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设计中的迹象论
朱晶晶
摘要:迹与象通常用在对书画的研究中,但它们并不仅仅只存在于书画。招贴设计是一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设计活动,社会不断的发展促使在招贴设计中所使用的迹象也不断的发展。
关键词:迹;象;招贴设计
一、迹与象
迹象这个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早就有了对迹象一词的使用,常出现在中国书画史论中。迹用来形容具体的画面效果或肌理、纹理等;象用来指代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或物象的形态、方式等。迹与象通常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自然物象和艺术形象中,没有无迹的象,也没有无象的迹,迹中有象因素的存在,在中国画史上“误墨成蝇”(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在为孙权画画时将一滴墨溅在画上,为免受责罚将污点改成苍蝇,让孙权误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弹)和“败墙张素”(将白纸挂于破墙前,透过白纸看墙上的痕迹,通过对痕迹的想象作画)的典故都说明迹有象,可识别,可改造。象则可以由各种相应的迹来充实,时代、风格、媒体的不同都会造成形成象的迹之间的差异化。
二、迹象与招贴设计
单纯的迹象只能被看作是某种符号,而“只有当迹、象和一切你想(或别人认为你想)表达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时,才是完整的艺术迹象。”
作迹造象本是绘画的工作特征,绘画是一种富有表现性的艺术,它所表现是对某种情感的呈现或显现,是不受个人情绪影响的认识结构,处于一种抽象状态。然而,招贴设计也是一种迹象活动,设计师通过在纸面上做出一些痕迹,造成一定的象或者利用已有的迹运用各种技巧,对迹进行发挥和再造让迹能成为一种象。
在电脑还没有在设计领域普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招贴设计师们都是运用尺子、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工具进行招贴设计。很多著名的招贴设计师本身就是画家,对绘画有着深入的了解,如“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朱利斯·谢列特,他的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将绘画运用到招贴设计中,他扎实的绘画技巧为设计作品提供了准确生动的象,同时结合对迹(柔和色彩效果)的运用使他的设计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品。招贴设计中绘画的使用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所以当绘画中所使用的迹象与设计作品相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卡,他的设计常选择植物纹样为中心的曲线(象),与单线平涂(迹)的方法为设计手段,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感。德国“海报风格”运动的奠基人鲁西安·伯恩哈特同样是将绘画迹象运用到招贴设计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作品往往是一张与主题相关的象搭配简洁的文字和强烈的色彩效果,显得简明扼要,并且形成了一场设计风格的变革。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很多设计师从繁重枯燥的绘画工作中解脱出来,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招贴设计。但是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来的作迹造象,而是将它们运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中。现在常用的设计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等,使电脑不仅能大量缩短平面设计的时间,同时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利用电脑从事创意设计的天地。利用这些软件能灵巧地拼合形象、创造摄影无法达到的超现实环境。而软件中的一些工具更是可以用来模仿迹象,在滤镜中有各种我们所需要的痕迹。如水纹、沙地等自然纹理;有马赛克、点状化的人为纹理;还有铅笔画、水彩、木刻、油画等艺术纹理,我们可以拿一个合适的象配上随心所欲的迹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思维。在任何一幅作品里,一个完整的象可以用不同的迹来填充,这些迹随着时代、风格、媒体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象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李西斯基在1919年创作的革命招贴《红色楔子攻打白军》中,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与强烈的色彩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创作出了这幅作品,用来表达革命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社会文化环境及人生经历对设计师选择迹象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康斯泰布尔曾道:“风景画家应当心平气和地去观察自然,而一个莽汉永远不会完全领略自然的美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他本身也是一位画家,中国画更是颇有功底,他经常将京剧、水墨等中国文化精髓融入作品中,所创造的《乐山.乐水》系列招贴,将中国水墨画的迹与笔、墨、纸、砚等象结合运用,让人感受到恬淡虚静,符合道家至高境界。
现在流传甚广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要另辟蹊径选择别人所没有考虑的元素来进行设计。在现在的招贴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运用涂鸦、手绘、甚至仅仅用偶然生成的痕迹来进行创作,这些实质上也是一种迹象活动。在近年来的许多公益招贴设计大赛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作迹造象的设计作品,如利用墨汁滴在水中偶然形成的迹来组成一个具体的象,用来表达作者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用撕碎的塑料袋来模拟中国书法的笔触组成一副字画来传递对塑料制品的无声指责;用儿童稚拙的绘画来控诉现代工业化社会对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在招贴中使用的迹象能帮助人们更便捷的理解和认同设计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我们生存社会模式以及文化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而设计作品也会随着这些新的模式发生着变化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的社会状态导致人们所感兴趣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对设计中迹象的影响也是动态的,招贴设计中各种新的迹与象因素的运用,能使观者达到更多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愉悦,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设计不断的前进、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儒乾.绘画迹象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M].南京出版社,2006.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