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允霞客·70年隐忧·谈毒色变·麻婆豆腐
徐 敏
子允霞客
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青藏高原地质概况的论文,迅疾引起科学界强烈反响。该文缜密的论述以及大量详实的资料令世人震惊,而这篇具有高水准的论文竟出自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地质工作者赵子允之手。2003年8月底,笔者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地矿局赵子允的家中,与之商谈“穿越生命禁区罗布泊”的活动事宜,邀请他作为本次活动的向导。赵老为人淳朴,其性格尽显山东人的爽直。他毕业于西安地质学校和北京地质学院,在新疆从事野外地质工作40余年,丰富的野外探险经验使他享有“沙漠王”,“罗布泊活地图”、“生命罗盘”等称号,而我们则称他为赵工。
1994年,57岁的赵子允退休,那时正逢国内外兴起对新疆科考与探险的热潮,凭借多年的野外经验,精力充沛的赵老踏入特种导游的行列,在新疆广袤的沙漠中进进出出,并在这一领域声名大噪。2003年9月1日,全国8家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穿越罗布泊活动,正式挺进罗布泊。已经66岁的赵老与我们共同经历了15天的生死之旅。所有成员最离不开的是赵老,但令人恐怖的也是赵老,每日8部吉普里的对讲机询问声此起彼伏:“赵老,还有多远?”而在到达任何一处目的地前,浓重山东口音的赵老则永远回答:“还有5公里。”在一望无际的罗布泊腹地,每个人的小命完全掌握在他一个人手中。
赵老在业界毁誉参半。1996年,余纯顺罹难罗布泊时,赵老就是他的向导,不少人将余之死归咎于赵老,是否公平,至今难揭真相。然而就赵老而言,广袤无垠的西部无人地带无处不留有他的足迹,无论是国内探险队,还是联合国动物保护组织,以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赵老都是他们首选的向导。日前,偶然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2004年9月27日,赵子允因车祸不幸遇难”的报道,不禁心生酸楚,多么难忘的一个老人啊!
2007年,赵子允被追授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称号,笔者在此小记,深表怀念。
70年隐忧
目前,一条消息引发了民众极大的恐慌,消息称:在今年即将审议的《土地管理法》征求意见稿中,先前的住宅用地使用权“无偿自动续期”,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动续期”的措辞替换。这一被省略掉的“无偿”二字,意味着极有可能在住宅70年大限到期后,所有交不起“续费”的业主将失去安乐窝,今天所谓的“全产权”也将变成一块发馊的蛋糕。
从“无偿自动续期”切换到“有偿自动续期”,此间的法律依据何在,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说离70年大限还有年头,但倘若不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社会稳定极其不利。
一切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的保证,而一部法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有太多的法律条款过于粗犷,类似1至5年的徒刑,1到5万的罚款,其弹性空间之大,给司法腐败留下了极大的变数和操作空间,致使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事实上,根据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待审议的《土地管理法》修订案征求意见稿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动续期”是符合法律的。之所以期限是70年,说明我们所购买的只是不动产的使用权,而非永久所有权,这就难免一经提出,给人产生一种恍如一觉醒来,人们咬牙跺脚购置的房产就已不属于自己了的感觉,难怪有人抱怨,要知如此,不如租房合算,辛苦一辈子所购,的房屋,子孙们仍然逃脱不了租房者的命运。
其实这一矛盾的出现,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法律层面的缺陷。相关法律尚未厘清,权属问题自然成为空中阁楼。合情而不合法,民众的权利必然会遭遇一次次的尴尬。
谈毒色变
继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强生“含毒门”风波再次引发民众的恐慌,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声讨之势也愈演愈烈。尽管美方个人护理用品协会曾发表声明,声称强生等产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而中方有关专家也称“只要化妆品中甲醛的含量不高于0.2%,就是合法的”,但这些“高见”仍无法遏制老百姓对强生产品的质疑,
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人们开始对一切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给予极大的警觉,以至于有人认为公众对强生“含毒门”已到了“过度防卫”的程度,许多网民不论青红皂白,完全沉浸在“集体无意识”的紧张之中,因噎废食的局面让人深感忧虑。
随着科学检测手段的日臻完善,过去一度被人们忽视的食品和日用品中的含毒指标正一个个跳入人们的视野譬如菲律宾的检测中心去年底曾在中国制的午餐肉和咸牛肉中验出了超出标准含量的三聚氰胺;韩国和日本曾发现中国出口的多款朱古力和饼干受到污染;澳洲在我国生产的麒麟牌“午后之红茶”中亦发现了三聚氰胺;越南验出中国制的康元饼干含有超标的三聚氰胺……
日前,笔者车行西安市南开发区时,看见一块硕大的路牌上书写着,“温泉热水,不含三聚氰胺”,看得出这是一家居住园区的房产广告,但宣传内容着实让人忍俊不禁。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许多产品“含毒量”超标,才导致大量的消费者谈毒色变,逼得房产促销都要以洗澡水内不含三聚氰胺来担保,如此往复,保不定哪天自来水和游泳池边都会挂出“此处之水不含三聚氰胺”的标识来。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因何得名?百余年来,在川府留有传说若干:有日,清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有一温姓掌柜,其女名巧巧,因面生麻脸,被人戏称麻婆,由于夫亡窘迫,与小姑受施以度日。巧巧巧兮,左邻羊肉铺,右邻豆腐坊,常将受惠之碎肉与豆腐熬煮一锅,其香绕城,其味辛辣,街坊嗅而纷至沓来,天无绝人路,人无百日哀,有邻建议姑嫂开张,哪料水到渠成,生意兴隆,取菜名羊肉豆腐。因巧巧温厚好客,在其身后,众食客为纪念之,更名“麻婆豆腐”,沿称至今。然亦有传说云,麻婆婆姓陈(刘氏),以做豆腐为生,于清同治年间,创此菜于成都万福桥边,店名“陈兴盛饭铺”。
麻婆者,姓温姓陈或姓刘,已难考其实,惟麻婆豆腐味甘同一,做法相近:正宗麻婆,配伍考究,一斤豆腐四两肉,选嫩豆腐开水烫之,除涩味,切方丁。取牛(羊)肉剁碎成末,人油锅滑散翻炒至金黄,加豆豉,豆瓣,辣椒,花椒,酱油适量,翻翻炒炒,锅勺铿锵。待锅收汁殆尽,下豆腐温柔搅匀,再浇肉汤,回至中火,此时红白两道打成一片,正所谓千炖豆腐,万炖鱼,相煎不急,炖至白肥红瘦之时,勾芡收汁,装盘撒花椒粉,再以葱段点缀,三色相映其间,如白玉镶琥珀,麻、辣、嫩、酥、鲜、香、烫,引得众食滔滔,垂涎齿唇。
据1909年版之《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当时已被列入“成都著名食品店”之列,与正兴园,钟汤圆,包席馆等价齐名,求食者众,赞美者芸,清末有诗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昧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可惜的是,2005年“6·14”大火,百年老店陈麻婆豆腐青羊店受邻里大火殃及,焚烧殆尽,面目全非,求食若渴者扼腕顿足。
为传承麻婆豆腐之传统美食,新百年老店已建址新华大道,更名为陈麻婆豆腐双林店。笔者日前往之,果然名不虚传,饕餮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