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更要“合拍”

雷伍峰
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繁荣壮大,中外合拍电影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然而在此态势下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分析了目前合拍电影市场持续火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反省了造成当前“投资多、收益少、口碑差”现状的原因,提出中外电影合拍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电影市场经验,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去”。
关键词:中外合拍 投机投资 票房收益
自中国第一部与外国合拍电影——《风筝》(1958年中、法)以来,中外合作摄制电影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最近几年,每年立项的合拍影片数量均呈现上升态势。作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引进来”最为便捷的渠道,中外合拍电影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一种赢得市场和赚取高额票房的合作方式,然而尴尬的是“大投入、大制作、大宣传”所带来的却是“票房惨、口碑差”的窘境,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对此孜孜追求?
中外合拍电影热的原因
一、国内电影市场日趋成熟,票房收益不断攀升。国内电影市场在最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无论是剧本创作、制作水平、演员素质还是票房收益均跻身于世界电影市场前列。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影已经成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文化消费的一种体现。国内外影片连连创造的票房纪录,尤其是进口片票房纪录不斷的刷新,为电影制作公司带来极大诱惑。相比进口片只有25%的票房分账,高达43%的分账比以及对国内外电影市场份额的占有是每个电影公司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个大蛋糕诱惑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通过聘用国际著名导演,邀请著名演员或编剧,直接投资或联合摄制等方式制作符合国内观众口味的影片以求赢得市场和票房。
二、国家对引进片有政策限制,对中外合拍片则没有限制。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及《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等中国法律文件规定,我国对进口影片实行配额制。政策规定每年引进34部国外影片,其中给美国配额为20部,而对于中外合拍的电影则没有配额限制。法律还规定外来资金不能在中国成立独资电影制作公司,这就造成了大量有实力的国际电影公司和制作优良且票房口碑不错的其他国家电影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能够在这个潜力巨大的电影市场抢得先机,部分国际电影公司选择与国内电影公司合作的方式,以图通过先进制作技术、导演和演员影响力、公司知名度等赢得中国观众的青睐。目前,中国已经和世界20多个国家签订了电影合作协议,对中外合作摄制电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电影界“走出去”呼声高涨,合拍影片能够体现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影响。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领域,“走出去”的呼声愈来愈高,国家对在国际上展示“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在经受了上世纪末电影界“狼来了”的考验后,越来越多的国内电影公司渴望走上国际电影舞台,展示中国导演和演员的实力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魅力,并以此来向国际宣传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与国际同行合作制作电影也成为当前中外合拍电影热的一个主因,能够和有影响的国际电影公司、导演及演员合作也同时增强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此外,与国际电影公司合作,将国外先进的电影技术“引进来”,也是渴望快速成长的中国电影市场最为便捷的途径。
四、投机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刺激了电影合拍非理性增长。造成中外合拍电影热的原因还因为场外投机资本进入了电影领域。国内外游资对于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在最近几年开始关注,高额的票房收益、周边收入和连带的宣传效应成为他们的追求目标。将资金从危机四伏的货币市场投入到电影市场,召集国内外有实力的电影公司和制作方、发行方,雇佣国际有影响的导演和演员,国际化制作团队,大投入、大收益,并借此提高投资公司的国际知名度,这一切都使投机资本对电影市场的投资趋之若鹜。
针对当前合拍片热的冷思考
一、对合拍片内涵理解简单,合作方式较为原始,没有把国际较为成熟的电影文化引进来。根据国家对合拍电影所制定的各项政策,中外合作摄制电影包括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和委托摄制三种形式,而目前各方对其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合作模式和拍摄内容是两张皮,合作只停留在资金和人员层面,没有完全体现在深层次的精神层面,既没有通过合拍讲好中国故事,也没有将国外成熟的电影文化引进来。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故事陈旧,与时代精神脱钩;故事情节老套,要么照搬好莱坞式故事讲述方式,要么就是剧情发展不合逻辑,让观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国外先进的电影技术也没有被完全吸收和引进来,电影特效僵硬,画面过渡极其不自然,摄影和后期制作技术相比于其他技术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另外值得反思的还有国外成熟的电影文化在合作中没有引进来。但凡在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影片,都源于其深厚的电影文化背景,从而使电影事业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电影文化首先是市场培育,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走进影院,让观众了解电影文化,针对不同的观影需求制作不同类型的作品;其次是市场壮大,不仅要能创作优秀的影片,还要能挖掘电影背后的价值。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前期宣传和推介要做好,电影作品的附加价值和周边产品开发也应深刻挖掘。在这方面,欧美市场走在了最前面,除电影票房收入外,电影中的形象设计、服饰、道具乃至取景地广告、版权交易、游戏开发推广等都成为电影收入的一部分。虽然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尝试,但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国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传播力度不够。国家支持合拍片基于三个目的:一是传播中国文化,二是赢得商业利润,三是走向海外市场。因此,除追求票房成绩外,国内电影公司还应积极承担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责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包罗万象,不仅有电影反映的“武侠文化”“商业文化”“爱情文化”,更有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题材值得电影人去挖掘和传播。透过合拍模式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出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改变国际对中国的陈旧看法,赢得海外市场,树立中国形象才是中国电影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合拍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在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尤其是在合拍片中,难免会出现所谓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这也是造成当前中外合拍电影在国内外票房、口碑惨败的主因之一。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应该注意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调和,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体的合作模式进行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同时兼顾共同的普世价值和文化习惯。只有两者的完美融合才能使合拍作品既能立足于本土电影市场,也能够在国际上取得成功,获得国际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三、电影投资门槛低,国内演员热衷于在进口片中客串,并以合拍片赚取噱头进入国内市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进口片票房分账为总票房的25%,而合拍片的票房分账则能拿到43%。如此高昂的票房收益吸引了国内外投机资金的进入,给电影市场带来两个比较极端的现象。一个现象就是有实力的投机资本抬高整体电影成本,哄抬市场行情,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畸形局面;另一个就是小成本制作的作品质量次、口碑差、故事情節混乱,拉低了合拍电影的档次。在合拍电影中,资本往往用来聘用高价编剧、导演和演员,而没有使用到如何提高电影制作质量上来。人员成本的增加势必会使人们对电影本身的关注度低于对明星关注度,倚仗明星效应来提升票房收入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国家应该制定法律和制度对电影投资的门槛做一定的限制。
当前,在中国电影市场分一杯羹的做法还有国际电影出品方聘用中国演员做客串,或国内资本及国内演员进入以外资为主的电影中,以此为噱头来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以合拍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赚取高额票房回报,即所谓的“伪合拍片”“贴拍片”或“协拍片”。这既不符合中外合拍电影模式的初衷,还与我国相关法律相悖,更妨碍了中外电影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中国电影业的形象。
四、合拍电影以商业片、故事片为主,未来的题材领域还应该更广阔。当前的中外合拍电影主要是以能够为电影公司带来直接收益的商业片和故事片为主。与此相比,其他类型的电影题材投资成本低,收益和资金回笼也很慢,因此,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冒风险将资金和人员投进去,尤其是小众类影视题材,如纪录片、科教片等。电影市场发展不平衡,电影公司只追求利益势必会损害中国电影市场的长久持续发展,不利于市场和观众的培育。根据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对国内影视领域过渡期保护的条款约定,2017年底过渡期保护政策将结束,国家应在继续支持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的同时,鼓励国内外电影公司探索新领域的合作,开放更多的题材领域来合拍其他类型的电影作品。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等领域的合作应纳入到合拍制作的范围中,既繁荣国内影视制作市场,提升国内影视市场的整体水平,又实现票房收益和长远发展的平衡,真正实现多赢局面,促进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市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国2017年票房总收入已经有500多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益达262亿元,占比达52.4%,全年观影人数达到14.48亿,同比增长15%。除去本土电影的票房,合拍片和进口片的增速幅度也有较大提高,正成为领导全球电影事业发展的一极。作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最佳方式,中外合拍电影也应该有极大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人应该认识到自己职责所在。一方面应该借助这个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借助国际先进成熟的电影技术、文化和市场,努力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再现上世纪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光辉形象。这样,导演张艺谋的“好莱坞之问”①也就有了答案。(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科技专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7JK0125;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LGKY2017-36)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导演张艺谋在《纽约时报》撰文道:“中国观众给好莱坞提供了巨额利润,但反过来,中国的电影却不得不在好莱坞阴影下挣扎求存,中国电影得到了什么?”他认为:好莱坞为了得到中国市场,迎合中国观众,不得不委曲求全,不惜修改剧本,杂糅许多中国元素于电影内,但实际上并非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周 旭:《从文化的主体性走向文化间性——对当下中外合拍片的一种文化反思》,《当代电影》,2015(1)。
2.周 斌:《合拍片的现状、问题与策略》,《电影新作》,2016(2)。
3.潘 雨:《中美合拍片:文化与商业风险及应对策略》,《当代电影》,2015(1)。
4.赵卫防:《中外合拍片走势及对策》,《当代电影》,2017(1)。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