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总编室职能作用,提高图书出版质量

    程辉 赵长杰

    [摘要]提高图书质量,对国家文化建设、企业发展,满足读者阅读需求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总编室作为出版单位的重要职能部门,对保障与提高图书质量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重庆出版集团总编室遵守党和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坚决贯彻执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结合集团实际,从制度建设、选题管理、环节监督、加强审读、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提高渝版图书质量行之有效的路子。

    [关键词]总编室;职能作用;图书质量

    [作者简介]程辉,赵长杰,重庆出版集团。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食粮。”[1]图书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撑。总编室作为出版单位的重要职能部门,全程参与图书出版工作,发挥着管理、协调、服务等重要作用,对保障与提高图书质量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重庆出版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总编室牢牢树立“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的理念,努力探寻渝版图书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逐步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制度建设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根本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没有制度,发展就会陷入混乱,管理就会迷失方向。自2005年集团成立以来,总编室认真贯彻执行《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结合集团的实际,为确保图书质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编辑出版规章制度——《重庆出版集团编委会会议制度》《重庆出版集团编辑工作管理规定》(试行)《重庆出版集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对工作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关于执行版权页新标准(试行)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关于确定终审组、审读人员及出版基金办公室主任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印前审读工作管理规定》(试行)《重庆出版集团优秀图书奖励办法》《重庆出版集团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印制管理试行办法》《重庆出版集团中小学教材教辅印制及质量管理规定》,从编辑、校对、印制等多个环节确保出版工作有章可循,用制度管人管事,为全面提高出版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保证,使编辑出版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近年来,根据集团图书出版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总编室对既往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办法,起草出台了《重庆出版集团关于贯彻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管理办法》《重庆出版集团审读工作管理办法》《重庆出版集团关于加强书稿终审工作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关于委托返聘人员为图书终审人员的报告》等文件,牢牢把握政治导向关、内容质量关,切实提高出版水平,努力实现图书的“双效”完美结合。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再完备的制度如果不能狠抓落实,无非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总编室协调集团各有关单位、部门,严格执行图书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做到奖惩分明。为此,集团每年拿出一、二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诸如《忠诚与背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数字展览》等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大奖图书的编辑、校对、印制、设计等人员,极大激发了集团员工出精品图书的干劲与信心。同时,对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产品,如《血战台儿庄》等图书,因编校质量未达标,从编辑、校对到出版公司负责人、集团分管领导均按照制度给予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

    二、选题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基础

    在图书质量管理体系中,选题管理是重中之重。选题工作是图书出版的源头,“只有高质量的种子,才能收获高质量的果实”。每年岁末年初,总编室按照集团“控量提质”和实施精品战略的要求,牵头组织召开年度选题论证会、大众类图书码洋招标会。由于会前各出版公司准备充分,会上审议全面客观,年度选题及增补选题质量普遍较高。据统计,年均申报选题达2000多种,一大批优秀选题由此脱颖而出:《红岩风骨》《历史的轨迹》入选党的十八大主题图书;《“三农”续论》《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增补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红岩风骨》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选题。

    总编室除组织年度选题外,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把好选题质量关的原则,组织协调参与了集团日常的选题策划论证工作。集团坚持出版公司、发行公司、集团(编委会)三级选题论证程序。选题论证坚持党关于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此前提下,突出经济效益,力争做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3]。出版公司把经内部论证的选题提交发行公司预选,由发行公司征求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发行片区经理意见,充分考虑市场元素,决定选题是否通过。最后将发行公司预选通过的选题,提交到由集团领导、总编室、设计公司、发行公司、印制部、外宣部、版权部等共同参与的选题会(编委会)进行论证审定,从导向有没有问题、是否备案、市场卖点提炼到书名、封面、定价、开本、首印数均一一进行审定。近年来,仅有60%至70%的选题能顺利通过。

    通过逐级论证、层层把关的形式,使各出版公司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实施选题计划,对集团图书的质量和效益双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寒冷的冬天1、2》发行10多万册,《香蕉哲学》发行30多万册,《冰与火之歌》系列发行200多万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分别获得上海书展“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大众喜爱的渝版图书和中国发行协会评选的2012年度畅销图书奖。这些“双效”图书的产生,无一不是从层层选题论证中筛选而出的。

    扎实做好选题申报工作,把好选题申报关。总编室坚持做到经办人、分管副主任、主任三级把关的选题申报程序。对出版公司报送的选题申报表、登录表认真审核,从严把关,对照重大选题备案的范围,积极督促责任编辑履行备案手续。此外,对于不属于15种需要备案的重大选题、敏感题材,也将此类选题的书稿等材料报至重庆市重大题材办进行审读,履行专题报批手续,获得批准后再行出版。仅2012年,总编室共办理重大选题备案19种,专题报批15种。对于热点、难点、疑点及敏感选题,总编室经常与责任编辑、出版公司负责人、集团分管领导沟通交流,暂缓申报或撤销,年均撤销选题30多种;对于选题名称耍花腔、涉“三俗”,有悖社会公德的,总编室也会主动与责任编辑等磋商,修改选题名称,年均办理更名选题60余种。在选题申报过程中,总编室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与各出版公司的沟通交流,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与各出版公司反复宣讲,备案制度不但是出版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出版工作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近年来,总编室做到了从源头上把好关,只出好书,不出坏书,体现“确保图书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的职业追求。

    三、环节监管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步骤

    一本图书自选题策划至付印出版,社内社外十几个环节,总编室不可能逐一监督到位,但是抓住中心环节,即可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工作,总编室抓住“牛鼻子”,查看三审表、监督“三审三校”,把好发稿、书号申领关,扎实有序地推进出版进度,提高图书质量。

    总编室督促“三审三校”工作是否落实,采取日常检查和抽查两种方式。查看责任编辑、出版公司负责人作为初、复审对书稿编辑加工整理的记录等资料,并协助有关部门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进行质量监督。尤其是与民营公司合作的图书,总编室更强化责任意识,掌握主动权,选题、编校、对红、出片、印刷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跟踪到位。

    严格把好发稿和书号申领关。发稿前,总编室通过书稿三审表检查书稿编辑加工是否到位,并重点检查复、终审提出的问题,初审是否给予解决,以及是否落实重大选题备案或专题报批提出的修改意见。遇到重点、热点、难点及敏感书稿,在审核书稿三审表、图书出版合同时,总编室还调来书稿认真审读,确保图书质量万无一失。对填写不认真或有重大失误的三审表一律打回出版公司,直到符合要求才发稿。在申领书号之前,总编室认真核对选题批复、书稿三审表、书号申领模板表,及时纠正选题号不统一,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填写有误等差错,对于问题严重的,打回出版公司重新填写。据不完全统计,总编室近两年打回出版公司重新填写的三审表、模板表达20多个,抽调书稿并要求提供审读意见的有10多种。

    集团对图书出版每个环节都实行责任人制度,避免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分管领导、出版公司负责人对导向负责;责任编辑对图书内容负责;校对对编校质量负责;设计公司对书封、版式负责;总编室对书号条码、CIP数据负责;印制部对图书印装质量负责,从具体环节加强图书出版过程监管的力度。

    四、加强审读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为了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并能真正履行到位,总编室挑选集团在岗中级职称以上、责任心强的编校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准的副高职称以上离退休老同志,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审读队伍,开展印前审读、成书审读、报奖前审读、编校人员评职称前审读等一系列定期与专项相结合的审读工作。

    日常审读工作常抓不懈。总编室根据年出书总量10%的比例,每季度安排一定数量的图书进行审读。据统计,2012年全年共完成图书审读192种(成书183种,印前9种),审读字数共32769千字,合格179种,不合格13种,合格率为93.2%。为了提高审读者的积极性,集团提高审读费标准,并拨付专项审读经费,即使预算超支,也一路绿灯给予支持。对于重点书,安排交叉审读,力求零差错,为图书评奖和重印再版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庆新闻出版局的部署,总编室认真落实图书自查工作。2011年、2012年,总编室安排少儿、文艺、教辅图书的质检工作,组织了《小小数学家》《春天我来画》《智慧的觉醒》《藏地密码》《名著素材拓展运用》等79种图书的审读,其中75种合格,合格率达到95%。

    及时通报审读情况。一方面,将图书审读结果在《出版通信》上公布,帮助出版公司掌握信息,总结经验,剖析不足;另一方面,对质量问题较严重的图书,总编室既要与责任编辑、出版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又要向集团分管领导报告并进行处理。近年来,《巴蜀符号》《秦汉时期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等图书的编校质量均不同程度超标,集团已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并要求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同时,就常见的质量问题,总编室组织培训,举一反三,避免知识性、技术性的差错再次出现。

    五、队伍建设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出版规模扩大,集团聘用了一批年轻编辑,他们的到来为出版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编辑经验不足、编校基本功较差的缺陷。针对这一情况,总编室组织或配合人力资源部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引导帮助年轻编辑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修养、广博的专业水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

    通过组织岗前培训、轮岗锻炼、继续教育及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编辑的职业使命感和质量把关意识。总编室多次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教授就出版政策法规、著作权知识、行业标准、民族宗教等问题开展业务培训,还多次邀请北京开卷公司的工作人员来集团有针对性地分析图书市场情况与走势。这些培训工作对筑牢编辑的图书质量意识、业务水平、了解市场行情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落实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的管理规定,结合集团年轻编辑多、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2012年,总编室在集团领导的帮助下,会同相关部门,邀请原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的老师来集团授课,效果明显,成绩可喜。集团共有30余人通过中级职称考试,是过去几年考试合格人数的总和。

    加强各种业务培训学习。作为集团对内对外的窗口,总编室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出版工作。自2012年以来,总编室组织10余次内部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出版政策法规、民族宗教、两个“决议”、重大选题备案等与出版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同时,总编室还配合人力资源部邀请上级管理部门的老领导、业界知名出版人开讲授课达10余次,如《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讲《生活·读书·思考》、中青社原社长胡守文讲《云相数字出版系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编辑何承伟讲《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的转型思考》等系列讲座。开讲专家视野开阔、底蕴深厚、见解独到,对编辑的思维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启发作用。总编室还通过集团QQ群上传出版物国家标准规范、总署质量培训课件、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分析及数据解读等相关资料供编辑自主学习,营造好学、勤学、乐学的文化氛围。

    正是采取上述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图书质量的有力措施,促使了集团图书出版稳步发展,精品迭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体Ⅲ·死神永生》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忠诚与背叛》累计印数达30余万册,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2年度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等殊荣;特别是2012年7月集团与中央编译局联袂打造、隆重推出的《马恩列画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致信祝贺;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现代交通医学》《昆仑植物志》先后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世纪以来,集团已有30种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选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