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杨青雨

    [摘 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总结和吸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势和国内外环境变化,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 改造 发展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从整体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至30年以上。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很少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基础薄弱和创新能力低下相对应的是老工业基地也一直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但结果却是不断地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以及“落后——改造——再落后——再改造”的技术发展怪圈。无论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竞争优势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经济——技术相脱节的问题也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产业升级和振兴乏力。

    二、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缺少发展活力

    在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大。国企几乎在各个产业都占有主体地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挤出效应”,导致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而且,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自主的结构调整机制,大部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存在办社会职能,改组改制的负担重,企业负债率高,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地束缚了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

    2.金融风险严重,金融形势严峻

    由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十分严重,东北三省银行资产呆坏账比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在黑龙江和吉林则高出20个百分点,构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隐患。从结构上看,呆滞、呆账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3.5%,风险高度集中。

    3.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能力过弱。城市中有权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10%左右。

    4.资源型产业优势消失,可持续发展受滞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地区的资源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同时,由于国内新的资源区产量增加,以及国外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量加大,国内众多品种的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进一步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性产业地位的下降,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欠账很多,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落后。另外,东北三省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且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措施

    1.加强战略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确定发展的目标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不断积累和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长计议。环境条件的变化,要求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基础、条件和目标进行新的评估。应当通过深入分析和,重新确定优势和不足,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明确要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防止固化一些在新形势下已经和可能会成为劣势的方面。

    同时,也要防止出现新的“风险”和“隐患”。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包括钢铁、汽车、建材等在内的一些行业发展迅猛,激发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投资热情,一些原本陷入困难的企业因此出现好转的迹象。但由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和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在这些领域的长期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要注重防止因为不适当的投资或“输血”而形成新的“风险”或“隐患”。

    2.针对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

    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域广阔,行业众多,不同的地区或行业面临的现实和可能的问题千差万别:石油、煤炭、森林、黑色金属矿藏等资源依靠型地区,在资源储量、开采成本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建材等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国有企业在技术改造、分离社会职能、下岗分流、主辅分离和建立企业制度等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任务;各地区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对所在城市的功能转型和产业发展的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政策指导和政策支持。

    3.建立由中心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的老基地改造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减轻和地方的包袱

    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是国有“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是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推动下促进要素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进行大规模转移,从而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和企业分工格局的调整。因此,政府投入应当为这种调整创造条件。建议中心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以支付过去遗留下来的体制转型成本,以帮助企业减轻或甩掉历史包袱。

    4.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和外部资本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发挥作用

    要从减少或消除行政性准入限制、所有制歧视和地方保护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良好有效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积极参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接续产业的和主导产业的转型;要在加快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着力扩大非国有经济,弱化政府“改造主体”的角色,建立政府政策引导下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新型改造机制和体制。

    5.在东北率先进行放松项目审批权控制和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改革

    要解决在企业扩张和项目投资的行政性审批方面存在的矛盾,政府部门必须逐步放松对项目审批的控制。但政府部门对项目投资进行审批和控制,是为了防范投资的风险和强化企业财务预算约束,因此,项目审批权的下放必须以企业的出资人到位为前提。考虑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治理委员会已经成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现实情况,建议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大背景下,在东北率先进行放松项目审批权控制和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改革。

    6.建立东北经济区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东北大区内部由于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各地区在石化、冶金、能源和机械加工等行业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较为激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跨省间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和国内其他地区不断加强区域合作的局面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应该将构建东北经济区作为其目标之一,加强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分工和布局、城市功能定位、环境保护等。各省应该从各自的优势出发,促进资产的跨省重组和要素的跨省流动,调整产业布局,建立新的分工与合作体系,提高东北大区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年3月12日

    [2]罗豪才等: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模式 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中国致公党中央“循环经济”考察报告,http://zgsw.hefei.gov.cn/ContentDir/20055/1985255734.shtml.

    [3]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 21 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1):8

    [4]林毅夫 刘培林:振兴东北要遵循比较优势战略的原则,中新网,www.chinanews.com.cn ,2003年8月29日

    [5]初丽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6)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