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知识的消费升级与红利

刘瑾鸿 吴启萌
【摘 要】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现。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知识付费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然而,知识服务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文章阐述了知识付费的时代背景及类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知识付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 键 词】知识付费;互联网;付费问答;规范化
【作者单位】刘瑾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吴启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07
2017年12月5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预计将达1.88亿人。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气。例如,2016年3月,在线直播平台千聊上线;5月,知乎live上线,推出实时问答互动产品,上线分答APP,提供付费语音问答;6月,得到APP推出《李翔商业内参》,仅10日就获得超过4万用户的订阅量;6月,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节目《好好说话》,第一天就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元;12月,新浪微博上线微博问答,推出文字版付费问答产品……在经历一年多的发展后,知识付费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可。2017年12月初,喜马拉雅FM举办了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仅用11个小时就追平了2016年全天的销售总额,最终以1.96亿元实现近400%的增长。知识付费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风口。一、知识付费兴起的时代背景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Web1.0时代,用户主要是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网络是单向性的信息提供者,门户网站拥有信息垄断权。而到了Web2.0时代,用户既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制作、分享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互联网上涌现海量的内容,人类的信息存量以几何倍数增加,各类信息鱼龙混杂,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搜索和阅读。这是一个信息过载而有效知识匮乏的时代,于是,为了给人们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2.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转变
《2016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多的,达1.09亿名,超越了美国9200万名的中产阶级数量。在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情况下,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物质需求所需费用在收入中占比将会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神消费的强烈需求。中产阶级开始愿意为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的内容付费。在传统知识付费中,付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考证考级、英语口语、中小学教育为主的应试教育,或是以IT、金融、会计等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解决的是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而新的知识付费市场中,中产阶级愿意为生产者所提供的价值观买单,经验、观点、创意等主观导向的内容商品有了更高的价值。例如《跟着龚琳娜学唱歌》《郭论:郭德纲首档音频脱口秀》《蒙曼品最美唐诗》,中产阶级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听相声、看看诗歌,满足个人兴趣的需求。因此,新常态经济下,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转变成为产生知识红利的根本原因。
3.在线支付技术的普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越来越普及,消费者习惯采用线上支付,线上支付逐渐成为消费者进行交易活动的主要支付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和移动支付技术的日趋成熟,为人们付费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各类APP在移动终端实现打赏、付费等功能提供便利,吸引了大量优质内容提供者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二、知识付费的主要类型
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平台逐渐增多,知乎、得到、分答、果壳网、36氪……大量的资本涌入市场,用专栏订阅、付费问答、直播讲座、线下面谈、付费社群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
专栏订阅是一种用户预付课程费用,主讲人以年为单位提供内容的服务类型。用户一次性全额付清所有费用,但需要一定时间等待作者更新完毕。这一类型的代表主要有得到、喜马拉雅FM等。目前得到已经上线了25个专栏,专栏订阅费每人每年199元,内容涵盖职场、投资、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
付费问答主要是提供单次付费回答问题的服务。这一类型主要有分答、值乎、微博问答等。例如,在分答中,由答主设置回答问题的费用,用户通过支付费用发起提问,答主在60秒内进行语音回答,其他用户可支付1元偷听问题的答案,提问者可从1元中获得0.5元的分成。
直播讲座的典型代表是知乎Live,即答主与用户建立付费的一对多互动问答关系,基于特定主题进行单次分享。产品以音频为主,同时结合现场答疑、点赞互动等功能,形成较好的现场感,也可以解答参与用户的特定问题。此外,该产品可以自动保存语音分享的内容,让用户回顾。
线下面谈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交流的形式,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或经验。例如,果壳网推出教育O2O平台“在行”,这种线下见面的模式提供的是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知识社交类服务,能带来良好的沟通效果,但容易受到地域的限制。
付费社群主要是通过有门槛的收费模式,让用户享有高品质的社群信息服务。例如,大V组织的付费微信群、QQ群,付费筛选出有共同价值观和爱好的成员聚集在一起,能够形成更强的社交关系,在群里进行互助和价值观共享。
三、关于知识付费现状的反思
1.“二手知识”阻礙深度思考
人们越来越追捧有价值、深入系统的“干货”,但又总是希望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获得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二手知识”贩卖商。例如,得到APP中的“每天听本书”栏目,有专门的讲解人带着用户解读一本书,一本十几万字的原著被浓缩为二十几分钟的音频,大大减轻了学习的负担。但庞杂深奥的“干货”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必然会大量减损原有的内容,经过改编、缩减的内容也只是讲授者的个人理解,听众得到的不过是“二手知识”,缺少对内容系统化、逻辑化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于没有掌握原本知识的受众来说,他们也无法鉴定“二手知识”是否较为准确地涵盖了原本知识的精华,更加无法评判支付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他们只能以平台或者主讲人本身的信用作为选择依据。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其中包含了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反复揣摩和勤奋练习。用户若是习惯于得到经过简化的“二手知识”,不再自主地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思维方式、方法论,不但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反而会降低深度思考的能力。
2.内容泛娱乐化
一方面,少数知识付费平台发挥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来提升平台活跃度,吸引流量。例如,在分答中,有用户花4999元向王思聪提问:“听说你是不婚主义,要是交往的女孩子意外怀孕怎么办?”听者多达两万人,问题的娱乐性大于知识性,这不仅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也打击了优质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为了使听众更好地接受内容,往往需要把知识加工成段子,包装成故事,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传递给听众。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对电视教育做出这样的描述:“遇到难题的学习者必然要转向其他频道。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中不能有任何需要记忆、学习、运用甚至忍受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因为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同样,在现有的知识付费模式中,深度内容难以通过短短几分钟的音频来表达,知识被打包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牺牲的是内容的深度、严谨和系统性,人们付费得到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具备他人观点、内容娱乐特征的知识。
3.音频的局限性不利于知识的吸收
目前,各大内容服务平台都有自己不同的商业模式,音频逐渐成为内容的首要载体。首先,听是一种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学习场景。其次,相较于图文,音频难以直接复制转载,能较好地保护版权;与视频相比,其制作成本和门槛较低。再次,主讲人的声音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比如主讲者的音色、节奏、力量和气场,具有人情味和感染力,适合在社交网络中传播。然而,尽管音频凭借其特有的场景优势,成为知识付费主要的传播模式,但声音传播本身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音频之所以在知识付费市场备受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帮助用户“抢时间”,直接有效地获取信息。但实际上,音频传送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反而更容易造成信息冗余。在一段十几分钟的语音中,夹杂着各种语气词、附加词,这大大稀释了信息的价值密度,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同时,音频这一形式不存在快速浏览,同样的内容,如果是文字消息,用户大致看一眼就能够捕获到对方想表达的信息;而如果是语音,用户必须全部听完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用户无法控制阅读进程。最重要的是,声音天然的特性不适合深度知识的传播,它只能有一层线性逻辑,适合通识性内容的传播,传播者必须用简单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使得听众更重视倾听的感受和娱乐体验,容易忽略学习的过程。
4.从业者内容的持续更新陷入困境
在靠免费内容吸引流量的时代,互联网也不乏真正优质的内容,用户愿意付费阅读,原因就是其内容的实用稀缺性、无可替代等。要写出达到付费水准的优质文章,保持持续、高效的内容输出,需要耗费知识生产者大量的精力。2017 年 7 月,微博大 V、短视频知名博主papi酱宣布加入分答付费社区,收费标准为99元/半年。两个月后,papi酱在分答上发布停更声明,宣布停止更新并退还用户所有费用。她表示,每一期音频的录制和与用户的互动都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其生活节奏被打乱。2017年8月25日,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发布《老罗给你的一封信》,宣布停止更新内容,表示严重低估得到专栏“罗永浩的创业课”的工作量,因个人原因不能按照规定时间提供内容,且无法再完成后续的专栏更新,当时距离罗永浩加入得到也仅3个月的时间。优质内容生产耗时长、专业性强,是一项需要付出极大成本的工作,有资格作为主讲者的大V通常都有自己的主业,有节奏地生产优质内容一定会占用他们的主业时间,而一旦内容掺水,又一定会被用户抛弃,影响自己的声誉。从业者如果没有突出的内容生产能力和良好的产品运营能力,很难将产品长期维持下去。
5.缺乏规范化的体系制度管理
一是知识生产者的准入门槛。例如,喜马拉雅FM如今已拥有3.5亿的激活用户、500万名主播、2000多种付费节目,在大量入驻的机构和个人中,知识分享者的主体身份是否得到严格规范,分享的内容是否有专业的保障,知识更新的时间和频率是否有标准,知识分享的收入如何分成、纳税,目前仍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二是缺少必要的反馈机制。知识作为无形的商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有实体的感知。如果缺乏互动和反馈机制,用户很难在付费前对内容进行了解和评价,知识产品的可信度难以建立。对于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来说,用户付出最大的成本并非金钱,而是注意力和时间。为稀缺知识付费的初衷就是节约时间,达到学习的最大效益。假如用户花了1—2个小时去听一场付费讲座,结束以后发现这个讲座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用户会感到自己的时间被浪费了。传统的知识教育往往有一个权威标准化的教案和考试,分数是直观有效的评估标准。不同于教育培训有考试作为衡量标准,知识付费产品的效果无法以统一、具体的标准进行衡量,其效果更为长期,也更为隐形。而缺乏具体的评估标准,则会使用户的使用满意度降低,进而影响复购率。
四、知识付费的未来展望
1.結合大数据精准营销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用户的网络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能够为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带来诸多改变与重塑。知识付费平台也需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用户近期活跃区域、内容访问等具有一定时效性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例如,用户喜欢在什么时间段学习,用户最多愿意为知识付多少钱,课程时长为多久最受用户欢迎等,再以性别、年龄、身份、学历等对用户进行细分,描绘用户画像,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内容,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延长用户留存时间。
2.内容纵深化发展
目前,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已经有产品大卖的案例,喜马拉雅FM的《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得到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总订阅数已突破近20万人等,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明星产品。但是一座金字塔不可能只有塔尖,也需要有“底层力量”来填充,除了财经科技类,奢侈品、红酒、戏曲等小众需求也逐渐受到欢迎。原第一财经驻法记者胡艺瀚的奢侈品普及课付费播放量约50万次,王珮瑜在喜马拉雅FM上线付费课程《京剧其实很好玩》,付费播放量超过40万次。未来,知识付费平台将对内容进行精耕细作,向更多更丰富的细分领域扩展,内容涵盖商业、音乐、亲子、情感、文学、生活等方面。
3.行业的规范化
知识付费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新风口,但目前知识付费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应强化平台管理,严格规范知识分享者的主体身份,明确内容生产者更新内容的时间和频率,加强对内容的筛选和把关,避免内容低俗化、娱乐化,提高知识内容的价值含量,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其次,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知识商品评价体系、售后保障机制,积极收集用户反馈,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这样才能让付费知识变现走得更加长远。参考文献
[1]宋建超. 知识付费的发展困境和发展趋势探析[J]. 视听,2017(11):21-22.
[2]秦洁. 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J]. 新媒体研究,2017(20):55-56.
[3]邹伯涵,罗浩. 知识付费——以开放、共享、付费为核心的知识传播模式[J]. 新媒体研究,2017(11).
[4]于风,王倩. 知识付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J]. 中国报业,2017(11):28-30.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