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期刊业现象观察与趋势研判


【摘 要】2017年,中国期刊业在读者分流、广告下滑和发行萎缩的大环境下继续寻找融合转型路径,一些曾经活跃的期刊败落、停刊,同时,一些拥有优质或独特资源的传统期刊成功突围。文章分析了我国期刊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两重考验和新近呈现的三个亮点,并提出期刊未来发展的四个趋势。
【关 键 词】期刊;生态环境;观察;趋势
【作者单位】马莹,《项目管理评论》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02
500多年前,古登堡让知识变得不再奢侈,其发明的现代印刷术让人们在50年内完成了1200万份印刷物,新闻出版业也随之孕育而生,亦成为今天传统纸媒的前身。500多年后的今天,期刊作为纸媒的重要形式正经历着融合过程中的阵痛期。
中国互联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期刊业也随时代大势经历着千回百转。2017年,我国期刊行业不但受数字化激烈冲击,整个生态环境也遭遇多重考验。一些曾经活跃的期刊败落、停刊,同时,一些拥有优质或独特资源的传统期刊成功突围。一、中国期刊业规模进入新常态
2017 年7月发布的《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6年,我国共出版期刊10084种,较上一年增长0.7%;总印数为27.0亿册,较上一年降低6.3%;总印张为152.0亿印张,较上一年降低9.4%;定价总金额为232.4亿元,较上一年降低4.3%;期刊出版實现营业收入193.7亿元,较上一年降低3.6%;期刊出版利润总额为25.7亿元,较上一年降低2.2%。在品种上,我国期刊业十年间保持平稳的态势,目前品种过万,2008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近十年增长了500余种,而1978年全国期刊只有930种。
总印数一般被认为是期刊的实物量,而实物量是期刊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期刊业的总印数2000年达到29.42亿册,之后几年有所波动,从2005 年开始,期刊总印数从27.59 亿册持续8年增长,2012年达到33.48亿册,2013年下滑到32.72亿册,2016年下滑到27.0亿册。
我国期刊品种稳定的同时,期刊总体收入、利润均显示持续下滑的趋势,这也成为我国期刊发展的新常态。期刊业的新常态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反映在期刊业的结果,对期刊从业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策略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期刊学会会长石峰预测,我国期刊实物量将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到25 亿册左右,又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期。这是基于我国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阅读取向相对稳定的中老年读者群和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做出的判断[1]。二、2017年我国期刊业呈现三大亮点
1.养老健康市场前景看好
抓住“一老一小”,就抓住了未来。截至2017年12月,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3亿人,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40%、全球老年人口的25%。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施子海表示,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投资潜力巨大。该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养老服务业关键在于聚焦需求。老年人有健康照护方面的刚性和专业需求,这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市场前景可观。面对巨大市场,在期刊发行萎靡的今天,《中国家庭医生》从1986年至今,创造了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奇迹。与此同时,另一份面向中老年群体、主打养生的《健康养生》月发行量也突破20万册。
第二,期刊植入养老健康产业。“一老一小”契机带动的不只是纸媒经营的发展,还有传统媒体对整个养老健康产业的介入和整合。2017年11月9日,华商传媒集团与怡康医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媒体+健康”模式,进军健康管理领域。健康养老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为传统纸媒带来货真价实的收益。
第三,产业链模式日渐形成。根据老年产业的用户群规模、市场容量、盈利模式、发展潜力及未来20年老年人群变化趋势,以医药养老为主题的期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模式。《康颐活过100岁》是近年新创刊的国内首份为中老年人定制的倡导“我的健康我做主”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杂志。该杂志隶属的湖南快乐老人产业经营有限公司已经形成拥有《快乐老人报》、枫网、快乐人生出版、快乐老人生活馆和江苏快乐老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七大业务板块的老年产业平台[2]。可以预见,在人口红利下,把握老龄社会大趋势是养老健康类期刊的下一个蓝海。
2.地方党刊发行逆势增长
在我国期刊阵营中,党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普遍面临发行下滑的残酷现实,而党刊,特别是地方党刊的发行几乎没受影响,甚至还实现了逆势增长。据统计,我国45家地方党刊,每期发行总量达1009万份,平均期印1100万册;平均期印数在15万份以上的有28家,平均期印数在30万份以上的有20家[3]。
对党刊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党报党刊发行具有特别意义。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刊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积极引导舆论。2017年,一边高高竖起舆论引导之旗,一边紧紧地开拓媒体融合之路,各家党刊也纷纷探索出不一样的融合新路径。
第一,多重融合,增强传播力。党刊转型发展的核心是用户,发展用户仅靠内容吸引力是不够的,而应该强化用户意识,把发展用户、集聚用户和拥有用户作为最紧要的任务,把内容的优势和技术叠加起来,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比如,湖南《新湘评论》期刊一方面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建平台,与其省内媒体如《湖南日报》、红网等同行加强资源合作;另一方面,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通过新媒体、举办线上线下的活动、探索开发深度交流平台等方式解决内容的二次传播问题[4]。
第二,用品牌思维打造精致产品。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党刊是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进行思想理论宣传的中流砥柱。党刊在群众中一直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树立了品牌。当代广西杂志社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自主研发了“当代广西网微站”,使用户从传统的电脑端扩展到移动端。当代贵州杂志社以《当代贵州》周刊为旗舰,形成了“四微”(微博、微信、微刊、微视),“两端”(当代贵州客户端、领导者客户端),以及“两朵云”(党刊云平台、国学云平台)的立体传播格局。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以党建阵地意识打造“红色新媒体矩阵”,形成了《浙江共产党员》、浙江党建网等“四刊两网五微”矩阵,杂志社新媒体粉丝量近百万。
3. 创刊改刊顺势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 很多行业或消亡,或变革,或突破, 期刊的创办及更名是其面临数字化转型、体制变革和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背景下的求生求变。根据《中国期刊年鉴》2017年3月公布的《2016年新创、更名期刊名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批准创办63本新期刊、更名135本期刊。上溯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57本新期刊、更名116本期刊。
笔者统计近几年数据发现,从数量上看,相对创刊数量,每年更名的期刊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从地区分布看,期刊的创刊或更名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等地区,其数量与当地的文化产业及期刊发展规模成正比。
2017年,新刊创刊涉及健康、法制、科技、旅游、财经、动漫、医学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学术期刊占有较大比例,比如,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攜手国际学术出版社博睿(Brill)共同推出的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环境法学刊》于2017年7月创刊;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区域与全球发展》创刊号于2017年9月推出;“一带一路”相关的期刊在2017年也有新刊诞生,比如,首本专注于丝路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新丝路学刊》于2017年4月7日在上海创刊。
期刊的更名是期刊发展趋势最直接的反映。2017年,期刊的更名需求各异,有的期刊更名是为了扩大内容覆盖面,例如,1989年创刊的全国首家面向汽车用户的中央级综合期刊《驾驶园》于2017年7月更名为《人民交通》,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的大交通事业;有的期刊更名则是对内容进行专一化和细分化,例如,河北省委党校期刊《领导之友》将于2018年更名为《治理现代化研究》,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有的期刊更名是为了消除地域化,例如,青岛大学的《齐鲁医学杂志》2017年9月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成为我国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三、中国期刊业生态两重考验
1.纸张价格上涨加重成本压力
随着专项整治、环保严查的深入,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从铁矿石、钢材和铜铝等金属材料到化纤、橡胶和造纸等轻工业产品,其价格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上涨,纸张价格在2017年以令人错愕的趋势飞速上涨。根据中国纸业网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7年年底,纸价上涨已超过100%,纸张售价的峰值不断被刷新。短短一年内,造纸业完成了一场造山运动。漫长的纸产业链里,造纸产业在山下狂欢,终端用纸者,比如,期刊业则在山顶“缺氧” [5]。
对期刊来说,印刷成本中最大的一块是纸张,除了纸张涨价,油墨、机器等印刷周边产品都在涨价。以前很多杂志社对纸厂都是先到货,后结款,在期刊印刷、发行后,有了一定的回笼资金再向合作纸厂支付资金。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期刊甚至要持币待购,排队等待纸厂发货。
如何承受纸张成本上涨的压力?一种路径是内部消化,企业进行开源和节流。开源是为延伸产品链,节流则为加强内部流通管理,包括加强对印厂、发行点的管理来削减不必要的成本。但是,在目前高涨的成本压力下,涨价将成为期刊未来的必然选择。另一种路径则是期刊企业减少印刷数量。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在该学报的微信公众号“独立精神”上发表声明《“2017年起本刊停止赠送纸本期刊”告读者》。声明中提到,“网络每日每时都在刷新我们的大脑,甚至使某些物质载体显得多余……本刊除邮局发行的固有订户之外,每期大约要多印六七百册用于交换……本刊决定从2017年开始不再赠送任何单位和个人纸本期刊。”停止赠送纸本期刊不仅能减少办刊成本,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积极向新媒体转型。
纵观过去一年时间里纸价的涨势,恐怕这轮涨价将会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纸价行情走势中呈现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曲线角度,期刊业面对的成本压力将持续增加。
2.广告与发行下滑不可逆转
广告收入是期刊谋取生存发展的主要资源。2017年,期刊广告依旧被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蚕食,根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报告》[6],2017上半年,我国整体广告市场同比增长0.4%,期刊的广告刊例收入同比下降了23.4%;从广告面积上看,2017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7%(见图1)。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广告投放的粗放性和无目标性弊端越来越明显,市场对基于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下的精准互联网广告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专业期刊广告依然会保持自己的份额。
与广告投入的持续萎缩一同螺旋下降的是期刊发行量。以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的《知音》为例,2006年是《知音》发行量的巅峰时期,月发行630多万份;2015年,其发行量降至135万份,2016年,其发行量降至115万份,2017年,其发行量再降至近百万份[7]。
报刊亭的减少也让期刊发行雪上加霜。2017年冬天,艺术家杨烨炘走访了上海近百个即将拆迁的书报亭,邀请最后一批书报亭主人戴上印有“今天不说话”的口罩,以一天不说话的沉默方式,集体向那个曾经辉煌的书报亭时代道别。北京报刊亭最多的时候有2400多个,现在还剩下1000多个,计划3年内逐步取消。全国也是同样的情况,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加速消失。
四、中国期刊业趋势观望
1.人工智能赋能期刊出版
过去,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停留在实验室层面,或是以机器人的形式存在,随着各项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各项应用应运而生。新闻出版领域内的人工智能在算法层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期刊业离人工智能似乎并不遥远。
内容定制实现高品质阅读。在内容生产阶段,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作者进行资料分析与用户研究,甚至进行创作;在内容传播阶段,人工智能可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与解决方案;在内容消费阶段,以业务为载体,人工智能融合全息投影、语音阅读和人工智能体验等技术,可全面提升阅读展现形式和内容呈现模式。
人工智能将重塑出版流程。人工智能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它慢慢对整个产业渗透的进程中,不仅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受其影响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数据挖掘与加工等细分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期刊业的流程进行了重塑。语音识别、数字编辑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成功再造了出版流程,在完善人机交互的流程中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第三,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可以做到千人千面,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自己关注的内容。围绕出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满足了选题的优化,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在内容出版的发行和精准营销上也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8] 。
加速前进的人工智能是新一轮出版产业的推动力还是掘墓者?目前下定论为时尚早。当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人機分工、人机协同,人类智能仍占主导地位,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人有人的用处”。或许,新闻出版企业要做的是主动促进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分工与协作,在人工智能更擅长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充分发挥其优势,把编辑从这些活动中解放出来,使编辑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人类智能更擅长的领域。
2.学术期刊将显马太效应
2017年1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拉开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大幕,也影响到下游产业链上6000余种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根据该意见,职称改革重点是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的职称评定制度,这将促使学术期刊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一方面,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另一方面,某些行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
首先,“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也就是说,过去唯论文数量的局面将转变为要求论文质量,即申请评职称人员的代表作会偏向于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SCI”期刊上。因此,受惠于代表作制度者应是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制度实施将促使优秀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几何级增加,稿件可优中选优,期刊的内容质量也会同步提高。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将通过具体的制度逐步得到落实,大量的优秀论文将从外国的学术期刊转移到国内的期刊上,对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也就是说,过去一些要评初级、中级职称的有发表论文要求的工作人员,今后只要参加全国性的统考并取得合格的成绩即可获得相应职称。这样一来,这类专业的学术期刊收到的稿件基本只有要参评高级职称的作者论文,来稿数量将会大大减少。
代表作制度的实施、职称制度的改革,不但有利于优秀的学术期刊不断提高质量,更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现有的6000余种学术期刊进行洗牌,逐步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一批质量不高、定位不够准确和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期刊最终将被淘汰[9] 。
3.探寻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7年,期刊业面临的新媒体环境进一步裂变。互联网巨头全面进入内容产业,头条号、企鹅号、UC号和百家号纷纷爆发;微信平台已经衍生出数十家估值过亿的企业,生态圈的竞争如火如荼;喜马拉雅、荔枝FM等音频内容崛起,视频是下一个热点已成为普遍共识;分答、得到、知乎Live使知识经济付费的可行性再一次得到证明;期刊融合正经历着从相加到相融的阶段。
据统计,近两年来,超过80%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超过1/3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从发力“两微一端”到迈进“三微一端”;从寻找“互联网+”的风口到加速“大数据+”的布局;从打造新媒体矩阵到构建全媒体平台;从内容入驻头条号、百家号到音频挺进喜马拉雅FM、蜻蜓FM……2017年,期刊融合发展愈发明显。2017年1月10日,全国首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挂牌,此后,20家重点实验室陆续挂牌运营,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依靠期刊媒体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深耕主业,进行产业延伸,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已经成为期刊业转型创新的共识。《三联生活周刊》入驻今日头条的微头条和悟空问答,通过今日头条的人工智能技术,把优质内容精准分发给受众;《读者》在喜马拉雅FM的总播放次数近5000万次,凤凰FM原创类节目中,报刊社音频已占10%左右。
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期刊融合不彻底。传统期刊企业纷纷将纸质出版业务转移到数字期刊出版业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统期刊转移业务存在不少盲目跟风的做法,对转移的方式和未来的发展比较迷茫。二是期刊的版权问题。由于期刊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转移到移动终端上的,这使期刊企业对期刊内容的控制力大大降低,而且期刊内容数字化以后,其复制和刻录的成本也随之下降,所以,期刊的非法复制、传播和销售等问题在数字期刊传播的过程中更为明显,期刊版权问题的严重性和不可控性更加严重。三是传统期刊品牌意识不强。不少传统期刊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对自身市场定位不清晰,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忽略了品牌能给期刊发展带来的价值[10]。
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地变化,期刊融合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表象激情之后有可能后续发展乏力。在下一波新媒体浪潮到来之际,期刊业欲摆脱辛苦支撑、亦步亦趋的跟随,则必须放大格局,迅速布局占领高地,从而巩固主流媒体阵地,这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4.集群化呈现化学反应
在新的环境形势下,期刊出版机构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单纯依靠期刊数量的增加来扩大企业规模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市场变化了。据统计,我国1万余种期刊中有5000多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不到两种,不少出版单位是以编辑部为单位的单刊运作模式。
目前,中国期刊界已经有这样的共识,全球化大潮之下,面对国际传媒巨头的挑战,中国期刊业必须迅速做大,在规模经营中寻找做强的机会和途径。在当前期刊出版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集群化发展无疑更能发挥期刊群的资源共享优势、品牌优势、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从期刊集群化发展趋势来看,期刊群建设正在逐步转向包括出版物群、服务产品群和新媒体产品等多种产品类型的产品群建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依靠5 报13 刊积累的内容金矿,形成了一种融合凝聚力。首先,中少总社根据受众需求制定了新的出版体系,以《幼儿画报》为基础,成立了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以《儿童文学》为基础,成立了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并逐渐形成了三大产品群:大众读物产品群、校园读物产品群和少先队读物产品群。依托群聚效应,中少总社正建立少年儿童出版智能采编系统,所有的素材进入系统后,产品编辑根据内容的属性将其分发到图书、报刊、微信和微博等渠道,让读者能够获得及时、便捷和准确的知识服务。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旗下拥有24刊、1报、3网,借助刊群战略,卓众出版扎根汽车、工程机械和农业装备等专业领域,在每一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产品布局,利用细分化、差异化产品为行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随着技术革新、媒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卓众出版也顺应市场调整了经营策略,从以生产内容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型,打造多元化服务产品群;经营策略从以杂志为中心拓展到品牌活动、定制项目、会议会展和市场调查等多平台服务产品,构成了形态多样的服务产品群。刊群战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卓众出版的行业知名度和媒体竞争力,而且便于公司集中优势,进行资源共享,实现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和集团化管理。
2017年10月31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共有19种杂志入选“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有38种杂志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该学会通过优化期刊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统一配置资源等集团化管理,实现了139种期刊的生产集约化、经营集约化、平台集约化和质量管理集约化,集群效应有目共睹。
从趋势来看,集群化不仅在于期刊数量的物理整合,而且产生了化学反应。拥有24刊1报的北京卓众出版公司对刊群战略注入了新的内涵——从期刊群到产品群延展到服务产品群和新媒体产品群。这两个产品群的出现正是期刊创意策划能力、高效执行能力、客户营销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新载体上的呈现。而期刊群本身也在不断地拓展外延,还包含了专刊、定制出版物等,成为出版物群。集群化比单个编辑部更具实力保障,这是新时期赋予集群化出版的天然优势。数字化的融合与对接将是接下来期刊集群化進程中的一大趋势。
在纸媒寒冬论调甚嚣尘上的当下,中国期刊业经历了百感交集的2017年。对整个纸媒行业来说,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是重新划分版图、重新扩张的机会。期刊只有 创新才能生存,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迁,对内容品质的追求、坚守和传承是永恒的。参考文献
[1]石峰. 期刊业发展呈现六种新常态[J]. 新闻前哨,2015(4).
[2]陈莹. 报刊瞄准养老健康市场[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1-23.
[3]左志新. 党刊:共创媒体融合新时代[J]. 传媒,2017(10).
[4] 杜一娜. 党刊融媒:要一目了然,更要过目难忘[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9-05.
[5]杨凯齐,潘秋杏. 纸价狂涨背后,有人欢乐,有人愁[N]. 南方周末,2017-09-21.
[6] 中商情报网. 2016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及2017发展趋势报告[EB/OL]. (2017-04-07)[2017-10-12]. http://www. askci. com/news/dxf/20170407/14052595373. shtml?winzoom=1.
[7] 王唯. 面对纸媒的寒冬,知音需要温暖[EB/OL]. (2017-12-06)[2017-12-11]. http://baijiahao. baidu. com/s?id=1585957784926255084𝔴=spider&for;=pc.
[8]刘宇阳. 人工智能,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J]. 出版参考,2017(9).
[9]张泽青. 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机遇——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J]. 编辑之友,2017(10).
[10]秦璇. 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研究[J]. 今传媒,2017(7).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