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新形态研究

夏中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微创作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依托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而出现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微視频”等都是微创作的新形态。同样,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微”形态。文章主要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现代电影微创作形成的不同形态,并初步探究其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现代电影 微创作 新形态
现代电影的微创作,其内容往往在几秒到五分钟左右,其制作团队小、制作成本低、内容精简、传播方式简易等。“微”一方面体现在文本、形式、时长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的利用和顺应。
现代电影中微创作的新形态
微缩电影。“微缩电影”是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B站、优酷等视频网站由用户自我生产的以传统一个半小时以上的电影为基础,将一个半小时或以上的电影浓缩成一集五分钟左右的视频短片。由于其时长短小、制作容易,一个人即可制作,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微缩电影”制作的潮流。其中有代表性的节目包括:谷阿莫解说电影(X分钟看完电影系列)、木鱼水心、阿斗归来了、刘哔电影等。截至目前谷阿莫作为微博签约自媒体拥有近850万的微博粉丝,可以说是拥有相当大的受众市场。这种“微缩电影”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观看的碎片化行为,幽默诙谐的方式将人们暂时抽离高压的现实世界进入微缩电影的世界。
网络电影短视频。早在电影诞生的时期就出现了电影短视频,那时候叫“电影纪录短片”。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就是最早期的电影纪录短片。而在互联网时代,以电影内容为基础的短视频成为了现代电影微创作中的一种新形态。它的形式虽短但传播方式与以往不同。而网络电影短视频是众多短视频种类中的一个,只不过它以电影的内容为基础,不同于用户利用手机、iPad等客户端生产的以个人生活为内容的短视频。这种短视频包括电影预告片、电影的精彩片段、电影片段合集等。根据艾媒咨询在2017年9月12日发布的《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将达到2.42亿人,增长率为58.2%。该数据反映了网民对短视频的强大需求量。
网络电影短评。网络电影短评是指在互联网上播出的电影评论类节目。其时长控制在20分钟之内,主要针对最新上映的电影进行热点评论,从电影的叙事特点、视听语言、剪辑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评论。部分网络电影短评时长控制在五分钟左右,由于时长的限制,大多只是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评析,深度较浅,娱乐化较强。该内容主要在B站、优酷等平台上播出,并出现了一大波以电影短评为主的个人用户,主要包括:《龙斌大话电影》《电影快客》《电影旋涡》等。该形式类似于《第十放映室》,只不过是在互联网时代,将《第十放映室》的模式移植到了网络当中,并针对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碎片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受众以及主体的碎片化、传播空间的碎片化等特点,将其内容的播出平台、时长、讲述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网络定制化。这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所作出的改变。
电影内容表情包。电影内容表情包是指以电影中电影角色的表情作为蓝本,利用PS或制图APP等工具将电影角色具有戏剧性或戏谑性质等内容加上一段文字制作的GIF动图或静图,其时长控制在10秒之内,是一种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功夫》当中“酱爆在问包租婆怎么没有水了呢?”那段场景就有人制作成动图表情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不同使用场景时与谈话者进行一定的互动。2015年《牛津词典》年度词汇将Emoji表情中的“喜极而泣”(Face with tears of joy)纳入,这也说明作为表情包不仅是人们运用图片、符号、表情来表达自己的一种非主流方式,而且越来越进入主流视野。
电影动态海报。电影海报虽有百年历史,很难算上是现代电影微创作的新形态。在新媒体时代下,电影动态海报的制作以及宣传方式等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式,出现的以动图为内容的电影动态海报亦是现代电影在互联网下的“微创作”。以往的海报由于技术和平台的局限性都是静图,而如今的海报出现了动图的形式,恰如《哈利波特》中可以动的画作一样。以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挑花》的动态海报为例,其电影官方微博在宣传时期就运用了动态海报,其内容包括以人物为主要形态,以桃林变化为背景的动态宣传图;还有关于影片中风浪、怪兽等特效海报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电影海报的形式也得以拓宽,它突破了以往电影海报篇幅和静态表现形式的限制,而以微博、微信长图以及动图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电影衍生物的新形式。
现代电影中微创作的特点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同样是人的感觉和感官在互联网媒介上的投影。人们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情绪,与整个互联网世界发生联系,并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得感官的体验或感受。而作为以上总述的微创作内容,微缩电影、网络电影短视频、网络电影短评、电影内容表情包、电影动态海报等都起到了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的功能,并且呈现一定的创作特点。
创作主体的碎片化。在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给受众,人人都拥有了可以发声的麦克风。受众作为传者的桎梏被打破,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受众形成信息传播团体的时候可以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比如在《演员的诞生》第七期当中,演员袁立被节目组剪辑成思维跳跃的“非正常人”,从而引起演员的爆料,造成与节目组的争吵。这样有影响力的个人使该事件具有了丰富的新闻要素,使得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也几度登上微博前三十热搜榜。诚然袁立作为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媒体传播打破时空的界限不容忽视,这也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的中心或者成为自己网络的中心。
数据表明,我国的互联网市场相当庞大,以新媒体为主的用户规模数量巨大,在这种庞大数量下受众又有着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地域等差别。微创作的内容在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用户数量,为了实现精准传播,其生产内容的受众主体是分散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作为微创作的传播主体其构成也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从专业的微创作内容制作团队到个人,都表明了创作主体在网络世界的分层,他们散落在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的不同群体中。
创作内容的精简化。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之“微”就已經表示了创作内容的精简化。而以上总结的微创作新形态也反映了“微创作”的内容大多在几秒到5分钟之内。其内容大多只是供现代社会繁忙工作下的人们娱乐消遣之用,不具有一般的社会意义。
在一切讲究“快”的新媒体时代,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成为各大媒体或自媒体的追求。因此,在寻求快的节奏下,内容的生产也相对碎片化,内容也相对精简。比如微博上的卡片式阅读内容,140字的限制成为微博文字表达的极限。同样,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内容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就必然要遵守平台的使用规则,自然其生产的内容也就局限于精简。几秒到几分钟的短视频、电影GIF图等都适宜新媒体的传播需要。另外,处在现代高压生活的人们需要零碎时间对精简的内容进行观看或阅读,这些微创作的出现无不满足了这一点需求而源源不断的产出。据第40次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7年上半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6.3%,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55.0%、36.5%、28.7%。由此可见,移动上网设备成为绝对主流,而微创作的内容也在这种主流背景下应运而生。
传播方式的“微”型化。传播方式的“微”型化是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网络生活重要一部分后形成的微创作特点。一是指传播方式所利用的媒介的微型化,二是指传播行为所呈现的微型化。
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早在微电影时期就已经表明了其“微”的特征。2010年被称之为“微博元年”,作为公认的国内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在该年12月27日全球上映。上映后,其网络点击率过亿,微博转发量十余万也显示了它在微博平台的传播范围之广。在这种“微”型化的传播下,其传播力量却一点都不微弱。此外,传播方式的微型化也包含了传播行为的微型化。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播报新闻、电影院放映电影等需要层层审批、步步把关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只要点击“转发、评论、赞”等功能便可以让自己观看或使用微创作的内容,并将该内容传播给其他用户。在这种“微”方式下,微创作的内容快速传播,并能够及时利用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所听、所看、所感、所想,将这种情绪通过媒介像水中涟漪一样向周围扩散开来。
结语
新媒体时代,现代电影中的微创作在技术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这种形态反过来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古代人们书信达意到现代网络下人们能够表意的工具、符号等都得到极大充实,简单的几张图、几秒钟的视频短片都可以极具表现力。它既改变了人们局限于用语音和文字传播信息的表达方式,也填补了人们交流沟通中的方式运用的空白,使得人们在闲暇之余能够从这种创作中得到满足。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微创作的新形态也将不断丰富,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栏目责编:吉 庆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