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角度的跨国公司协调研究
杜 红
[摘 要] 针对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管理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文中从知识的角度给出跨国公司的协调策略。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知识协调优势,进而从本土公司知识水平差异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程度差异两个维度给出了四种知识角度跨国公司协调策略。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协调 知识角度
一、跨国公司协调的知识优势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资源协调(如配置和调整资金、人力和设施等)和行为协调(如确定海外公司的研发、供应、运作和营销模式等)的绩效,首先取决于跨国公司是否掌握当地情况的相关知识。布兰能等人指出,比起中国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对当地知识较为缺乏,要想获得本土公司所具有的知识必然要花费成本;而本土公司得到这些,成本更低或者不需成本。那么,在国外经营远比在国内经营困难,成本也更高。汤普森等指出,试图将组织程序和管理实践从一个文化背景转移至另一个文化背景有可能产生并不理想的结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德国大众、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优秀企业在跨国投资(如对华直接投资)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呢?显然是因为这些外国投资者拥有比本土公司更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能够弥补在国外从事经营活动所增加的成本。贝因、海默、卡森等人的有关研究表明,这些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从优势的直接来源来看,这些优势来自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生产的经验知识、管理技能知识、技术知识、渠道知识和规模经济优势,这些因素可统称为“对本土市场产品差异的领先知识”。
其二,从交易成本理论和知识的协调特点来看,尽管跨越国界和文化的经营大大增加了跨国公司对子公司资源与行为的协调难度和复杂程度,但跨国公司如果能以知识的内在化协调避开许多通过市场交易来利用它的障碍因素,就能取得知识优势融入市场的巨大好处,提高协调的效率。比如,跨国公司除了资本的转移外,只要转移熟练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就能相对容易地使用其在母国公司或其他海外投资中创造的自有技术或者经验知识。另外,尽管由于文化和社会上的差异,影响了各分支机构间的协调,但是跨国公司也因此可能具有更多利用和整合不同国家的市场知识、技术知识的竞争力。
概言之,协调资源和行为的能力,决定了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业绩;这些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优势知识,以及能否有效协调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Nicolai J. Fossa的研究表明,协调的最终效果应该是,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能够从其他分支机构得到所需要的知识。
二、跨国公司协调的知识内容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营,增加了其管理协调的两方面难度。其一是跨国界的经营增大了空间和文化的跨度,使协调难度大大增加;其二是全球化的运作中,由于跨国公司的复杂任务所面临的环境不同,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也是在不同的国别环境中成长,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不同区域、不同使命的海外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两方面问题,决定了跨国公司针对其知识资源,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协调的内容是有较大区别的。
对第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和石仓洋子等人,从知识角度对跨国公司全球化所面临的远距离协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指出,跨国经营的远距离特点使跨国公司活动的协调工作变得格外复杂,却又更为重要。研究的结果,从知识角度提出了针对跨国公司地理分散化协调问题所应采取的协调内容:以知识表出化(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知识联结化(将显性知识与复杂知识)转换和新的知识“场”的构建来解决这些地理分散化的协调问题。布兰能、吉登斯和阿吉里斯则针对跨国公司跨文化协调问题,提出知识角度的协调内容:对知识重新进行改装,以适应正在接受的组织的解释能力,使知识实现有效的转移。他们的研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跨文化协调的知识改装过程和策略。对此,布兰能、肯尼、弗罗里、汤普森和雷德尔等人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支持。
针对跨国公司上述第二方面问题, Sumantra Ghoshal关注到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存在的系统性的异质性,指出,这些异质性导致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的混合关系,这些混合关系的类型取决于公司所处的环境以及公司的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水平。处于复杂环境的公司,由于存在不确定的变化,信息不对称以及知识的不完整,公司间需要建立紧密的协调关系来适应外界的变化;而对于资源水平比较高的分支公司,分支公司能有实力凭借比较高水平的资源实现本地的利益,分支公司与母公司间容易存在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协调的难度较大。Ghoshal也关注到跨国公司存在的异质性,认为不同环境下以及不同的本地资源水平情况下,依据权变理论,公司应从集中决策程度、正式管理水平以及规范化管理程度三项关键因素入手采取适应性的协调策略。
Grant从知识角度对企业面临上述复杂关系时的协调内容进行的较为宽泛的分类研究(没有限定在跨国公司),则对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具有整体的指导意义。他指出,从知识角度来看,针对不同的复杂情境,协调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包括四方面的相应知识。其一是“规则与指导”;其二是“时间顺序”;其三是“惯例”;最后是“群体决策”。但是,研究中未涉及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复杂环境特征下如何选择这些知识。
下文将在上述前期研究基础上,给出知识角度的跨国公司协调策略。
三、知识角度的跨国公司协调策略
尽管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所存在的系统性差异非常复杂,但借助Sumantra Ghoshal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两个重要维度来考察这种差异性。
其一是本土公司的知识资源水平的差异,比如某跨国公司在欧美建立的分公司,要比在中国等低收入国家建立的分公司具有更高的资源水平,如拥有或更容易获取更多和更先进的本土知识资源(技术、有效的运营模式等),对这样不同的分公司的协调内容显然有很大的区别,即,前者的协调内容包括更多的隐性知识、协调内容包括更多的知识相互融合和适应,后者则更多的是单向的显性知识的转移。
其二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程度的差异,比如仅仅作为制造“车间”的分公司和作为相对独立的重要研发或制造中心的分公司,前者与母公司关系较为简单,变化也较小,知识协调的内容较为简单、方向较为单一,难度也较低,后者则相反。
这样,可以根据上述两个纬度的联系情况,在Grant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知识角度确定跨国公司的协调策略。
一般来说,规则指导协调机制和时间协调机制与本土公司知识资源水平和母子关系复杂程度负相关,惯例协调机制和群体决策则与本土公司知识资源水平和母子关系复杂程度正相关。但,各分支机构的背景不同以及环境不同,所采用的知识协调机制不同,需要考虑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来选择不同的策略组合。
对于处于相互关联关系复杂,任务类型复杂以及知识资源较为丰富的子公司,群体决策机制最为适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大,所建立的机制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任务的变化进行调整。而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资源的特性为隐性知识特点,这时进行知识整合时需要借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仿、“干中学”等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协调工作的展开,促进关联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时,惯例机制可以降低面临复杂任务过程中的协调成本,但会阻碍创新的组合,因此惯例机制在此种情况下应该有所限制。指导与规则机制和时间顺序机制最不适合该种情况,因为知识特性无法显性表出,规则与指导以及时间顺序机制无法建立,另一方面这两种机制无法提供该种情况下所需要的适应性支持。
又如,关联关系复杂性低,知识资源较为丰富的子公司。此种情况下,指导与规则机制和时间顺序机制最不适合该种情况,因为知识特性无法显性表出,规则与指导以及时间顺序机制无法建立。惯例型的机制比较适合,既可以降低协调成本,又因为此时任务、分支公司间的关联关系的复杂性较低,既有的惯例机制能够以复杂的形式促进不同专家知识的整合,提高协调效率。由于群体决策成本较高,而此时的各分支公司间的关联关系复杂程度较低,因此仅应适当采用群体决策机制。
关联关系复杂性高,知识资源较为缺乏的子公司。此种情况下,指导与规则机制最适合该种情况,因为知识特性能够显性表出,规则与指导也能够有效建立,此项规则的建立能够减少沟通成本,增强协调效率。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面临的相互关联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对不同分支机构间的显性知识建立多样化的整合方式,因此建立框架式的规则与指导机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适应性。时间顺序机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以时间轴为中心的各分支机构的协调方式,但是由于该种情况下相互间的关联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基于时间顺序的协调机制地建立需要受限制。此时知识特性为显性特征,建立惯例机制需要成本较高,因此惯例机制不适合在此种情况下运用。群体决策机制能有效地解决关联关系复杂的协调问题,其内部的一些协商策略对于显性知识特征也比较适合,但由于群体决策机制成本高,因此此种情况下可以适度地采用群体决策机制。
关联关系复杂性低,知识资源较为缺乏的子公司。在这种状态下,子公司间相互关联的关系比较明确,知识能够显性化表示,因此,可以以规则与指导机制和时间顺序进行协调,此种协调机制建立成本较低,效果明显。群体决策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因为此种情况,相互间的关联关系比较明确,应用这项策略成本高。此种情况下显性特征明确,可以选择明确的整合方式,而无需借助成本较高的惯例机制。
四、结论
跨国公司经营存在空间和文化的跨度并且不同区域、不同使命的海外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使得跨国公司协调难度增大。文中根据从本土公司知识水平差异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程度差异给出了相匹配的知识协调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协调策略,整合企业内存在于个人以及企业内的知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迪尔克斯等主编: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Nicolai J.Fossa,Torben Pedersenb.Transferring Knowledge in MNCs:The Role of Sources of Subsidiary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2,(8):49~67
[3]Ghoshal Sumantra, Nitin Nohria.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4):323~337
[4]Grant R.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Suppl.Winter):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