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底播增殖研究

    蒋万钊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5.010

    文蛤当地俗称“花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喜栖于滩面平缓的细沙滩或泥沙滩上,尤以河口两侧及河口浅海区最为密集。文蛤是黄河三角洲浅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海域盛产文蛤。海洋渔业系统1984年5-10月调查显示潮间带文蛤平均生物量为41.23 g/m2,1988年7-9月调查显示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为94.57 g/m2。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酷捕乱采以及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域文蛤的生物量急剧下降,至2008年滩涂资源调查时,5月份生物量为6.07 g/m2,8月份生物量为11.53 g/m2。

     为了尽快修复黄河三角洲地区浅海滩涂经济贝类资源,我们于2011-2013年在东营的三个特定海区进行了文蛤的底播增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 底播移殖区域设置

     1.1 设置底播移殖区的条件

     文蛤对栖息底质含沙率的要求较青蛤高,含沙量要在75%以上,盐度要求在10‰~30‰之间,盐度过低或过高对文蛤生长均不利,有时还会引起文蛤死亡。海域要潮流畅通,滩涂平坦,饵料丰富,水质和底质均符合养殖规范的要求。另外要尽量避开富营养化的赤潮频发区,以免赤潮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近年来滩涂经济贝类生长调查情况,以及青蛤等其他贝类的增殖海域因素,选择在黄河以北的部分海域作为文蛤的底播增殖区。

     1.2 移殖的具体区域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自然分布特点,项目设文蛤底播增殖区3处,总面积1.68万hm2,核心投苗区3 734 hm2,皆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分别为文蛤底播增殖Ⅰ区、文蛤底播增殖Ⅱ区、文蛤底播增殖Ⅲ区。

     文蛤底播增殖Ⅰ区位于孤东油田5号桩至东营港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5 667 hm2,核心投苗区1 267 hm2,由海星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底播增殖Ⅱ区位于黄河故道和草桥沟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6 667 hm2,核心投苗区1 467 hm2,由海鑫、海盛、海德、瑞海等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底播增殖Ⅲ区位于沾利河和潮河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4 467 hm2,核心投苗区1 000 hm2,由顺和、通和、盛和、龙兴等公司经营管理。

     2 苗种底播

     2.1 苗种选择

     文蛤苗种选择要求:潜沙能力强,规格整齐,壳面干净光滑,无附着生物,壳缘生长纹明显,在海水中活力强,爬行动作明显,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离水时双壳闭合有力。种苗应以本地苗为主,外地种苗要求产苗地水质接近成蛤养殖场环境。用于底播移殖的小苗要求5 mm以上,大苗要求2 cm以上。

     2.2 苗种运输

     较小规格贝类苗种采用筛绢布袋盛苗,筛绢布网目以不漏苗为准,每包装重量应小于5 kg,扎紧袋口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硬质容器中;较大规格苗种采用网袋、编织袋、麻袋或筐等盛苗,每包装重量应小于25 kg,扎紧袋口。运输途中严防曝晒、雨淋、风吹,并定时检查苗种情况,必要时用海水淋洒,保持苗种湿润。

     2.3 底播增殖的时间和方法

     放苗季节应以适合文蛤快速生长为宜,一般为春季和秋季,应适当避开夏季高温季节。放苗时机宜选择在小潮汛或大潮汛的平潮流速较缓慢时进行。宜选择在晴天的傍晚或早晨时分放苗,尽量避开强烈阳光直射、暴雨或大风天气。放苗船速宜在1节以内。人工手播或用滑板将苗种尽可能贴近海面(最高不超过1 m)缓缓滑入水中。

     2.4 底播数量

     2011-2013年每年4-5月份进行移殖,苗种规格在10 mm左右,在指定海域每年底播90 t (具体底播情况见表1)。

    

    表1 文蛤底播移殖苗种统计表

    t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合计

    Ⅰ区 30 30 30 90

    Ⅱ区 35 35 35 105

    Ⅲ区 25 25 25 75

    合计 90 90 90 270

    3 管理

     3.1 看护管理

     文蛤底播工作完成后,其主要管理工作是人工看护,严禁未经允许的船只进入底播增殖区进行捕捞。尤其是在文蛤繁殖期内要加强管理,防止人为干扰。

     在文蛤护养期间,定期对水温、盐度、pH等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表2是2012年5月10日测定有关海区的理化指标)。

    

    表2 文蛤底播移殖海区的理化指标

    

     pH值 盐度

    /‰ 水温

    /℃ 溶解氧/

    mg?L-1 氨氮/

    mg?L-1

    Ⅰ区 8.13 29.1 18.8 6.71 0.02

    Ⅱ区 8.21 28.8 18.7 6.53 0.03

    Ⅲ区 8.25 28.4 18.7 6.85 0.02

    3.2 病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只要文蛤在自然海域底播增殖密度适宜,病害较少。若发现有病害或死亡等情况应进行镜检或送有关科研单位查找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敌害主要有蟹类、鱼类、扁玉螺、微黄镰玉螺、海鸟等。对于海鸟可采取驱赶的办法,对于有害的鱼类可采取网捕,对于有害的螺类主要是采取人工清除的办法。

     4 采捕

     文蛤底播后,小规格苗种经过2~3年的护养,大规格的苗种经过1~2年的护养,当成体规格达到5 cm以上时,就可以作为成品蛤采收出售。采捕的时间多在春秋季节,应当避开文蛤7-8月份的繁殖期。

     采捕方法主要有①踋踩法:即退潮后在潮间带用踋踩踏滩面,边踩边退,文蛤因受到踏压而露出滩面,这时便可用三齿钩拾取。②石磙碾压法:退潮后一人在滩面上用石磙碾压滩面,文蛤因受到压力而喷水,这时后面的人便可用工具挖取。③锄挖法:当滩涂上文蛤密度大时可直接用锄头翻动沙滩挖取文蛤。④手抄网法:在潮下带浅水区可一边用工具挖滩,一边用手抄网捞起。

     5 结果

     通过2~3年的护养,文蛤在底播增殖区生长良好。经过测算,在浅海区产量达到975 kg/hm2,滩涂产量达到1 275 kg/hm2,文蛤密集区产量可达3 000 kg/hm2以上。2013年8月份的滩涂调查显示,东营市整个潮间带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也由2008年8月的11.53 g/m2提高到2013年的21.75 g/m2,增加了近一倍。

     6 问题探讨

     1984年调查显示黄河以南小清河至淄脉河之间潮间带文蛤平均栖息密度为102.2个/m2,生物量为66.75 g/m2;1988年潮间带贝类调查显示在黄河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两侧文蛤栖息密度为8.6个/m2,生物量为139.26 g/m2。2008和2013年潮间带调查黄河以南没有采到文蛤。

     应组织力量查清黄河入海口以南海域文蛤锐减的原因,为下一步在该海域文蛤底播增殖打好基础。

     黄河以南海域历史上文蛤的分布区域广泛,由于某些原因而使文蛤数量大幅度减少。应尝试小范围在该海域进行文蛤增殖试验,以期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大面积增养殖文蛤做准备。

    (收稿日期:2014-01-21)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5.010

    文蛤当地俗称“花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喜栖于滩面平缓的细沙滩或泥沙滩上,尤以河口两侧及河口浅海区最为密集。文蛤是黄河三角洲浅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海域盛产文蛤。海洋渔业系统1984年5-10月调查显示潮间带文蛤平均生物量为41.23 g/m2,1988年7-9月调查显示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为94.57 g/m2。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酷捕乱采以及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域文蛤的生物量急剧下降,至2008年滩涂资源调查时,5月份生物量为6.07 g/m2,8月份生物量为11.53 g/m2。

     为了尽快修复黄河三角洲地区浅海滩涂经济贝类资源,我们于2011-2013年在东营的三个特定海区进行了文蛤的底播增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 底播移殖区域设置

     1.1 设置底播移殖区的条件

     文蛤对栖息底质含沙率的要求较青蛤高,含沙量要在75%以上,盐度要求在10‰~30‰之间,盐度过低或过高对文蛤生长均不利,有时还会引起文蛤死亡。海域要潮流畅通,滩涂平坦,饵料丰富,水质和底质均符合养殖规范的要求。另外要尽量避开富营养化的赤潮频发区,以免赤潮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近年来滩涂经济贝类生长调查情况,以及青蛤等其他贝类的增殖海域因素,选择在黄河以北的部分海域作为文蛤的底播增殖区。

     1.2 移殖的具体区域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自然分布特点,项目设文蛤底播增殖区3处,总面积1.68万hm2,核心投苗区3 734 hm2,皆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分别为文蛤底播增殖Ⅰ区、文蛤底播增殖Ⅱ区、文蛤底播增殖Ⅲ区。

     文蛤底播增殖Ⅰ区位于孤东油田5号桩至东营港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5 667 hm2,核心投苗区1 267 hm2,由海星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底播增殖Ⅱ区位于黄河故道和草桥沟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6 667 hm2,核心投苗区1 467 hm2,由海鑫、海盛、海德、瑞海等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底播增殖Ⅲ区位于沾利河和潮河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4 467 hm2,核心投苗区1 000 hm2,由顺和、通和、盛和、龙兴等公司经营管理。

     2 苗种底播

     2.1 苗种选择

     文蛤苗种选择要求:潜沙能力强,规格整齐,壳面干净光滑,无附着生物,壳缘生长纹明显,在海水中活力强,爬行动作明显,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离水时双壳闭合有力。种苗应以本地苗为主,外地种苗要求产苗地水质接近成蛤养殖场环境。用于底播移殖的小苗要求5 mm以上,大苗要求2 cm以上。

     2.2 苗种运输

     较小规格贝类苗种采用筛绢布袋盛苗,筛绢布网目以不漏苗为准,每包装重量应小于5 kg,扎紧袋口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硬质容器中;较大规格苗种采用网袋、编织袋、麻袋或筐等盛苗,每包装重量应小于25 kg,扎紧袋口。运输途中严防曝晒、雨淋、风吹,并定时检查苗种情况,必要时用海水淋洒,保持苗种湿润。

     2.3 底播增殖的时间和方法

     放苗季节应以适合文蛤快速生长为宜,一般为春季和秋季,应适当避开夏季高温季节。放苗时机宜选择在小潮汛或大潮汛的平潮流速较缓慢时进行。宜选择在晴天的傍晚或早晨时分放苗,尽量避开强烈阳光直射、暴雨或大风天气。放苗船速宜在1节以内。人工手播或用滑板将苗种尽可能贴近海面(最高不超过1 m)缓缓滑入水中。

     2.4 底播数量

     2011-2013年每年4-5月份进行移殖,苗种规格在10 mm左右,在指定海域每年底播90 t (具体底播情况见表1)。

    

    表1 文蛤底播移殖苗种统计表

    t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合计

    Ⅰ区 30 30 30 90

    Ⅱ区 35 35 35 105

    Ⅲ区 25 25 25 75

    合计 90 90 90 270

    3 管理

     3.1 看护管理

     文蛤底播工作完成后,其主要管理工作是人工看护,严禁未经允许的船只进入底播增殖区进行捕捞。尤其是在文蛤繁殖期内要加强管理,防止人为干扰。

     在文蛤护养期间,定期对水温、盐度、pH等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表2是2012年5月10日测定有关海区的理化指标)。

    

    表2 文蛤底播移殖海区的理化指标

    

     pH值 盐度

    /‰ 水温

    /℃ 溶解氧/

    mg?L-1 氨氮/

    mg?L-1

    Ⅰ区 8.13 29.1 18.8 6.71 0.02

    Ⅱ区 8.21 28.8 18.7 6.53 0.03

    Ⅲ区 8.25 28.4 18.7 6.85 0.02

    3.2 病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只要文蛤在自然海域底播增殖密度适宜,病害较少。若发现有病害或死亡等情况应进行镜检或送有关科研单位查找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敌害主要有蟹类、鱼类、扁玉螺、微黄镰玉螺、海鸟等。对于海鸟可采取驱赶的办法,对于有害的鱼类可采取网捕,对于有害的螺类主要是采取人工清除的办法。

     4 采捕

     文蛤底播后,小规格苗种经过2~3年的护养,大规格的苗种经过1~2年的护养,当成体规格达到5 cm以上时,就可以作为成品蛤采收出售。采捕的时间多在春秋季节,应当避开文蛤7-8月份的繁殖期。

     采捕方法主要有①踋踩法:即退潮后在潮间带用踋踩踏滩面,边踩边退,文蛤因受到踏压而露出滩面,这时便可用三齿钩拾取。②石磙碾压法:退潮后一人在滩面上用石磙碾压滩面,文蛤因受到压力而喷水,这时后面的人便可用工具挖取。③锄挖法:当滩涂上文蛤密度大时可直接用锄头翻动沙滩挖取文蛤。④手抄网法:在潮下带浅水区可一边用工具挖滩,一边用手抄网捞起。

     5 结果

     通过2~3年的护养,文蛤在底播增殖区生长良好。经过测算,在浅海区产量达到975 kg/hm2,滩涂产量达到1 275 kg/hm2,文蛤密集区产量可达3 000 kg/hm2以上。2013年8月份的滩涂调查显示,东营市整个潮间带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也由2008年8月的11.53 g/m2提高到2013年的21.75 g/m2,增加了近一倍。

     6 问题探讨

     1984年调查显示黄河以南小清河至淄脉河之间潮间带文蛤平均栖息密度为102.2个/m2,生物量为66.75 g/m2;1988年潮间带贝类调查显示在黄河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两侧文蛤栖息密度为8.6个/m2,生物量为139.26 g/m2。2008和2013年潮间带调查黄河以南没有采到文蛤。

     应组织力量查清黄河入海口以南海域文蛤锐减的原因,为下一步在该海域文蛤底播增殖打好基础。

     黄河以南海域历史上文蛤的分布区域广泛,由于某些原因而使文蛤数量大幅度减少。应尝试小范围在该海域进行文蛤增殖试验,以期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大面积增养殖文蛤做准备。

    (收稿日期:2014-01-21)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5.010

    文蛤当地俗称“花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喜栖于滩面平缓的细沙滩或泥沙滩上,尤以河口两侧及河口浅海区最为密集。文蛤是黄河三角洲浅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海域盛产文蛤。海洋渔业系统1984年5-10月调查显示潮间带文蛤平均生物量为41.23 g/m2,1988年7-9月调查显示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为94.57 g/m2。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酷捕乱采以及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域文蛤的生物量急剧下降,至2008年滩涂资源调查时,5月份生物量为6.07 g/m2,8月份生物量为11.53 g/m2。

     为了尽快修复黄河三角洲地区浅海滩涂经济贝类资源,我们于2011-2013年在东营的三个特定海区进行了文蛤的底播增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 底播移殖区域设置

     1.1 设置底播移殖区的条件

     文蛤对栖息底质含沙率的要求较青蛤高,含沙量要在75%以上,盐度要求在10‰~30‰之间,盐度过低或过高对文蛤生长均不利,有时还会引起文蛤死亡。海域要潮流畅通,滩涂平坦,饵料丰富,水质和底质均符合养殖规范的要求。另外要尽量避开富营养化的赤潮频发区,以免赤潮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近年来滩涂经济贝类生长调查情况,以及青蛤等其他贝类的增殖海域因素,选择在黄河以北的部分海域作为文蛤的底播增殖区。

     1.2 移殖的具体区域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自然分布特点,项目设文蛤底播增殖区3处,总面积1.68万hm2,核心投苗区3 734 hm2,皆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分别为文蛤底播增殖Ⅰ区、文蛤底播增殖Ⅱ区、文蛤底播增殖Ⅲ区。

     文蛤底播增殖Ⅰ区位于孤东油田5号桩至东营港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5 667 hm2,核心投苗区1 267 hm2,由海星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底播增殖Ⅱ区位于黄河故道和草桥沟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6 667 hm2,核心投苗区1 467 hm2,由海鑫、海盛、海德、瑞海等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底播增殖Ⅲ区位于沾利河和潮河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4 467 hm2,核心投苗区1 000 hm2,由顺和、通和、盛和、龙兴等公司经营管理。

     2 苗种底播

     2.1 苗种选择

     文蛤苗种选择要求:潜沙能力强,规格整齐,壳面干净光滑,无附着生物,壳缘生长纹明显,在海水中活力强,爬行动作明显,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离水时双壳闭合有力。种苗应以本地苗为主,外地种苗要求产苗地水质接近成蛤养殖场环境。用于底播移殖的小苗要求5 mm以上,大苗要求2 cm以上。

     2.2 苗种运输

     较小规格贝类苗种采用筛绢布袋盛苗,筛绢布网目以不漏苗为准,每包装重量应小于5 kg,扎紧袋口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硬质容器中;较大规格苗种采用网袋、编织袋、麻袋或筐等盛苗,每包装重量应小于25 kg,扎紧袋口。运输途中严防曝晒、雨淋、风吹,并定时检查苗种情况,必要时用海水淋洒,保持苗种湿润。

     2.3 底播增殖的时间和方法

     放苗季节应以适合文蛤快速生长为宜,一般为春季和秋季,应适当避开夏季高温季节。放苗时机宜选择在小潮汛或大潮汛的平潮流速较缓慢时进行。宜选择在晴天的傍晚或早晨时分放苗,尽量避开强烈阳光直射、暴雨或大风天气。放苗船速宜在1节以内。人工手播或用滑板将苗种尽可能贴近海面(最高不超过1 m)缓缓滑入水中。

     2.4 底播数量

     2011-2013年每年4-5月份进行移殖,苗种规格在10 mm左右,在指定海域每年底播90 t (具体底播情况见表1)。

    

    表1 文蛤底播移殖苗种统计表

    t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合计

    Ⅰ区 30 30 30 90

    Ⅱ区 35 35 35 105

    Ⅲ区 25 25 25 75

    合计 90 90 90 270

    3 管理

     3.1 看护管理

     文蛤底播工作完成后,其主要管理工作是人工看护,严禁未经允许的船只进入底播增殖区进行捕捞。尤其是在文蛤繁殖期内要加强管理,防止人为干扰。

     在文蛤护养期间,定期对水温、盐度、pH等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表2是2012年5月10日测定有关海区的理化指标)。

    

    表2 文蛤底播移殖海区的理化指标

    

     pH值 盐度

    /‰ 水温

    /℃ 溶解氧/

    mg?L-1 氨氮/

    mg?L-1

    Ⅰ区 8.13 29.1 18.8 6.71 0.02

    Ⅱ区 8.21 28.8 18.7 6.53 0.03

    Ⅲ区 8.25 28.4 18.7 6.85 0.02

    3.2 病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只要文蛤在自然海域底播增殖密度适宜,病害较少。若发现有病害或死亡等情况应进行镜检或送有关科研单位查找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敌害主要有蟹类、鱼类、扁玉螺、微黄镰玉螺、海鸟等。对于海鸟可采取驱赶的办法,对于有害的鱼类可采取网捕,对于有害的螺类主要是采取人工清除的办法。

     4 采捕

     文蛤底播后,小规格苗种经过2~3年的护养,大规格的苗种经过1~2年的护养,当成体规格达到5 cm以上时,就可以作为成品蛤采收出售。采捕的时间多在春秋季节,应当避开文蛤7-8月份的繁殖期。

     采捕方法主要有①踋踩法:即退潮后在潮间带用踋踩踏滩面,边踩边退,文蛤因受到踏压而露出滩面,这时便可用三齿钩拾取。②石磙碾压法:退潮后一人在滩面上用石磙碾压滩面,文蛤因受到压力而喷水,这时后面的人便可用工具挖取。③锄挖法:当滩涂上文蛤密度大时可直接用锄头翻动沙滩挖取文蛤。④手抄网法:在潮下带浅水区可一边用工具挖滩,一边用手抄网捞起。

     5 结果

     通过2~3年的护养,文蛤在底播增殖区生长良好。经过测算,在浅海区产量达到975 kg/hm2,滩涂产量达到1 275 kg/hm2,文蛤密集区产量可达3 000 kg/hm2以上。2013年8月份的滩涂调查显示,东营市整个潮间带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也由2008年8月的11.53 g/m2提高到2013年的21.75 g/m2,增加了近一倍。

     6 问题探讨

     1984年调查显示黄河以南小清河至淄脉河之间潮间带文蛤平均栖息密度为102.2个/m2,生物量为66.75 g/m2;1988年潮间带贝类调查显示在黄河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两侧文蛤栖息密度为8.6个/m2,生物量为139.26 g/m2。2008和2013年潮间带调查黄河以南没有采到文蛤。

     应组织力量查清黄河入海口以南海域文蛤锐减的原因,为下一步在该海域文蛤底播增殖打好基础。

     黄河以南海域历史上文蛤的分布区域广泛,由于某些原因而使文蛤数量大幅度减少。应尝试小范围在该海域进行文蛤增殖试验,以期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大面积增养殖文蛤做准备。

    (收稿日期:2014-01-21)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