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公麟绘画写实风格的形成与艺术成就

    

    

    摘要:宋代经济繁荣,绘画百花争艳,在这样的沃土滋润下,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绘画艺术家。李公麟一生勤奋,绘画范围很广,其中有人物、鞍马、山水、竹石、花鸟、道释。他学识丰富、自成一家,创作中非常注重观察,其作品具有高度写实性,富有真实感。

    关键词:李公麟;中国画;写实风格

    北宋时期,知名画家都擅长小尺幅卷轴,壁画创作留给了不入流的画工去作。从大手笔到小趣味,由俗而雅,绘画形式正悄然发生着转变,尤其是在宋徽宗时期,设立画学,扩充并完善宫廷画院,集中了许多优秀的画家。画院画师们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也能和外界有一定的交流,代表着当时的较高水平。与之不同的是唐代文人画的出现,已成为北宋中后期的潮流。对于院体画来说,条条框框束缚思想,而文人画又缺少一定的造型能力。李公麟的绘画,似乎介于这两者之间,既有院体的精密工整,又不失文人的思想趣味性。

    从现存不多见的李公麟绘画作品和已经失传现今仅存摹本的有限资料来看,李公麟具有高度的写实功底。苏轼给了李公麟绘画恰到好处的评价:“细致的地方像吴道子,潇洒的地方如同王维。”这是多数画家所不能比的。

    一、写实风格的形成

    李公麟学识丰富且注重观察。他早期喜好画马,《宣和画谱》记载,李公麟常去骐骥院画御马,例如西域于阗进贡,给北宋朝廷的名马“好头”“赤锦”“膊骢”之类。因其画得太多太像,以至看马人求他不要再画,担心马会被神灵带走,由此足以看出李公麟写实之仔细逼真。

    他画《飞骑习射图》,是他在应奉朝廷选拔时,看到卫士班中的骑兵在演习球戏,回来后凭记忆作图。正是有了他对马的深入了解及对马的习性的熟知,才能画得惟妙惟肖。

    李公麟一生临摹了大量前人作品,有记载的有韩斡的《三马》《狮子骢卷》、韦偃的《牧放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图卷》、李昭道的《摘瓜图》《海岸图》、阎立本的《春秋列国女贞图》、吴道子的《四护图》《天王像》以及《龙》、王维的《辋川图》、徐熙的《四面牡丹》及周景元的《佳丽图》,等等。李公麟受韩斡、吴道子、王维和顾凯之的影响较大,最重要的是他不蹈习前人,虽然学习的是吴道子,但从吴道子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浪漫气息,用的是“兰叶描”,如莼菜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吴带当风”,而在李公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秀气圆活的“游丝描”和“铁线描”。

    二、写实风格的确立

    北宋时期,每逢天气晴朗,文人雅士便爱到山林中临水而坐,吟诗作文,饮酒唱词,欣赏美景,李公麟和他的文人朋友也不例外。他与同时代文人如苏轼、秦观、米芾、附马王诜、王安石、黄庭坚等都是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饮酒,畅谈心叙。乐道于雅聚的文人们觉得应该记下这美好的画面,于是王诜请来善画人物的李公麟描绘出这美好情景。图中将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

    《西园雅集图》一共有描绘了22人,其中主人和友人16人,侍者、书僮6人。李公麟用高度写实的方法描绘了画中人物,有的在吟诗作对,有的在弹琴唱曲、或者打坐问禅。这些文人衣着得体,画面有动有静,连旁边的书童也都有文雅的举止,侍女也都落落大方。画面中不同身份和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所区别,表情和神态体现他们的尊卑。

    《西园雅集图》可以说是在《兰亭集序》后又一次轰动文人界的作品。李公麟对《西园雅集图》画过两次,据说一次是在苏轼被黜,离开汴梁去杭州做官以前;第二次是苏轼恢复政治地位,再聚时又画了第二幅。真迹虽然不知去向,但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模仿这一题材,如马远、刘松年、赵孟頫、唐寅、丁观鹏等都创作过这一题材。

    在与之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文人们其实也肯定了李公麟的写实画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他们不但是诗书酒友,而且在交往中还有深刻的艺术点评,这在苏轼的文集中都有所提到。在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秦少游做客黄山谷家,主人拿出李公麟的《贤己图》与大家欣赏,恰好苏轼也在场。图中描写了赌博者玩掷骰子,装骰子的盆中五个骰子已出现了六点,旁边一个神情紧张,俯身对盆内大呼,旁观者蜂涌而上,胜负在此一举,两面人物神态逼真,惟妙惟肖。而苏轼看后大笑说:“李龙眠学闽人说话吗?”大家听后疑惑不解,问之道理。苏轼说;“这不是很清楚了吗?你们看,盆中五骰均现六,以求全胜!各地说六时都闭嘴,只有福建人说六时张嘴,画中人张口大叫,那一定是福建人了。”李公麟听后,谦虚地向苏东坡点点头,微笑,不得不承认苏东坡观察细致。

    李公麟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古人但不蹈习前人,兼取众长为己有。他自述出外做官30年来,没有一天淡忘了家乡和山林,所以作《龙眠山庄图》表达自己对家乡一景一物的热爱。李公麟在这幅图中不但让观者见识到他的写实功力,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概括特点的能力。画作中不局限于一草一木,而把精力放在大的构图经营上。龙眠山似象非象,而龙眠山的锦绣灵气却跃然于纸上。这离不开李公麟年少时对龙眠山的了解及对家乡的热爱。长大后把铭刻于心中的龙眠山进行取舍、概括,甚至“意造”,画出了家乡龙眠山的那份“神”。也正是具备了写实的功力,李公麟开始由最初的喜好画马,大致学韩斡,有人劝他不可多学,以免流入马趣。李公麟领悟后改画道佛,反而画得更好。

    三、写实风格的体现

    《五马图》是他的一幅写生作品,也是现存最为可信的李公麟作品真迹。这幅画的五位主角是骐骥院的御马,分别是西域进贡的风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黄庭坚在每匹马后都提有小楷。

    第一段:一个头上戴顶小毡帽的西域虬髯公,牵着一头灰白色花纹大马,后题“右一匹,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骐骥院收于阗国,进到风头骢,八岁,五尺四寸”,人马展开,行进。

    第二段:一名头戴皮帽子的奚官牵着一匹前膊长有一块方形花斑的马,后题“进到锦膊骢,八岁,四尺六寸”,欲走还止。

    第三段:画一个虬髯马夫,缓步前进,右臂袒露,裤脚卷走,一手拿毛刷,一手牵一匹全身淡墨色马,题字“右一匹元祐二年十二月廿三日于左天驷监拣中秦马好头赤,九岁,四尺六寸”。

    第四段:画牵一匹纯白马幞头的奚官,题字“元祐三年闰月十九日,温溪心进照夜白”。

    第五段:画一个手执鞭子牵一匹大花马的奚官,图上没有题字。这应该就是记载中讲到的满川花吧。

    李公麟用行云流水般的单线勾勒出马和人物,笔力遒劲,比例准确。马体态健美,连毛皮都异常亮泽。人物区分不同身份、职业和民族特征。从面部到体态都特征明显,五人精神气质都有差异,有骄横、有气盛、有谨慎、也有老成,其中三人为西域人,两人装扮为汉人,观其外貌可知其年龄,可窥其内心。李公麟吸收了前人的用笔特色,造型结构准确到位,给人精致典雅的视觉享受。不同的人物和马匹,用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刚或柔、或快或慢的线条表现不同质感,如“风头骢”,身体部用淡墨,眼、嘴、鬃、尾、腿用浓墨,配合近腿部斑纹,节奏明显,充分发挥了线条的韵律美。

    李公麟的另一幅描绘马的绘画是《临韦偃牧放图》,与《五马图》不同的是,《五马图》是画在较为珍贵的澄心堂纸上,而《临韦偃牧放图》是一幅李公麟临摹的古画,并且是画在绢上的。全景有一千多匹马,百余名牧马人在一片山岗、平原中牧马,人马嘶叫。画面上的马群从前到后,由拥挤渐渐稀松,有的在觅食,有的在饮水,有的在嬉戏,有的行进嘶叫,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四脚朝天翻滚……好一派宏伟壮丽的风光景色。随画面节奏的放松,马群稀稀疏疏,有的打盹,有的沉思,千姿百态。看完这幅画,仿佛置身于草原。结构由紧到疏,由疏到散,两个场景段落中,又可分为组,每组又各有不同的景色、马群、人物,从而构成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旋律,这些曲段又构成一场具有宏伟气势的交响乐。观众的情绪跟着画面由紧张到放松,再到倘佯于画中。整幅作品用笔用墨简洁,恰到好处,着色浅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原作的尊重。虽然韦偃原作已不复存在,但李公麟的这幅画,为我们再现原作的同时又有李公麟的特色,这幅临摹画凸显了李公麟的写实功力,如此庞大场面和精致局部的掌控,没有很好的造型功底是很难做到的。

    四、结语

    李公麟一生勤奋,绘画范围很广,他学识丰富、自成一家,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观察,其作品具有高度写实性,富有真实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可谓是白描圣手,写实大家。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张书珩.宋代绘画艺术.中国历史风俗画绘画艺术.中国宫廷画院绘画艺术.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画继/(宋)邓椿著.画继补遗/(元)庄肃著.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徐建融.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楷减笔画派[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5]阮荣春.中国绘画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法.中国艺术:历程和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周芜.李公麟[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郑玲玲,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