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价值观念取向
[摘 要]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从生育观、性观念、婚姻观念、伦理观念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人们家庭价值观念的状况,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未来发展趋向。
[关键词]社会转型;家庭;价值观念取向
[中图分类号]C91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窗口,透过家庭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迁,这必然对人们的家庭及其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1 当前人们家庭价值观念的状况
1.1 生育观
一直以来,生育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重要纽带。在传统社会里,遵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思想。而在当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淡化,逐渐被“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取而代之。如今流行的“不生育文化”如一阵骤风狂卷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丁克家庭”的增长,为这种“不生育文化”催生了内在发展的动力。
1.2 性观念
在推崇三从四德、礼教忠贞的传统社会里,性几乎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性也几乎是服务于生育的。如今,谈性色变已成为历史,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人们正高呼着“性解放”,追求性自由。在以往,性越轨行为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婚前性行为也被认为是伦理道德的沦丧。而今,人们对于这样的行为给予极大的理解和宽容,付诸实践之人趋之若鹜。
1.3 婚姻观念
婚姻的缔结由“经济共同体”“生育共同体”向“情感共同体”的转变。爱情成为婚姻的主体,感情的和谐及情感需求的满足成为婚姻的关键。在婚姻的诠释上,人们不再相信婚姻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单身主义”的思潮挑战婚姻制度,“非婚同居”、试婚的观念冲击着婚姻的合法性,“同性恋”的倾向颠覆了传统的婚姻模式,“网恋”的时尚行为也突破了婚姻缔结的时空界限。在离婚的态度上,“从一而终”的观念逐步被摒弃,感情不和成为离婚的条件。
1.4 伦理观念
人们的家庭伦理观念正由家本位向人本位过渡。传统的“孝”道推崇子女要遵从父母之命,维护父辈的权威。而今的“孝”道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子女和父母已经在同一个平台上真诚的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传统的夫妻推崇相敬如宾,如今的夫妻之道追求浪漫的爱情,在感情上追求水乳交融的境界。传统的家庭财产是合二为一,如今的家庭财产有着AA制的倾向。
2 家庭价值观念变奏的影响因素
2.1 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强烈碰撞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让个性得以释放,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爱情成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自愿的原则和情感的满足成为婚姻的主导,离婚的自由也成为社会的认同。个性的解放,也催生了“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观。夫妻双方强调婚姻的自由,追求经济的独立,人格的平等。但是这种平等观念也容易造成家庭成员个性增强、家庭伦理关系减弱等问题,使家庭的纽带变得非常脆弱。一旦实现不了这种平等,就会产生婚姻家庭危机。过度强调追求个性自由也容易滋生“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人们缺乏婚姻中应有的责任感。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倾向开始渗透到人们的婚恋观和家庭观中。在家庭观上,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性”,契约、合同正不断地引进家庭之中。在婚恋观上,择偶受到功利性、经济主导性的原则支配。
2.2 西方“性革命”思潮冲撞国人的性观念
西方的“性革命”思潮呼唤性的解放,追求性的完全自由,推崇人的性欲的绝对满足。性在他们的心中只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在这种性革命的思潮影响下,人们不仅在行为上出现了婚前性行为、婚外恋、非婚同居、随意离婚甚至嫖妓宿娼,而且在言论上鼓吹“性与爱的分离”“不一定要严守忠贞观念”“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外性生活是可以理解”等思想。
2.3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触动家庭观念
科技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也是家庭变化的外在动因。随着避孕技术和人工辅助受孕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有计划、有选择地生育成为一种现实,生育成为人们可以选择的行为。正如吉登斯所说:“生育可以不需要性行为,这是对于性的终极解放,性因此就可能完完全全地变成个体或个体之间的某种特质。”[1]显然,科技的进步为性与生育的分离作出贡献的时候,也为性的“个体间”或“个体间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当性成为“个体性”的时候,人们可以支配自己性的权利,一方面它可以把性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增进夫妻之间情感的黏合剂;另一方面它可以把性与爱绝对的分离,只追求性欲的满足。因而,它会带来新的问题:婚外性行为增加和“性产业”的发展。
3 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未来发展趋向
3.1 生育依然是家庭价值观的主流趋向
恩格斯说:“生产本身是两重性的。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及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是由两种生产所制约的:即一方面是劳动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是家庭的发展阶段。”[3]可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的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社会根本无法有效的运行。没有家庭的稳定根基,社会也无法持续的发展。生育仍然是未来家庭价值观的导向,尽管丁克家庭的增多,但终究不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家庭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对“家”的情感的复归,人们仍会选择父—母—子女这基本三角的家庭结构。生育观已不是传统社会的“传宗、接代”的思想,而是走向一种文明、科学的生育观。生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在社会控制下的有计划的生育,它把个人的生育与社会人口良性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3.2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性观念
当人们走过了“谈性色变”的历史,猎奇了“性欲解放”的现今社会时,不免会反思“唯性是本能”的思潮带来的沉重社会后果。艾滋病的蔓延,性病的泛滥,未婚先孕、“单身妈妈”的剧增等这些社会不良后果都让人痛彻心扉。面对如此的社会后果,应重视对性知识的宣传和性教育的发展。性应该作为一种科学进行研究,应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知识向人们传播,引导人们科学、客观地看待性,对待性,以此杜绝许多因性盲而带来的社会祸害。同时,男女之间应有平等的性权利。传统社会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思想在性权利上表现十分明显。妻子绝对服从和满足丈夫的性要求,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性权利。按照吉登斯的观点来说,当性与生育分离时,它是越来越具有个体的特性。因而,女子也有追求性快乐,享受拒绝无理的性的权利,有权利要求丈夫尊重和体贴她们。
3.3 爱情、婚姻、家庭三者的有机统一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会逐渐消除现实生活中的金钱和物质利益对婚姻的腐蚀,爱情会成为婚姻的主载。正如恩格斯所说:“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女性经济独立男性统治的消失,男女社会平等的实现;男女两性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外,就在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4]两性的结合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有效的统一。
爱应该重新走进每个家庭,爱应成为凝聚家庭成员的一种深沉的力量,爱应在家庭中培植、发育、成长。陈一筠教授提出真爱教育,指出:“家庭是可以培育出最强烈的、最真实的、最不可摧毁的真爱场所。由于家庭培育了孩子的爱,他们成长为未来能够去爱和被爱的朋友,进而学习做爱侣,结成拥有真爱的夫妻,然后做有爱心的父母。”[5]爱包括亲情之爱和夫妻之爱。亲情之爱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亲属之间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服务、照顾、仁爱、尊重;子女对父母之爱应是孝顺、关爱、感激、宽容;对亲属之爱应是包容、关心、合作、帮助;夫妻之爱应是亲密、体贴、信任、理解、忠诚。
3.4 建构尊崇个人独立性与成员间互敬互爱相结合的家庭伦理观
随着人的主体意识提高,核心家庭的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模式,家庭关系的重心由传统的纵向轴心向横向轴心的转变,现代家庭中的成员逐渐从传统的血缘宗法的家族链条中剥离,家庭内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间享有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处于一个多维平等互动的关系之中。在这样的家庭结构转型中,推崇人的独立性,追求个人的自主权是大势所趋。可在强调个人的独立与自由的同时,不能陷入“唯我独尊”的思想之中,要凸显家庭成员内的互尊、互敬、互爱与宽容。家的维系除了情以外,还需要相互之间的谅解,相互之间的关爱。家庭中的成员相互之间有思想观念的冲突和分歧是必然的。当冲突和分歧出现的时候,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善于理解它的立场和权益,懂得思量自身的权益,权衡双方的权益,以最佳的方式调节矛盾。对于长辈,在尊敬和孝敬的基礎上,懂得暂时的忍让和适时的申辩;夫妻之间,在自爱、保持自己的自尊和个性的前提下,相互关心,相互谅解;对于子女,在尊重的前提下,对于恶性行为和倾向,要采取制止和教导的方式,对于分歧的意见,以平等、民主、商议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互尊互爱、互相谅解就是一种调和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每个成员中的个性张扬的锐气,帮助人们培养一种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陈一筠.婚姻旅程探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曾婷(1980—),女,瑶族,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