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工具书编纂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 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甲骨文工具书继承了傳统金石学字书的编纂特点。随着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汇集字形、阐释字义、卜辞索引等为主的各种类型的甲骨文工具书得以产生,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数字化阅读时代背景下,编纂内容更丰富、检索更便捷、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甲骨文电子工具书是大势所趋。
【关 键 词】甲骨文工具书;金石学;承继与创获;数字化;
【作者单位】朱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 G2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5.010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是研究汉字演变和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自19世纪末被意外发现以来就一直备受学术界重视,但是一百多年来甲骨文一直高居庙堂之上,仅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研究,并未真正走向大众,因此具有“天书”“绝学”之称。2017年,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从此,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印记。借此契机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和推广甲骨文,对传承中国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及和推广甲骨文,除编写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外,还急需一批内容严谨丰富、检索方便的工具书。
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继承了我国传统金石学著作的特点,将学术性与工具性合二为一,为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21世纪以来,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也开始实现数字化,不仅编纂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在字形处理方面也更加准确,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更新,数字化阅读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传统纸质出版受到巨大挑战。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者有必要审时度势,为甲骨文学习者和研究者编纂出内容更丰富、检索更方便、学术性与可读性合二为一的新时代甲骨文电子工具书。一、甲骨文工具书对古代金石学字书编纂的历史承继
自20世纪甲骨学产生开始,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就一直备受关注。因为最早发现并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均是清末民初的金石学家,所以甲骨文工具书也承继了传统金石学著作的编纂方法。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是罗振玉于1914出版的《殷墟书契考释》,书中收录了《铁云藏龟》《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五部甲骨著录书中的甲骨文字。但该书的内容主要以文字考释为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王襄于1920年编纂出版《簠室殷契类纂》一书,其序中说:“殷契文字刻诸龟甲兽骨,沉薶且四千年,脆弱易损,欲其寿世,传其文字为先。”可见王氏编纂该书的目的是甲骨文字的保存流传,该书以汇集甲骨文字形为主,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甲骨文工具书。这部书按照《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次第汇集编排甲骨文字形,此后的甲骨文字汇类工具书也都大体依照这一体例编纂,这是受到传统金石学字书编纂体例的影响。
在此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传统金石学字书的发展脉络。我国金石学研究以宋代为肇始,两宋时期的金石学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一经产生就有了较大发展,各种金石学著作不断问世,其中就有以收集金石文字字形的“字书”,如郭忠恕(?—977)的《汗简》,夏竦(985—1051)的《古文四声韵》,娄机(1133—1211)的《汉隶字源》等。从编纂体例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将所收集的“古文”字形依照《说文》部首次第排列而成,如《汗简》;二是将各“古字”依韵分卷编排而成,如《古文四声韵》《汉隶字源》等。由于宋人十分熟悉字韵,因而依韵排字的体例对宋人来说,检索十分便利。元、明两代不重实学,金石学研究进入了中衰时期,至清代才得以复兴,并在乾嘉时期达到极盛。乾嘉学者热衷于金石搜访,大批的金石材料被发现整理,又因清代对《说文》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用金石文字来考证《说文》。吴大澂(1835—1902)的《说文古籀补》将各类金石文字按《说文》的次第汇集编排,是对《汗简》编纂体例的回归。王襄编纂的《簠室殷契类纂》属于甲骨文字汇编性质的工具书,以图表的形式汇集甲骨文字形,体现释字成果,是工具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该书采用按照《说文》字序编排甲骨文字形的体例,便于将甲骨文字形与《说文》中的小篆字形进行对比,从形式上直接仿效了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一书,是对中国传统金石学字书的一种承继。二、甲骨学研究的精进与甲骨文工具书编纂的创获
1.多种类型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
随着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的转变,殷墟考古进入科学发掘的时代,在甲骨材料的发掘和整理方面收获颇多,推动甲骨学研究进入一个繁荣阶段,社会对各类甲骨文工具书的需求也更加紧迫了。很多学者致力于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纵观百年来编纂的甲骨文工具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以汇集甲骨文字形为主的字编类工具书,这类书注重汇集一个字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字形,如孙海波的《甲骨文编》(1934),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1959),刘钊、洪飏、张新俊的《新甲骨文编》(2009),李宗焜的《甲骨文字编》(2012)等;二是以训解甲骨文字义为主的字典类工具书,这类书注重解释甲骨文在卜辞中的具体含义,如孟世凯的《甲骨文小辞典》(1987)、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1988)、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1988)、崔恒昇的《简明甲骨文词典》(1992)、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1994)等;三是可以通过甲骨文字词对卜辞进行检索的索引类工具书,如日本学者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1967),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等;四是汇集各家甲骨文考释成果的汇释类工具书,这类书便于甲骨文研究者一次性查阅各家对某个字的考释意见,如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1933)、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1965)、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1996)等。以上四类甲骨文工具书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背景下甲骨文工具书编纂的尝试
自20世纪甲骨学产生以来,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甲骨學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也开始有一些新的尝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字形的处理上。甲骨文工具书一般都需要大量的字形处理工作,尤其是字编类、索引类的工具书,需要处理的甲骨文字形更多。以往的甲骨文工具书在字形处理方面主要采用手工临摹的方法,如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姚孝遂、肖丁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等。临摹字形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如甲骨拓片漫漶不清极易导致临摹者的误摹,临摹者摹写水平参差不齐也容易导致字形摹写失真。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利用图像编辑处理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的《新甲骨文编》率先采用了这种处理甲骨文字形的方法,在甲骨文工具书的数字化编纂方面具有开创之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甲骨拓片用高清扫描仪扫描成电子图片,再利用抓图软件将电子图片中的甲骨文字形进行切割,并进行黑白翻转,最后将与该字形无关的墨痕擦除。通过这种方式处理过的甲骨文字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极大地保留了字形原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旧有甲骨文工具书因手工摹写而导致的字形之误,在编纂效率和准确性方面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后由洪飏主编、笔者参与编纂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类纂》(2016),李霜洁编纂的《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辞类纂》(2017)以及笔者编纂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编》(2017)等均采用这样的方法处理甲骨文字形。三、数字化阅读时代对编纂甲骨文电子工具书的展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数字出版的发展十分迅猛,在不断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应当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入数字化甲骨文电子工具书编纂出版的新时代。基于此,笔者对未来数字化甲骨文电子工具书的编纂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编纂内容丰富全面的综合性甲骨文电子工具书
据上文所述,传统的字编、字典、索引、汇释这四类甲骨文工具书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由于目前还没有集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索引、汇释于一体的综合性甲骨文工具书,学者在进行甲骨学研究时往往需要同时查阅四类工具书,甚至还要参考同一类型的多部工具书。以这四类工具书中笔者最常用的四部为例,《新甲骨文编》精装16开,共1104页,重2.06kg;《甲骨文字典》精装16开,共1613页,重3.04kg;《甲骨文字诂林》精装16开,共四册3704页,重6.54 kg;《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精装大8开,共三册1540页,重达10.07kg。如此皇皇巨著,不仅普通的甲骨文爱好者不易查阅,对于专业的甲骨学研究者来说也十分不便。数字化阅读时代的来临,使编纂大型综合性甲骨文工具书成为可能。如果将以上四部工具书全部制作成电子书,读者就可以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查阅,十分轻便。
2.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统一
一般来说,甲骨文工具书不同于甲骨文科普读物,其主要的功能是供人查检而非供人阅读,因此更注重资料的准确性。但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印记,需要推广和传承,因此也不能忽视甲骨文工具书的可读性。可读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意字形处理上的清晰美观和字形编排的逻辑,尽可能多而全地展示某个字的不同字形,并能够清晰地展现该字形在甲骨文中甚至在整个汉字史中的发展脉络;二是语言要简洁明了,力求用最通俗、简洁、精当的语言解释甲骨文词义;三是要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一些语言无法表述清楚的甲骨文构形或字义用图片甚至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四是采用相关链接的形式,拓展介绍与甲骨文有关的历史、宗教、文化等背景知识,方便甲骨文初学者理解。
3.简便多样的检索方法
工具书的作用是使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资料,简单明了的检索方法对工具书来说十分重要。目前,甲骨文工具书的检索方式主要有笔画检索、拼音检索、部首检索等形式,部首检索又分为按照许慎《说文》540部检索和按照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开创的甲骨文164部检索两种。其中笔画检索、拼音检索和《说文》部首检索适用于已知隶定字文的情况,岛氏的甲骨文部首则适用于已知甲骨文字形的情况,这些检索方法对于甲骨文初学者来说都不是特别简便。比如汉字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太多,有些古隶定字无法确定具体的笔画数,很大一部分字的读音也无法明确,因此用笔画、拼音检字法并不能准确快速地检索所有的甲骨文;许慎《说文》的部首检索只限于对《说文》540部十分熟悉的专业学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并不方便,并且《说文》中的部首系统针对的字体是小篆,在甲骨文中并非全部适用;岛氏自拟的甲骨文部首,能够充分体现甲骨文的构形特点,因此分部较为合理,而且部首不多,更便于查阅,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也比较困难。未来的甲骨文电子工具书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的检索方法,比如用拼音、手写、五笔等任意输入法输入汉字进行检索的汉字检索,或者对待查询的甲骨文字形进行截图或拍照来检索的字形检索等。
4.内容可不断修订和更新
随着甲骨新材料不断被发现和甲骨文研究新成果的陆续发布,即使已经非常完备的甲骨文工具书也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和增补,才能保持内容的全面和准确。刘钊先生在《新甲骨文编》后记中说:“任何文字编都只能代表某个时段的水平,需要不断地更新、增补和提高。”这个观点不仅限于字编,而是适用于所有甲骨文工具书。传统纸质工具书的修订工作非常繁琐,费时费力,因此更新速度较慢,往往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进行一次修订。甲骨文电子工具书比传统纸质书的生产更快,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纠错和增补,既能使工具书紧跟学术前沿,又能避免浪费。与传统的纸质甲骨文工具书相比,其优点不言而喻。参考文献
[1]杜惠玲. 当前工具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 出版广角,2005(8).
[2]洪飏,董冰华. 新甲骨文词汇工具书编纂刍议[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洪飏. 数字化背景下古文字字编类工具书的编纂与出版——以《新甲骨文编》为例[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李守奎. 古文字字编类著作的回顾与展望[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5]李守奎. 关于古文字字编体例的一些思考[J]. 华夏文化论坛,2006(1).
[6]刘钊. 新甲骨文编(增订本)[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7]宋镇豪. 甲骨文材料全面整理研究的新动向[N]. 中国文物报,2017-08-25.
[8]宋镇豪,百年甲骨学论著目[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9]王襄. 簠室殷契类纂[M]. 台北:艺文印书馆,1988.
[10]赵诚. 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M]. 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11]朱剑心. 金石学研究法[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