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探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一双长丝袜》的解读,再现了 19世纪美国女性的社会现状,探究了凯特·肖邦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更透过作品激励新时代女性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关 键 词】女权运动;凯特·肖邦;女性独立意识
【作者单位】王哲,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4
在悠远绵长的人类历史中,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导者,而人权的概念也仅有200多年的历史。1978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的“人权”也只是界定为男性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萌芽也逐渐进入女性的视野中。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的女性解放运动思潮,不仅刷新了女性的自我认知,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类文明。
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凯特·肖邦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从她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我们窥探到女性觉醒意识在萌芽,甚至走向极致。透过历史的尘埃,从她小说的情境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女性从不自知到自知的觉醒反抗之路。一、美国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滥觞于19世紀下半叶,与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深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由此,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该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学界普遍认为,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美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其时段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浪潮大体一致。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止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
19世纪,伴随着中产阶级财富的积累、队伍的壮大以及眼界的扩大,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中产阶级中的女性依然受到时代的禁锢,她们没有独立性,必须要依仗男性才能生存。二、凯特·肖邦坎坷人生道路对其创作的影响
凯特1851年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市,1904年8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葬于圣路易的丽泉暨十字架公墓。她的父亲汤玛士·欧福拉赫蒂是位成功商人,母亲伊莉莎·法利出身名门。凯特五岁的时候,父亲因桥梁倒塌事故罹难,之后兄长又死于疟疾,一连串的家庭变故迫使她不得不辍学在家。童年的磨难和孤独使她把心灵寄托于书中。她的业余生活都沉浸在阅读中,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给了她美好的寄托,更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的凯特嫁给了棉花商人奥斯卡·肖邦,成了真正的凯特·肖邦。17年后奥斯卡·肖邦生意经营濒临失败,撒手西归,留给凯特·肖邦的是巨大的债务和无尽的生活重担。她背负着债务,独自抚养着5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凯特·肖邦甚至陷入了无尽的精神崩溃期。正是在那个时期,她选择了写作,将生命中所有的情绪与感怀寄托于文字。这些从心里、生活里流淌出来的语言帮助她走出了痛苦,给了她巨大的生存力量和希望,也让她战胜了那个精神濒临崩溃的自己。她最终用血与泪凝练出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通观凯特·肖邦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主人公从迷茫到走向觉醒的道路,都有她自己深深的影子,那是所有追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意识觉醒的女人共同的心路历程。成熟起来的凯特·肖邦也最终战胜了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击败了那个曾经软弱无力、依靠他人的自己,创作出了划时代的女性解放的篇章,成了生活的强者。三、《一双长丝袜》的写作特点
《一双长丝袜》是凯特·肖邦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刻画出一位生活在美国中下层社会的家庭主妇面对15美元的意外之财后,一系列出其不意、看似有悖常理却又合情合理的举动。而女主人公最终的回归又彰显了女性的牺牲精神和伟大情怀。
1.细腻的心理刻画、经典的动作描述体现作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
《一双长丝袜》全文一共有1479个字,在不足2000字的篇幅中,作者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年轻的索莫斯太太一天中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当等孩子们吃完午饭,收拾好饭桌后,她几乎忘记自己也需要吃上可口的午饭。她的生活被家庭琐事填满了,并不富裕的家庭逼迫她不得不精打细算,孩子们的大小事务又让她无暇休息,生活的琐事和忙碌使她湮没了自我。在获得15美元的意外之财后,本想着要好好想出一个明智的用钱计划的索莫斯太太,在经过了周密的计划后,鼓起勇气和力量挤进那些急切堵在衬衣料和花纹细布柜台边的人群,但是就在那个时刻,她撬开了尘封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寻找自我的心理航程。当她疲惫地挤进拥闹的人群,准备抢购廉价商品时,她的手触摸到了一种光滑的东西,那是一堆长丝袜,价钱已经从两美元五十美分降到了一美元九十八美分,这些柔软闪耀的奢侈品瞬间让年轻的索莫斯太太欲罢不能。最终昏了头的索莫斯太太坚定地买下了一双八码半的丝袜。她在隐蔽的小角落里,脱去长棉袜,换上刚买的长丝袜,感觉自己瞬间找到了优雅和高贵。这种愉悦的感觉让她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她遏制不住对美的追求和冲动了,接着又买了能衬托她美丽脚踝的靴子、舒适的羊皮手套和两本高价杂志。她的袜子、靴子还有合适的手套都使沉浸在梦幻中的索莫斯太太显得仪态万方、高雅美丽,她似乎找到了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接着,索莫斯太太又去餐馆优雅、细致地点餐、用餐,犹如贵妇人一般和那些衣着光鲜的女人看了日场戏。那天的生活对索莫斯太太来说恍如黄粱一梦,美好而又匆匆。梦醒后,她依然面对的是原有的生活,正如作者描述的那样,“索莫斯太太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深切的愿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着时代的背景,也只有那些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才能获得读者和社会的共鸣和认可。《一双长丝袜》契合了当时女权运动开始萌芽的社会背景。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双长丝袜》中的索莫斯太太正是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是一位家境不好、社会家庭地位卑微的女性,她无声地活着,从没有片刻考虑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从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卑微。正如《一个小时的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一样,索莫斯太太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混沌不知的,甚至她的反抗精神还不如《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那般强烈。但是正是那样自然的、突然向自由、自我、自尊逐步接近、触摸和争取的奋斗史才造就了凯特·肖邦作品的成长和觉醒意识的悄然积累。
在《一双长丝袜》中,15美元恰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头,如果不是那意外得到的15美元,她的心会一直波澜不惊,如一潭死水。正是那15美元的意外之财勾起了她的自我意识,激起她追寻幸福的意识。当然,作者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更多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认知、自我价值的实现、女性独立的追求以及要求男女平等的初衷。这篇小说也很好地映衬了凯特·肖邦的心理历程。
2.象征手法的运用、隐含意义使作品意义深刻
凯特·肖邦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在《一双长丝袜》中用一个个象征类比人生,揭示生活的真谛。那“丝质润滑的长丝袜”象征着美好的事業、生活或梦想;“繁重的体力劳动”象征着各种桎梏;“孩子”象征着女人所承受的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靴子”“手套”“日场电影”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而“15美元”则象征着觉醒的星星之火。在简单的故事构思中,作者巧妙地利用生活化、朴实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反映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更通过这些巧妙地类比当下的社会现状,揭示人生。
《一双长丝袜》故事的结局也是相当耐人寻味,“当戏演完了,音乐停止了,人群鱼贯而出,仿佛梦醒一般……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电缆车……一个有着锐利眼睛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他不知道如何解释他所看到的。事实上,他什么也没看到,除非他有魔力,能够察觉索莫斯太太内心的强烈愿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梦醒时分,索莫斯太太不得不回归现实,回到她原有的生活轨迹,继续做着没有自我的索莫斯太太。但是她已经不是原来的索莫斯太太了,自由的火种已经悄悄地播种在了她的心中。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方式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回归后的索莫斯太太会有所变化吗?会有所抗争吗?她的生活会有所改观吗?作者的结尾带着些许无奈,些许希望。可能索莫斯太太的觉醒还不够彻底,她有太多连她自己都放不下的东西,但是自由、独立的火种却不经意间深植于心。凯特·肖邦的《一双长丝袜》用简单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心理发展和紧凑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赋予故事深刻的社会意义。四、凯特·肖邦的女性独立意识解读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多是无意识的,也是最本真的,她善于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的女主人公多数处于被动的自我反抗中,更确切地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觉醒之前的萌芽状态,还远远没有到反抗的地步,而最终的结局也往往是悲催的,女主角不得不回归原有的生活状态。但是正是这些觉醒意识的积累,凯特·肖邦才有了她的巅峰之作《觉醒》。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是最本真、最原始的。在《一双长丝袜》中,我们只看到索莫斯太太一个人的形象,她的内心独白、反抗意识的萌芽和隐忍回归,似乎只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看似没有对手的女主角却在经历心灵的挣扎和洗礼。正如索莫斯太太一样,她的觉悟、觉醒更是对那个年代最好的回敬。传统礼教的束缚、夫权思想的禁锢和自我意识的流失都是她无形的对手和敌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女性已经被各种禁锢的思想所俘虏,她们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浑浑噩噩地接受一切安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有思想的女性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对女性社会价值进行思考,并逐渐认识到追求自我价值的意义。这些缓慢发展而又迅猛觉醒的力量导致了后来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
其实凯特·肖邦的人生经历也印证着索莫斯太太的觉醒意识。失去丈夫的凯特·肖邦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也正是那段苦难的历练才让她逐渐发现女性原来也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生活,而后来的写作经历又让她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奇迹,更让她深刻地意识到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成熟起来的凯特·肖邦也意识到唯有依靠自己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这种女性独立意识的确立也在她一系列的小说中反映出来,而凯特·肖邦对生活的解读、对女性主体的觉醒意识也正如一面旗帜飘扬在19世纪的文坛。
凯特·肖邦的人生体验以及写作经历也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她的奋斗史就是女性解放的一个楷模。在丈夫死后,凯特·肖邦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了家庭重担,用一篇篇作品慰藉着自己的灵魂,引领着还在黑暗中摸索的同时代女性,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凯特·肖邦而言,写作也是一种内在的醒悟和精神激励,她的灵魂也在写作中得到了全新的释放和舒展。
凯特·肖邦用她的《一双长丝袜》带我们走进了美国19世纪的女性生活中,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对女性意识觉醒重大意义的认识,对凯特·肖邦更深层的理解。诚然,我们对凯特·肖邦及其所处时代的女权运动的深度挖掘,不应该局限于文学范畴,因为女权在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都是一个独立且重大的课题。生活在20世纪的著名女性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不仅从政治哲学高度关注人权,而且在其文学作品《拉赫尔·瓦伦哈根:一个犹太妇女的生活》中展示了女性不断抗争、不断为自己权利斗争的历程。参考文献
[1]Charles H. Bohner. ed. , Classic Short Fiction[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2 Hall, 1986.
[2]Arendt Hannah. Rahel Varnhagen:The Life of a Jews[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3]程爱民. 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崔涛. 女性主义进行时——评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12》[J]. 出版广角,2013(4).
[5]王政. 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关 键 词】女权运动;凯特·肖邦;女性独立意识
【作者单位】王哲,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4
在悠远绵长的人类历史中,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导者,而人权的概念也仅有200多年的历史。1978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的“人权”也只是界定为男性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萌芽也逐渐进入女性的视野中。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的女性解放运动思潮,不仅刷新了女性的自我认知,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类文明。
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凯特·肖邦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从她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我们窥探到女性觉醒意识在萌芽,甚至走向极致。透过历史的尘埃,从她小说的情境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女性从不自知到自知的觉醒反抗之路。一、美国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滥觞于19世紀下半叶,与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深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由此,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该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学界普遍认为,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美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其时段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浪潮大体一致。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止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
19世纪,伴随着中产阶级财富的积累、队伍的壮大以及眼界的扩大,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中产阶级中的女性依然受到时代的禁锢,她们没有独立性,必须要依仗男性才能生存。二、凯特·肖邦坎坷人生道路对其创作的影响
凯特1851年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市,1904年8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葬于圣路易的丽泉暨十字架公墓。她的父亲汤玛士·欧福拉赫蒂是位成功商人,母亲伊莉莎·法利出身名门。凯特五岁的时候,父亲因桥梁倒塌事故罹难,之后兄长又死于疟疾,一连串的家庭变故迫使她不得不辍学在家。童年的磨难和孤独使她把心灵寄托于书中。她的业余生活都沉浸在阅读中,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给了她美好的寄托,更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的凯特嫁给了棉花商人奥斯卡·肖邦,成了真正的凯特·肖邦。17年后奥斯卡·肖邦生意经营濒临失败,撒手西归,留给凯特·肖邦的是巨大的债务和无尽的生活重担。她背负着债务,独自抚养着5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凯特·肖邦甚至陷入了无尽的精神崩溃期。正是在那个时期,她选择了写作,将生命中所有的情绪与感怀寄托于文字。这些从心里、生活里流淌出来的语言帮助她走出了痛苦,给了她巨大的生存力量和希望,也让她战胜了那个精神濒临崩溃的自己。她最终用血与泪凝练出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通观凯特·肖邦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主人公从迷茫到走向觉醒的道路,都有她自己深深的影子,那是所有追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意识觉醒的女人共同的心路历程。成熟起来的凯特·肖邦也最终战胜了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击败了那个曾经软弱无力、依靠他人的自己,创作出了划时代的女性解放的篇章,成了生活的强者。三、《一双长丝袜》的写作特点
《一双长丝袜》是凯特·肖邦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刻画出一位生活在美国中下层社会的家庭主妇面对15美元的意外之财后,一系列出其不意、看似有悖常理却又合情合理的举动。而女主人公最终的回归又彰显了女性的牺牲精神和伟大情怀。
1.细腻的心理刻画、经典的动作描述体现作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
《一双长丝袜》全文一共有1479个字,在不足2000字的篇幅中,作者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年轻的索莫斯太太一天中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当等孩子们吃完午饭,收拾好饭桌后,她几乎忘记自己也需要吃上可口的午饭。她的生活被家庭琐事填满了,并不富裕的家庭逼迫她不得不精打细算,孩子们的大小事务又让她无暇休息,生活的琐事和忙碌使她湮没了自我。在获得15美元的意外之财后,本想着要好好想出一个明智的用钱计划的索莫斯太太,在经过了周密的计划后,鼓起勇气和力量挤进那些急切堵在衬衣料和花纹细布柜台边的人群,但是就在那个时刻,她撬开了尘封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寻找自我的心理航程。当她疲惫地挤进拥闹的人群,准备抢购廉价商品时,她的手触摸到了一种光滑的东西,那是一堆长丝袜,价钱已经从两美元五十美分降到了一美元九十八美分,这些柔软闪耀的奢侈品瞬间让年轻的索莫斯太太欲罢不能。最终昏了头的索莫斯太太坚定地买下了一双八码半的丝袜。她在隐蔽的小角落里,脱去长棉袜,换上刚买的长丝袜,感觉自己瞬间找到了优雅和高贵。这种愉悦的感觉让她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她遏制不住对美的追求和冲动了,接着又买了能衬托她美丽脚踝的靴子、舒适的羊皮手套和两本高价杂志。她的袜子、靴子还有合适的手套都使沉浸在梦幻中的索莫斯太太显得仪态万方、高雅美丽,她似乎找到了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接着,索莫斯太太又去餐馆优雅、细致地点餐、用餐,犹如贵妇人一般和那些衣着光鲜的女人看了日场戏。那天的生活对索莫斯太太来说恍如黄粱一梦,美好而又匆匆。梦醒后,她依然面对的是原有的生活,正如作者描述的那样,“索莫斯太太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深切的愿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着时代的背景,也只有那些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才能获得读者和社会的共鸣和认可。《一双长丝袜》契合了当时女权运动开始萌芽的社会背景。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双长丝袜》中的索莫斯太太正是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是一位家境不好、社会家庭地位卑微的女性,她无声地活着,从没有片刻考虑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从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卑微。正如《一个小时的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一样,索莫斯太太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混沌不知的,甚至她的反抗精神还不如《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那般强烈。但是正是那样自然的、突然向自由、自我、自尊逐步接近、触摸和争取的奋斗史才造就了凯特·肖邦作品的成长和觉醒意识的悄然积累。
在《一双长丝袜》中,15美元恰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头,如果不是那意外得到的15美元,她的心会一直波澜不惊,如一潭死水。正是那15美元的意外之财勾起了她的自我意识,激起她追寻幸福的意识。当然,作者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更多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认知、自我价值的实现、女性独立的追求以及要求男女平等的初衷。这篇小说也很好地映衬了凯特·肖邦的心理历程。
2.象征手法的运用、隐含意义使作品意义深刻
凯特·肖邦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在《一双长丝袜》中用一个个象征类比人生,揭示生活的真谛。那“丝质润滑的长丝袜”象征着美好的事業、生活或梦想;“繁重的体力劳动”象征着各种桎梏;“孩子”象征着女人所承受的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靴子”“手套”“日场电影”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而“15美元”则象征着觉醒的星星之火。在简单的故事构思中,作者巧妙地利用生活化、朴实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反映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更通过这些巧妙地类比当下的社会现状,揭示人生。
《一双长丝袜》故事的结局也是相当耐人寻味,“当戏演完了,音乐停止了,人群鱼贯而出,仿佛梦醒一般……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电缆车……一个有着锐利眼睛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他不知道如何解释他所看到的。事实上,他什么也没看到,除非他有魔力,能够察觉索莫斯太太内心的强烈愿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梦醒时分,索莫斯太太不得不回归现实,回到她原有的生活轨迹,继续做着没有自我的索莫斯太太。但是她已经不是原来的索莫斯太太了,自由的火种已经悄悄地播种在了她的心中。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方式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回归后的索莫斯太太会有所变化吗?会有所抗争吗?她的生活会有所改观吗?作者的结尾带着些许无奈,些许希望。可能索莫斯太太的觉醒还不够彻底,她有太多连她自己都放不下的东西,但是自由、独立的火种却不经意间深植于心。凯特·肖邦的《一双长丝袜》用简单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心理发展和紧凑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赋予故事深刻的社会意义。四、凯特·肖邦的女性独立意识解读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多是无意识的,也是最本真的,她善于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的女主人公多数处于被动的自我反抗中,更确切地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觉醒之前的萌芽状态,还远远没有到反抗的地步,而最终的结局也往往是悲催的,女主角不得不回归原有的生活状态。但是正是这些觉醒意识的积累,凯特·肖邦才有了她的巅峰之作《觉醒》。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是最本真、最原始的。在《一双长丝袜》中,我们只看到索莫斯太太一个人的形象,她的内心独白、反抗意识的萌芽和隐忍回归,似乎只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看似没有对手的女主角却在经历心灵的挣扎和洗礼。正如索莫斯太太一样,她的觉悟、觉醒更是对那个年代最好的回敬。传统礼教的束缚、夫权思想的禁锢和自我意识的流失都是她无形的对手和敌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女性已经被各种禁锢的思想所俘虏,她们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浑浑噩噩地接受一切安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有思想的女性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对女性社会价值进行思考,并逐渐认识到追求自我价值的意义。这些缓慢发展而又迅猛觉醒的力量导致了后来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
其实凯特·肖邦的人生经历也印证着索莫斯太太的觉醒意识。失去丈夫的凯特·肖邦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也正是那段苦难的历练才让她逐渐发现女性原来也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生活,而后来的写作经历又让她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奇迹,更让她深刻地意识到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成熟起来的凯特·肖邦也意识到唯有依靠自己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这种女性独立意识的确立也在她一系列的小说中反映出来,而凯特·肖邦对生活的解读、对女性主体的觉醒意识也正如一面旗帜飘扬在19世纪的文坛。
凯特·肖邦的人生体验以及写作经历也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她的奋斗史就是女性解放的一个楷模。在丈夫死后,凯特·肖邦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了家庭重担,用一篇篇作品慰藉着自己的灵魂,引领着还在黑暗中摸索的同时代女性,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凯特·肖邦而言,写作也是一种内在的醒悟和精神激励,她的灵魂也在写作中得到了全新的释放和舒展。
凯特·肖邦用她的《一双长丝袜》带我们走进了美国19世纪的女性生活中,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对女性意识觉醒重大意义的认识,对凯特·肖邦更深层的理解。诚然,我们对凯特·肖邦及其所处时代的女权运动的深度挖掘,不应该局限于文学范畴,因为女权在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都是一个独立且重大的课题。生活在20世纪的著名女性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不仅从政治哲学高度关注人权,而且在其文学作品《拉赫尔·瓦伦哈根:一个犹太妇女的生活》中展示了女性不断抗争、不断为自己权利斗争的历程。参考文献
[1]Charles H. Bohner. ed. , Classic Short Fiction[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2 Hall, 1986.
[2]Arendt Hannah. Rahel Varnhagen:The Life of a Jews[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3]程爱民. 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崔涛. 女性主义进行时——评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12》[J]. 出版广角,2013(4).
[5]王政. 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