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善美音符塑造崇高道德品质

    刘忆莲

    摘要:音乐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意义重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缺失,忽视了音乐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问题极为突出。本文以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哈里罗》音乐新授课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对节奏教学、旋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的分析,力图探究和说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用真善美音符塑造学生对崇高道德品质的向往。

    关键词:小学音乐? 渗透教育?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J60-0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76-03

    音乐科目是我国小学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对世界和自然的认知,培养学生欣赏美、向往美的审美情趣,并最终实现对学生崇高道德品质养成习惯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综合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机械化教学”“就教学而教学”“忽视学科育人,忽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较为突出。一线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目教学,即音乐内容的教授。但是在目标和内涵的深化与拓展层面不应该止步于此。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小学音乐科目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音乐素养的进步和提升,更应该以此为载体促进小学生在审美情趣和认知世界方面的进步,进而塑造和培养小学生对崇高道德品质的向往,为国家未来的人才需求提供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中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哈里罗》新授课作为教学案例,主旨在于探究如何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教学的方式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一、以节奏为媒,渗透礼仪习惯培养

    节奏是音乐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哈里罗》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节奏的教学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以及歌曲蕴含的内在魅力。同时通过《哈里罗》的节奏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内在课堂礼仪,从而实现在音乐内容的外在学习与课堂礼仪的潜移默化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一)模仿节奏引出课堂礼仪

    《哈里罗》的两种不同的切分节奏是该节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节奏教学使得学生在理解《哈里罗》的切分节奏,准确掌握这两种切分节奏的同时,欣赏到这种节奏之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采用恰当的课堂礼仪完成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交往是最为关键的目标。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对《哈里罗》中切分节奏的讲解和阐述,教师可以采用拆分节奏的方式,把节奏拆分为学生熟知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节奏是怎样组成的,逐步的引导学生对节奏的把握。通过这种示范、交流、实踐的教学过程,能够直观、容易的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切分节奏,同时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交际帮助学生体会课堂礼仪的重要性。

    (二)融入情景理解课堂礼仪

    除了上述切分节奏外,《哈里罗》中涉及的特色“丝巾舞”的引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际观摩老师跳“丝巾舞”的方式,同时结合《哈里罗》的创作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情景教学环境,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学会交往的礼仪。真正的实现在情景中学习新知识,在情景中理解新礼仪,在情景中升华思想和道德。

    二、以旋律为窗,认识世界多元文化

    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各自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承蕴含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的生活、风俗乃至思维意识当中。因此通过《哈里罗》的音乐教学,以其中的特色旋律为窗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于我们中华文化的,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并深刻的意识到世界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多元化。

    (一)旋律中的地域特性

    将《哈里罗》歌曲中四个典型的“哈里罗”中的歌词和旋律结合起来,同时配合当地地理风貌和文化习俗的讲解能够非常直观的展现《哈里罗》中反映出来的特立尼达人们的文化特色。作为特立尼达的代表性歌曲,《哈里罗》中的旋律和歌词特性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生活和习俗特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够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音乐欣赏、图谱展示等多种方式直观的展现特立尼达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从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异国的秀美风光和独特习俗,增添学生对他乡人们生活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多媒体化的情境再现,带领学生以异国来客的身份感受特立尼达的风土人情,从而深刻地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与欣赏,同时增强对我们祖国特有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在世界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旋律中的文化特性

    文化的认知是第一层,文化的体验则是第二层。因此,教师在《哈里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认识特立尼达人们的文化特点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的突破教学难点,掌握《哈里罗》歌曲中的语言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观。能够准确地实现对《哈里罗》的旋律演唱,同时自然地实现对歌词和音调的把握是这节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难点和重点。《哈里罗》的“二度模进”旋律是特立尼达的歌曲特色,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师可以通过逐句师范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歌曲演唱,通过直观的图谱帮助学生理解音调的律动,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特立尼达人们的热情奔放和乐天达观。

    三、以游戏为辅,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应以符合学习对象年龄特点的方式开展。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一年级小学生在身心层面的发育还处于初步水平,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以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教学十分重要。

    (一)逐步深入开展游戏教学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需要一定感知和天赋的特殊教学科目,不同年龄段(主要指心理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感知水平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准确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一方面避免音乐感知力较弱的学生不会畏惧学习、排斥学习;一方面又能充分发挥音乐感知力较好的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更为出色地音乐体验,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因此,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然后在一些关键的、较为困难的、相对重要的教学点通过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趣味化的游戏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

    (二)引导参与促进社会交往

    用哈里罗互动和交流,用音乐交流,发展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会“良好交往”。在《哈里罗》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最后表演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跳“丝巾舞”的方式体验歌曲,让学生用跳絲巾舞的方式互相打招呼,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打招呼的方式虽然简单,却能直白的让同学体会到相互合作的重要,同时通过这种趣味化的音乐活动很好的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了以音乐为桥梁沟通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促进班级和谐关系的养成。通过这种游戏化的趣味教学不仅仅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师生和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本文立足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缺失”“忽视了音乐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等问题。本文以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哈里罗》音乐新授课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对节奏教学、旋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的分析,力图探究和说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用真善美音符塑造学生对崇高道德品质的向往。总之,通过《哈里罗》新授课的节奏、旋律以及教学方式的不同视角的打磨和探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学生在感官、认知、思想以及情感各方面的参与性,从而为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进而对学生良好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尔仁.让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略叙小学音乐教学艺术和策略[J].戏剧之家,2019,(10):208.

    [2]刘艳.音动真心,乐伴成长——人性化趣味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开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219-220.

    [3]单慧佳.“润物无声”——试论小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223-224.

    [4]高志军.思考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四)[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5]杨文燕.携德之手,与音同行——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解析[J].黄河之声,2019,(17):110.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