言偏于民间,其于吾俪之道懵然而不顾。今刘氏自通判公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建书院以淑其徒,中更丧乱,不能无废坠之失。寥寥二百年之后,其十二世孙炎复以兴废坠为心,可谓贤子孙者矣。为刘氏之子孙者,尚当思昔泽公作之于前者若彼,炎公述之于后者又若此,不可益加勉励以继述之乎。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为其子孙者,其勖之哉。是为记。
绍兴八年(1138)九月望日,右朝奉大夫广西诸路钤辖同郡周云书。
皇寮书院记
(明)朱与言
皇寮书院者,唐庐陵刘公庆霖颜其讲学之所也。其先,本明月峡下人,会昌间,奉报减,诏退,值时变,不得道归故里,因家于邑之恩江登龙乡,以授诸生,而是扁揭焉。后皇社既屋,寸木悉遭兵燹。惜此名虽美,由斯弗彰。
迨宋,乡举进士,其若干世孙炎常过书院故基,慨不自胜,奋然鼎其屋,十有其楹。彼养之或有不丰者,拨山割田以赡之。劳之或有不逮者,收田以力之,更昔之登为龙云乡,朝奉大夫广西钤辖周公云为之记。
迨今凡四五百年矣,而其贤子孙绳绳絷絷,愈隆不湮。故永丰之道文献族者,必曰“龙云乡之刘氏”云。
是岁二月,厥孙昱、亮,求见林下,请裁此记。余曰:“周公之文备矣,乌在衍言?”亮等再拜曰:“昔文之备,固足以垂名于今,今非大人之文,又何足征于后?”按其谱,先实汉之宗室,此其名以“皇寮书院”也。
嗟夫,唐季之变,天下兵争甚矣,人孰能不易其守?而庆霖独能以礼自好,慨然建书院以淑诸人,此非能全仁义之大者乎?迨其湮于二百年之后,又得伯琬继于既绝,峥然栋宇,起于煨烬之余,此非善于继述者乎?是知前之作者维艰,而后之继者亦不易也。昱、亮兄弟尚当以庆霖公之心为心,以伯琬之志,可不益加勉励以诱进后之学者?使他日显融光大,益彰二公之旧则佳闻,令誉彰彰,脍炙于人,庶乎作者之遗意也。
时景泰六年(1455)乙亥三月既望,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致政万安朱与言书。
现结合地方志与《吉丰二都渝州刘氏族谱》之相关记载,就皇寮书院之兴废史作一简略探讨。
二、皇寮书院之创建始末
清雍正《江西通志》记载:“皇寮书院在永丰县二都渝洲,唐刘庆霖为吉州通判,流寓永丰,建书院讲学,其十二世孙刘炎重修,周云、朱与言均有记。”((清)谢渂等.雍正10年(1732)江西通志卷21.)虽然“通志”记载清晰明确,但仍因唐代无“通判”之官职而引发一些学者对其始建于唐代的说法产生质疑。然据《吉丰二都渝州刘氏族谱》记载:“刘庆霖,讳泽,蜀(今四川)之明月峡人,元和二年(807)生,乾符五年(878)殁。庆霖自幼颖敏,唐太和三年(829)为胄监。开成二年(838)出任庐陵郡倅。会昌四年(844)六月奉诏裁减佐官,遂归,值寇乱道阻,弗获西迁。因家于箬山岭打石寨下居焉,自是不复仕进.隐居教授,四方师尊。故于居南开地构居,匾日‘皇寮书院,以实汉之宗室。”(吉丰二都渝州刘氏九修族谱·世系图)从庆霖的生平事迹可见其生活于唐代末年,曾为胄监(国子监生员),后又出任庐陵(今江西吉安的古称)郡倅(即郡守的副职)。公元844年庆霖被裁官,本打算回四川老家,但因受战乱之阻,不得不定居在箬山岭打石寨(今永丰县坑田乡渝州村),所以庆霖为此地刘氏的一世祖。据宋代绍兴八年(1138)周云的《皇寮书院记》之记载,庆霖隐居后,再未出仕.而是在此地“教授乡里子弟及四方学者”。后来庆霖觉得“所居湫隘(低湿狭小)无以处学者”,所以“于居之南开地数亩,建屋若干楹,依山俯溪,环植松竹,幽偏宏敝,规模壮观,不事雕斫,不施黝垩。廊庑斋房,经籍琴瑟,凡学殖之具,无不悉备。”(周云之《皇寮书院记》)可见,庆霖在公元844年或稍后的几年,始建书院在其居舍旁,专为讲学授课之用。又因为庆霖认为自己是汉之宗室的后裔,故书院取名为“皇寮书院”。从《皇寮书院记》可见当时的皇寮书院设备完善、功能齐全,故而引得四方学子“翕然师尊之”。无疑,其时的皇寮书院并不属于家族书院,因为庆霖始定居于此,并无庞大家族可言,更无家族经费的供给;再说学子来自四方,并不固定于某一家族的生源。因此笔者认为,其时的皇寮书院应属私人创办的乡村书院,与当时因战乱而流落民间的知识分子所创书院的性质并无二致。此书院已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这可再次证明我国有讲学活动的书院确实起源于唐代。由于有关皇寮书院的现存资料不详,故其时书院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尚无记载,其废于何时也不得而知。
三、皇寮书院之重建与废亡
据周云《皇寮书院记》记载。“厥后。唐社既屋,书院寻毁,莽为荆棘之墟久矣。”而明代景泰六年(1455)朱与言也云:“唐社既屋,寸木悉遭兵焚,惜此名虽美,由斯弗彰。”可见,皇寮书院曾屡次遭劫于五代战乱兵火,成为杂草荆棘丛生的废墟。至宋代,庆霖的十二世孙刘炎(1071—1161),字伯琬,习诗经,宋政和四年(1114)举乡试,累试未第,后回家隐而不仕。每经过书院旧址,见荒草之墟。刘炎便慨叹不已。绍兴五年(1135)年秋,他毅然决定捐资在旧址上重建书院,于是其“遂捐己己赀,芟其荒芜,剪其荆棘,构屋若干楹,视旧有加割田五十亩,以资赡用,拨山一所,以备炊焚,置佃四家,罗吴萧许,以供役使经。”(周云《皇寮书院记》)而朱与言记载说,刘炎“鼎其屋十有余楹”。直至次年冬天,书院方才修建完工。可见,在北宋时,重建后的皇寮书院扩大了规模,如房舍有十余间,学田也增加了五十亩,另外有学山一座,还有后勤人员数人。修建书院的所有工匠钱、石砖瓦等费用皆由刘炎捐助。刘炎的义举得到了地方官员及乡亲们的赞誉,所以“邑宰李侯谔与乡父老暨四方学者莫不嗟叹,思旧斯可以见,仁心义理之天不可泯者也。”且时任广西诸路钤辖的本郡人周云也于绍兴八年(1138)特为书院补写了《皇寮书院记》。由于宋代统治者当时非常重视书院教育,因此书院重建后,应该是讲学不止、书声不断。然而,当时归隐于家的举人刘炎是否长期在书院讲学或书院是否有过辉煌贡献,也因资料不详而无从知晓。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即邻县吉水的迁莺乡划为永丰县管辖;而与其村相邻的永丰县云盖乡划入乐安县。刘炎“见州郡之名屡更,恐愈久而愈失其真,故更斯地亦名渝州,所以绍乎蜀之渝州,因以示其系本于蜀也。”(吉丰二都渝州刘氏九修族谱·外纪)可见,刘炎受此启发,决定将“打石寨”改名为“渝州”,目的乃是告诫刘氏子孙不忘其开山祖是来自蜀之渝州(即今之重庆)的事实。至明代,皇寮书院尚存,并有过多次重修。如景泰六年(1455),时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致政的本郡人朱与言,也应庆霖后裔孙刘曼、刘亮的邀请,为书院重修之事作记。另外,据族谱外纪中留下的一些名文诗篇可察,明清时期,皇寮书院仍是渝州的十景之一。清末书院改制,书院尚存,但书声已断。到民国时期,书院便沦为了村民居宅,后经久未修而倒塌,现遗迹犹存。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