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重生

    杜展军

    4月22日,“5·12”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前的20天,地震震中映秀镇重建规划方案经过激烈争论和反复论证之后,终于获得四川省政府批准。

    但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坚强的映秀人并没有在等待答案中打发日子,来自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复生力量,使这块遭受重创的土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4月23日,阴雨绵绵。

    眼看到了“5·12”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原以为前往震中映秀的路早已畅通,可是,当本刊记者从成都到都江堰,找到去映秀方向的车站时,却被告知路已经封了,班车全部取消。车站工作人员说,去映秀的班车取消了,但到汶川县城的车还有,不过要绕道绵阳,得走一天的时间。

    有当地人告诉记者,如果要去映秀,可先到玉堂镇,那里可能有进山的车。

    果然,当记者赶到位于都江堰市西南边的玉堂镇时,发现真的有面包车和各种小车停在一个菜市场门口等客。听说记者要去映秀,一位开面包车的小伙子很自信地说:“放心,一个小时准到。”

    一条不断抢修的路

    去年“5·12”大地震中,都(都江堰)汶(汶川)高速严重损毁,213国道就成为成都进入阿坝地区最便捷的通道。一位当地司机说,这条路是进入汶川的“生命线”,但地震之后几乎一直处在抢修之中。“时通时断,我们已经习惯了。没办法,不晓得啥子时候可以放行。“据这位司机推测,“应该是抢修老虎嘴那一段。那个地方整个路都变了,路基抬高了许多,工作量很大。”

    玉堂镇等客的车都是私人的,没有了班车,他们的生意显得很红火。不过,所有的车辆都是明码标价,不用讨价还价。记者乘坐的面包车司机说,地震以后,213国道虽然不断抢修,但车流量一直很大,经常发生拥堵,现在封了路,路上的车辆就不会太多了。

    记者在玉堂镇碰到一位从汶川县城过来的湖南籍援建人员,他说,自己要到成都办事,不愿意绕道绵阳,就花了150元雇了辆摩托车,把他送到了映秀,再从映秀乘车到玉堂镇,这样去成都就很方便了。

    汽车离开玉堂镇,沿岷江溯流而上,很快就进入了山区,记者注意到,公路边的店铺和村庄已基本恢复正常,只是在江边较开阔的地方,仍不时会看到成片的活动板房。

    横跨紫坪铺水库的紫坪铺大桥已经建设完工,这是保证都汶高速公路通车的重要工程。司机说,等都汶高速5月12日全线开通,从成都到汶川就不必再走这条路了。

    盖好房子就结婚

    杨羽是个帅气的小伙子,25岁,汶川漩口人。记者在玉堂镇乘上面包车后,恰好与他同行。

    杨羽是到都江堰的建材市场看材料的,家里正在建新房。他也顺便去看了家在都江堰的女朋友。

    杨羽说,去年地震时,他正好在家里,所幸家里没有人伤亡,“当时倒不觉得害怕,过后越想越害怕。”地震第二天,杨羽一路步行,走了整整一天,才走到都江堰。“啥子吃的都没有,天又下雨,又冷又累又饿,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狼狈。女朋友一见到我,眼泪就下来了。”看到女朋友一家也没有事,杨羽才放心了,他在女朋友家住了些日子,直到路通了才回到漩口。

    对杨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把家里的房子盖起来。地震后,他家原来盖的砖瓦房全部倒塌,一家人一直住在自己搭建的草棚屋里。杨羽家共四口人,妹妹已经出嫁,自己在漩口的锂研厂上班,家里有一亩地,父母亲都没有工作。

    约40分钟后,汽车到了漩口镇,这是从都江堰进入汶川后的第一个乡镇。漩口镇距离映秀只有10余公里,也是地震重灾区之一,当时这个1万多人口的小镇,有上千人遇难。杨羽说,漩口的大部分企业都已恢复生产,著名的阿坝铝厂就在眼前不远的地方。地震时,因多处山体垮塌,公路阻断,从漩口到映秀百花大桥段的水路成为南线进入汶川的惟一一条救援通道,当时曾被誉为“水上生命通道”。

    在漩口镇,记者没有看到集中修建的板房区。杨羽告诉记者,政府允许他们返回住地,在原址恢复重建,但由于父亲的户口没在村上,按照规定,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可以享受政府补助,共1.6万元,贷款两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而且政府的建房补助是分期兑现的。”杨羽说房子盖下来需要8万多块钱,现在的材料费和工价都在上涨,盖两层还有些困难,只能先盖一层平房,等将来条件好些了,再往上盖。“现在房子的地基已经处理好了,很快就可以起(地平)线。”杨羽已经与女朋友商量好,房子盖起来以后就结婚。

    下车前,杨羽指着江对面山脚下的一片临时搭建的棚户区说,他家就在那里。他还邀请记者,再经过漩口时一定到他家做客。

    汽车再往前走,路面越来越差,不时能看到因塌方和滑坡形成的裸露的山体。在距离映秀约3公里的地方,因百花大桥被震毁,进入映秀的公路仍然沿用当初的应急抢险便道。

    过了百花大桥遗址不久,一块巨大的石头在眼前出现。司机说,这就是映秀的“天崩石”。

    霎那间,记者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映秀到了,这个地方过去一年不知在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看到过多少次,那些触目惊心的震后镜头和感人肺腑的救援场景还历历在目。一年之后,映秀会是什么样子呢?

    “地震游”悄悄兴起

    记者下了车,走近“天崩石”。石头的正面,“5·12震中映秀”几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这块长11米、高8米、厚3米的巨石是地震发生时从对面山崖上滚落下来的,如今已成为映秀镇的新标志。20多位从成都骑车赶来的老年“驴友”正争相在“天崩石”前合影留念。

    “天崩石”旁边有两块指示牌,一块牌子是关于“天崩石”的中英文介绍:另一块牌子则是一面《映秀震中遗址游览图》。除了“天崩石”,“漩口中学遗址”、“祭台”(汶川地震遇难者公墓)、“牛眠沟震源点”,“牛眠沟堰塞湖”、“老虎嘴”,“空中生命通道”、“水上生命通道”这些因地震而出现的“景点”都一一出现在游览图上。

    几个月前,映秀镇中滩堡村二组的冯学英开始在“天崩石”前出售关于抗震救灾的光盘和被放大的映秀镇地震前后的照片。性格开朗的冯学英说,她这也是在“自救”,在用实际行动“减轻政府的负担”。冯学英告诉记者,她的一张光盘卖10元,一张照片可以卖到10至20元。

    渔子溪村与映秀镇之间是一片山坡,2008年6月25日,这里被正式命名为“汶川地震遇难者公墓”,数千地震遇难者在这里长眠。

    一条通往公墓的台阶被称为“5·12阶梯”,台阶的尽头是一座新建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映秀镇的全貌。

    在公墓的入口处,一位叫马慧的小姑娘也在出售地震光盘等纪念品,摊位边上的一台电视机里不断播放着地震救援时那些撕心裂肺的画面,公墓上空一

    遍又一遍地回响着低沉的音乐和刺耳的警报声……

    68岁的胡建国和64岁的马福全两位老人是公墓的守护者,每天早上8点多,他们就来到公墓,清理墓园里游人抛洒的杂物,告诉祭奠者在指定的地方烧纸和燃放鞭炮,碰到伤心的遇难者家属,他们也会上去安慰几句。面对游客和记者们的询问,两位老人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惨向,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两位老人其实也是遇难者家属,胡大爷11岁的孙子和马大爷12岁的孙女就掩埋在这座公墓里。

    据两位老人介绍,许多遇难者在这里其实只有墓碑,“地震时人被埋在哪里其实很模糊,墓碑多半是生者为了却心愿,凭感觉立起来的。”在地震中,总共有5462名映秀人遇难。

    沿着“5·12阶梯”来到公路边,迎面走来一队游客,两位导游小姐挥动着小旗子边走边喊:“坚持一下,上面就是公墓和观景台,下来后吃午饭。”

    这两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导游小姐说,尽管这条旅游线路还没有开通,但他们已经多次接团来这里,游客多数都是四川本地人,其中以成都人居多。他们将这条线路称为“震中一日游”,团费在120元至150元之间,包来回车票和午饭。在公墓入口处摆摊的马慧告诉记者,平时每天大约有一,两百名游客来这里参观,节假日会来好几百人。

    映秀镇过去其实一直是一个工业强镇,并不以旅游闻名。如今,不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否接受,但蜂拥而至的游客,却正在将这里“催化”成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旅游热点。

    废墟上的“农家乐”

    老街村地处映秀镇北边,包括五个村民小组。在“5·12”地震中,这个村有55人遇难,其中白家林,西瓜脑、甘溪铺三个组还分别遭受了水淹、地陷、地裂等次生地质灾害,土地损毁严重。

    记者在老街村采访时,看到不少人家正在忙着盖新房。一位姓刘的村民告诉记者,经济情况好一点的人家都是自己建,条件差一些的等着与村上签合同,签了合同建房能享受到补助,购买建材也能享受到优惠价格。据映秀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老街,张家坪、黄家村、马家村等四个村的村民已陆续返回原址,渔子溪、中滩堡、枫香树三个村还住在板房区。这三个村子的房屋重建迟迟没有动工,是因为映秀镇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案一直没有定下来。

    前不久,渔子溪村的蒋永福在自己搭建的简易房里办起了“农家乐”。村长马道辉说,地震前村里就有几户人家准备办“农家乐”,但因地震没办起来,蒋永福办的是全村第一家。

    蒋永福的“农家乐”虽说有些简陋,但收拾得挺干净。一间活动室内,麻将桌、电视、沙发一应俱全,好像正有客人入住。

    面对记者的造访,蒋永福显得很谨慎,因为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他坦言,不知办“农家乐”对不对,没有镇上领导的同意,他不能随便说。“绝大多数村民还住在板房区,而村子的重建方案还没有出台,可我不想再等了。”

    映秀镇的板房区以村组为单位,仍沿用原来的地名。在中滩堡村板房区,有一片“板房旅馆”,其中一家是51岁的羌族退伍军人荆良平开办的。荆良平夫妇把分给自家的3间板房腾出两间用来开旅馆,一间放了4张单人床,一间放了两张大床。有时客人多了,荆良平干脆把爱人撵到亲戚家,自己与客人合住。单人床每天20元,大床每天50元到80元不等。荆良平说,这是他们家目前惟一的经济来源。

    荆良平一家原先住的地方如今已经被推成了平地。地震前,荆良平家住的是四合院,自己有一辆长安面包车,平时跑运输,兼做废品收购生意,爱人在街上开一个小卖铺,日子算不上很富裕,但还过得去。“可地震让我们变得一无所有,房子没有了,车子砸烂了,生意也做不成了,能活下来都是个奇迹。”荆良平一边叹息一边说。

    荆良平不知道这个板房还能住多久,旅馆还能不能一直开下去。“村上说至少可住三年,三年之后怎么办呢?”听说重建工程马上要开工了,荆良平也盼着早日建成属于自己的永久性住房。不过,房子建成以后,靠什么维持生计,又是荆良平最担心的。“短时期内不可能再买车了,投资不起,真不知道干什么好。”

    枫香树村的等待

    在枫香树村的板房区,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董毅双。

    地震前,董毅双就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由大专毕业的二女儿经营。董毅双说,地震那天他与几位村干部正在街上贴公告,因此幸免于难,全家除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男朋友受了点轻伤,其他人都平安无事,只是家里的二层楼房和刚刚办起的“农家乐”全毁了,估计损失在70万元到80万元之间。

    董毅双和老伴住在一间板房里,两个女儿也分到了各自的临时住房。二女儿董瑜还有了新的工作,去年8月考上了村官,目前在漩口镇圣音寺村担任村长助理。

    董毅双喜欢养花,地震后从家里抢救出的花现在都摆放在板房区,给这个简陋的临时住所平添了不少生机。董毅双说,搞农家乐是他的强项,但现在再做条件还不成熟,“眼下只有住的地方,肯定搞不成。”不过,董毅双依然非常乐观,他说自己将来的房子一定会很漂亮、很坚固。“像城里的房子那样,统一规划,统一样式,估计很快就会动工的。”

    80岁的连大爷也是枫香树村人,但以前是住在山上的,地震后山上的瓦房震垮了,一家人就被安排到这里的板房区居住。说起建房,连大爷一脸愁容。他家一共有六口人,儿子在都汶高速工地上干活,儿媳在映秀一家火锅店打工,一个孙子地震后被安排到山东读高中,另一个孙子在映秀跑摩的,但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连大爷说,“虽然暂时有了房子住,但没得地种了,靠啥子生活?如果再花钱买房,真是吃不消。我们宁愿在山上住瓦房,破是破一点,但不用花钱。”

    按照当地房屋重建政策补助标准,6人及6人以上的家庭,一般农户补贴2.2万元,困难农户补贴2.6万元,加上贷款两万元,政府可以为每户解决4至5万元建房款。如果每户建房100平方米,成本价按每平方米700元计算,每户仍要自筹两、三万元。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这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枫香树村党支部书记董毅双当村官的女儿董瑜在基层已经工作大半年,依她个人的观察和体会,现在灾区大部分农民已经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中走了出来,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不是心理压力,而是眼前的经济压力。不过,她同时认为,在政府和援建单位的帮助下,再加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力量,乡亲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就整个映秀镇来说,由于地处地震活动活跃区域。灾后恢复重建大多涉及到重新选址,统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在东莞市对口援建工作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映秀镇灾后重建规划平面图和鸟瞰图。据工作人员介绍,映秀镇的重

    建主要沿着渔子溪、岷江两岸进行。映秀中心镇区将包括原有的中滩堡村、枫香树村和居民社区,规划人口5700人。此外,新映秀镇将保留设置10余处地震纪念点,涵盖自然地貌,人工地物受损,人工新建等三大类型。

    4月9日,映秀镇重建规划方案上报四川省灾后重建委员会;4月22日,该方案获得四川省政府通过。按照规划,2011年左右,新映秀镇将初具规模。

    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大事记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以四川汶川为中心的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中央政府以最快的反应速度,领导全国人民投入到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的战役之中。此后20多天,整个中国都成为一个特殊的战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力量的汇集震区,使无数生命得到及时挽救,受伤群众得到及时医治,灾民生活得到及时安置,灾后重建工作也随之拉开序幕。

    5月19日,载着207名伤员的第一趟列车从绵阳出发,开往重庆,标志着震区大规模向外地转运伤员、实行异地疗伤行动拉开战幕。

    6月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决定,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已经成立,主要负责组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

    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截至6月22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1人遇难,374171人受伤,失踪18522人。

    7月3日,12万名川甘地震灾区学生进入高考考场,迎来延迟26天的高考。在这次特殊高考中,许多考生都是在病床上、轮椅上答完试卷的。

    8月19日,地震遇难同胞“百日祭”。这一天,封闭3个多月的北川县城重新开放,数万地震遇难者家属冒着滂沱大雨回到故乡,祭奠失去的亲人。

    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自己的宿舍里用一根细棉绳结束自己40岁的生命。董玉飞的自杀,使灾后心理干预及心理重建再次受到关注。

    10月16日,四川都江堰市柳街小学开始重新建设,上海退休教师沈翠英为该校捐款450万元。

    11月初,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口联合制定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国家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估算总投资1200亿元。

    12月18日,地震孤儿助养项目正式启动。根据民政部与国寿慈善基金会签署的“国寿汶川地震孤儿助养项目”合作协议,国寿慈善基金会将从2008年12月起,为626名汶川地震致孤儿童每人每月资助600元爱心助养金,直至每一名地震孤儿年满18周岁或者被收养之日为止。

    2009年

    1月中旬,北川新县城初步定名为“永昌镇”,新县城距离老县城23公里,按照规划,3年后的新县城将建成一个能容纳5万人,功能比较齐全,以旅游业和新型工业产业为支柱,具有鲜明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县城。

    1月24日,农历腊月廿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抵达北川。这是他地震后第七次对灾区的探访。从北川、德阳到汶川、震中映秀,短短一天半,温家宝的足迹遍及废墟、学校、羌寨、村落、板房、工厂、公安局和医院,将“温暖过冬,欢乐过年”的心意带到灾民中间。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中央政府实施的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将有1万亿用于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

    4月20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缢身亡。4月26日,北川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干部关爱工作的实施意见》,列出20条具体措施,从工作、生活、心理抚慰等方面加大对灾区干部的关爱工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