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身份的建构与突围之旅
【摘 要】 《豆树青青》是芭芭拉·金索沃的小说处女作,她在小说中对人应该如何在更广阔环境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与复杂的世界共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女性独立和成长的主题、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传统家庭观念的解构,以及对生态主义的赞扬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三个方面来解读小说文本,探讨其在当下社会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女性成长;后现代主义;解构;批判意识
【作者单位】刘建华,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8
芭芭拉·金索沃是美国当代畅销小说作家,从1985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今,她先后出版了《豆树青青》《纵情夏日》《毒木圣经》《罅隙》等7部长篇小说,其中5部的销量仅在北美地区就达到百万册以上。这些小说在获得如潮好评的同时,也让芭芭拉斩获了英国橘子文学奖、南非国家图书奖、爱德华·艾比生态小说奖以及戴顿文学和平奖等奖项。芭芭拉喜欢在小说中对人应该如何在更广阔的环境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与复杂的世界共处等问题进行探讨。随着叙事的深入,她让所有身负重担的人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前行,而她的文字总会赋予读者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豆树青青》是芭芭拉在1988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曾被评选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和美国校园图书馆协会年度图书,入选美国高中与大学课堂读本。《纽约时报》书评专栏对它的评价是“像空气一样清澈”。作家艾拉·里弗兰说它是“一部生机勃勃的温暖之作,既犀利幽默,又坦率清新,处处是令人捧腹的洞察。芭芭拉·金索沃显然是一位极具才华、独一无二的作者”。然而,这部创作于1988年的小说却在2017年才被南海出版公司带到中国读者的面前。本文将从女性独立和成长的主题、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传统家庭观念的解构,以及对生态主义的赞扬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三个方面解读这部小说,探讨其在当下社会的出版价值。一、女性独立和成长的主题观照
芭芭拉说:“一个作家的第一部小说往往意义非凡,因为它意味着要把此前若干年积累的一切所思所见彻底地倾倒出来,从中仔细挑选,构建自己将要探索一生的主题。”因此她在《豆树青青》中倾注深厚的情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两个平凡女人的苦乐人生。面对生命中那些意想不到、不留余地的馈赠和磨难,这两个平凡的女人选择微笑面对,让贫瘠的土地开放希望的花朵,让脚下的路变得富饶而美好。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中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问题的探讨成为贯穿之后芭芭拉文学创作的主题。
女性主义文学向来主张以女性为中心,通过对女性个体命运和成长经历的书写,来反映女性生命的本体性。《豆树青青》就是以女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审视世界。生活在美国肯塔基州乡村的女孩泰勒不希望自己像周围的同学和邻居一样过早结婚生子,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她用多年辛苦工作攒下的积蓄买了一辆破旧的二手车,毅然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然而刚出发没多久,就有一个奇怪的女人将一个印第安小女孩强行放在她的车上,然后飞快逃离。为了享受自由生活才离开家乡的泰勒,莫名其妙地成了孩子的监管人,她只好带着小女孩前行,并给小女孩起名小乌龟。当那辆二手车终于无法前行的时候,泰勒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落脚,在这里她结识了轮胎店的老板娘玛蒂、一对在危地马拉战乱中失去女儿来美国寻求政治避难的年轻夫妇,以及一个与她性格和想法截然相反的女子露安。露安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一辈子过平静的家庭生活,然而丈夫在她怀孕的时候突然带着家里值钱的东西消失得无影无踪,打碎了她的梦想。为了养育孩子,露安只好把房子的一半租出去赚些生活费。就这样,两个对未来生活毫无把握的女性,在机缘巧合下成为室友,共同面对生活给予她们的磨难和挑战。
《豆树青青》中的女性形象很好地诠释了芭芭拉的女性主义观点。她们大多处于社会底层甚至边缘,不具备优渥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但是她们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在艰难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在生命的荒漠中寻求生机和希望。泰勒和露安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时,展现了难能可贵的韧性与勇气。当然,在她们艰难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彼此的扶持和他人的帮助。泰勒因为惧怕成为母亲而选择逃离家乡,却因为养女小乌龟的出现激发强大的母爱力量,她给了孩子一个家,也让自己漂泊的心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露安初次面对生活的打击时不知所措,但她迅速成长,能很好地照顾孩子,还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展开一段新的恋情。相比起泰勒成长的不易察觉,露安的成长和蜕变非常明显。尤其当小乌龟受到伤害,泰勒因此可能失去孩子的抚养权而非常自责与绝望时,一向谨小慎微的露安却爆发惊人的勇气,她一边鼓励好友不要放弃,一边想尽办法为泰勒作证,帮泰勒争取小乌龟的抚养权。可以说,露安的成长更具有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性,她让广大女性明白,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努力脱胎换骨,活出精彩。泰勒和露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但在她们相互扶持、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看到她们的影子渐渐重叠,也明白了芭芭拉想要表达的观点——没有人会永远做一个单一的个体或他人的附庸。芭芭拉在泰勒的“与世隔绝的独立”和露安的“盲目依赖他人”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
芭芭拉的文字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豆树青青》宛如一首令人动容的女性群像赞歌。无论是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成长的主人公泰勒、露安,还是一路给予她们帮助的玛蒂、珊迪和埃斯佩兰萨,都是一边对抗外部世界的伤害和苦难,一边不断相互传递能量,给予彼此温暖和依靠。她们就像一株株藤蔓植物,在贫瘠的土壤中努力生长,在土地下倔强地扎根,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紧密相连。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传统家庭观念的解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西方社会的文化语境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迁,否定性、多元性和反正统性等特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十分盛行,家庭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及西方学界开始对家庭模式的多样性展开探讨。芭芭拉将《豆树青青》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盛的年代,她在书中对传统的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对建立在伦理纲常和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彻底解构。
传统的家庭观念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作为家庭成员形成认同感的标准,但芭芭拉对这种观念并不认同,她在小说开篇就对传统家庭结构进行了消解。泰勒的同学纽特很早就辍学结婚,和他父亲一起经营烟草农场,但纽特的父亲因为一场汽车轮胎爆炸事故变得暴戾无常,经常对纽特夫妇拳脚相加。长期的虐待和扭曲的家庭环境导致纽特精神崩溃,他开枪打伤了父亲和妻子,然后自杀。这场枪击事件成为泰勒离开家的催化剂,这个家庭的悲剧也给她的心蒙上了阴影。在她看来,建立于血缘基础之上的家庭并不稳定,血浓于水也并不适用于每个家庭。与纽特情况类似的还有露安和她的丈夫。他们原本是他人眼中的完美组合,但露安丈夫的不告而别让幸福的三口之家破碎,露安成为单亲妈妈,她的家庭模式转向了非传统。夫妻之间的誓言在芭芭拉的笔下变得脆弱不堪。
与这些传统家庭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泰勒与小乌龟构建的家庭。她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小乌龟刚被泰勒收养时总是抓住泰勒不撒手,小说一直强调她这种缺乏安全感的举动,直到后半程才揭开谜底——原来她曾遭受严重的虐待甚至侵犯,以至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一切正是那些与她有血缘关系的人造成的。泰勒以温暖的爱抚慰了小乌龟受伤的心灵,为她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她添置新衣服和玩具,关注她成长中的点滴变化,直到小乌龟渐渐恢复对人的信任。当泰勒发现自己可能会失去孩子的抚养权时,原本崇尚自由的她心急如焚,因为在与小乌龟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受了参与生命成长的美好。值得一提的是,周围的大人也向小乌龟释放了温暖和善意。露安在泰勒出去工作的时候,会竭尽心力地照顾小乌龟,玛蒂、珊迪和埃斯特温夫妇也如同家人一样给予小乌龟温暖和爱。泰勒不禁感叹:“我不知道这之中究竟有何关联,大家都表现得好像小乌龟是我的亲生骨肉一样。”或许是因为在所有人的眼中,小乌龟与泰勒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个孩子真挚的爱。小说对基于血缘关系的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解构,树立了以爱和责任来维系的非正统家庭观念。
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观念拓展了美国人对现代家庭的理解,芭芭拉在书中对家庭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小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远比血缘关系来得重要,就好像豆树之所以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茂盛,是因为在土壤下有根瘤菌在默默地为它们输送养料,尽管这两种生物并非同出一脉,但它们相互扶持,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从血缘关系的角度看,泰勒和小乌龟之间没有联系,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她们之间的母女亲情,因此,小说结尾,泰勒在通话中对露安说:“你可以说我们(泰勒和小乌龟)是一家人。”芭芭拉认为在美国的多元化社会中,尽管人们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种族、国界和文化的差异,但只要是一起度过艰难时光的人,就应该视彼此为家人。三、对生态主义的赞扬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童年时期,芭芭拉随父母居住在美国中东部肯塔基州的乡村,父母在她玩耍的时候告诉她野花和鸟儿的名字,让她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长大之后,他们举家远赴非洲生活了一段时间,这里的广袤土地孕育的多样文化和生活在其间的灵动生命为芭芭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这也是她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场景。芭芭拉以女性柔软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命图景。《豆树青青》的叙事过程颇有几分公路文学的味道,以泰勒驾驶老旧的二手车踏上旅途为起点,以泰勒带着小乌龟寻找合适的地方安家为终点,在描绘泰勒母女亲情建构之旅的同时,赞扬了沿途自然风光的恢宏气势和其中孕育的希望和生机。玛蒂说:“那些看似枯死的植物其实是在休眠,雨一来,它们就会抽出新叶,开始生长。非常快,你都能当场看见。”当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空气中的燥热和沉闷气息,泰勒和所有人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释放。芭芭拉始终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如何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人与自然的联系始终不能分割,只有自然会包容世间所有的情感,以它的力量震撼人心,让人找到自己的初心,然后一路前行。
虽然童年的经历让芭芭拉感受了自然的壮丽风光和无限生机,但也让她目睹了二战之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破坏,这些举动导致第三世界国家无数民众流离失所,因此她的作品包含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比如《豆树青青》整体呈现清新活泼的基调,但也隐含不少沉重的话题,芭芭拉在虚构的故事中融入了一些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危地马拉爆发内乱,上百万人无家可归,小说中的埃斯特温夫妇就是因为这场战乱流亡美国寻求政治避难。他们原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是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搜捕中,女儿、家人和朋友相继被害,只有夫妇二人带着千疮百孔的心逃到美国,躲藏在玛蒂的庇护所,艰难度日。但是即使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他们仍然拥有善良的心,总是力所能及地照顾小乌龟。当局势变得更为艰难,埃斯特温夫妇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旅,这时泰勒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护送他们的任务。埃斯特温夫妇则冒着被捕的风险,假扮小乌龟的亲生父母,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法庭上将小乌龟的抚养权转至泰勒名下,让泰勒成了小乌龟的合法监护人。埃斯特温夫妇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却成全了一对感情深厚的母女。
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玛蒂经营着一家轮胎店,她原本可以有安定的生活,却因勇敢地收留大量难民而遭遇不少麻烦。面对记者在电视采访中指责她不以合法的方式来保护难民,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申请庇护的人中只有百分之零点五获得批准,而且大多数是独裁者的亲戚。”玛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毫不留情地指出政府的腐败无能。可以说,在那样一个政治阴云笼罩的时代,玛蒂以正义之心为难民争取了生存的权利,这也是芭芭拉借玛蒂的行动来表达对殖民者侵犯他人家园、伤害无辜人民生命行为的控诉。芭芭拉说:“我写一些人,他们看起来不像传说中的英雄,但也有属于他们的英雄主义。”《豆树青青》中的人物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偶然相遇,盡管每个人的力量都十分渺小,但却愿意为他人伸出援手,就像树干远离却枝叶缠绕的豆树,充满生命的力量。四、结语
作为一个密切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芭芭拉创作小说时始终以女性情感为骨架,以社会关注为血肉,致力于描绘和展示边缘化人群不同形式的生存和奋斗状态。早些年,芭芭拉的巅峰之作《毒木圣经》曾在我国引起不小的轰动,现在,她的作品逐渐受到我国出版界、学界和读者的重视。如果说《毒木圣经》是具有史诗色彩的名作,《豆树青青》则如同一首清新的民谣。《豆树青青》小说语言轻快活泼,故事情节平淡温暖。泰勒这个年轻而又坚强的女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她和伙伴艰难而愉快的成长之旅。《豆树青青》在北美地区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芭芭拉凭借这部小说一鸣惊人,相信这部小说引进我国后也会得到我国读者的喜爱。参考文献
[1]芭芭拉·金索沃. 豆树青青[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2]陈璇. 走向后现代的美国家庭:理论分歧与经验研究[J]. 社会, 2008(4): 173-186.
[3]刘婷. 探析芭芭拉·金索沃《豆树青青》对“家庭”的重新定义[J]. 安徽文学月刊, 2013(1): 51-52.
[4]独善其身,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误解[EB/OL]. (2017-12-25)[2018-01-12]. https://book. douban. com/review/9016418/.
【关 键 词】女性成长;后现代主义;解构;批判意识
【作者单位】刘建华,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8
芭芭拉·金索沃是美国当代畅销小说作家,从1985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今,她先后出版了《豆树青青》《纵情夏日》《毒木圣经》《罅隙》等7部长篇小说,其中5部的销量仅在北美地区就达到百万册以上。这些小说在获得如潮好评的同时,也让芭芭拉斩获了英国橘子文学奖、南非国家图书奖、爱德华·艾比生态小说奖以及戴顿文学和平奖等奖项。芭芭拉喜欢在小说中对人应该如何在更广阔的环境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与复杂的世界共处等问题进行探讨。随着叙事的深入,她让所有身负重担的人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前行,而她的文字总会赋予读者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豆树青青》是芭芭拉在1988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曾被评选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和美国校园图书馆协会年度图书,入选美国高中与大学课堂读本。《纽约时报》书评专栏对它的评价是“像空气一样清澈”。作家艾拉·里弗兰说它是“一部生机勃勃的温暖之作,既犀利幽默,又坦率清新,处处是令人捧腹的洞察。芭芭拉·金索沃显然是一位极具才华、独一无二的作者”。然而,这部创作于1988年的小说却在2017年才被南海出版公司带到中国读者的面前。本文将从女性独立和成长的主题、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传统家庭观念的解构,以及对生态主义的赞扬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三个方面解读这部小说,探讨其在当下社会的出版价值。一、女性独立和成长的主题观照
芭芭拉说:“一个作家的第一部小说往往意义非凡,因为它意味着要把此前若干年积累的一切所思所见彻底地倾倒出来,从中仔细挑选,构建自己将要探索一生的主题。”因此她在《豆树青青》中倾注深厚的情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两个平凡女人的苦乐人生。面对生命中那些意想不到、不留余地的馈赠和磨难,这两个平凡的女人选择微笑面对,让贫瘠的土地开放希望的花朵,让脚下的路变得富饶而美好。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中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问题的探讨成为贯穿之后芭芭拉文学创作的主题。
女性主义文学向来主张以女性为中心,通过对女性个体命运和成长经历的书写,来反映女性生命的本体性。《豆树青青》就是以女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审视世界。生活在美国肯塔基州乡村的女孩泰勒不希望自己像周围的同学和邻居一样过早结婚生子,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她用多年辛苦工作攒下的积蓄买了一辆破旧的二手车,毅然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然而刚出发没多久,就有一个奇怪的女人将一个印第安小女孩强行放在她的车上,然后飞快逃离。为了享受自由生活才离开家乡的泰勒,莫名其妙地成了孩子的监管人,她只好带着小女孩前行,并给小女孩起名小乌龟。当那辆二手车终于无法前行的时候,泰勒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落脚,在这里她结识了轮胎店的老板娘玛蒂、一对在危地马拉战乱中失去女儿来美国寻求政治避难的年轻夫妇,以及一个与她性格和想法截然相反的女子露安。露安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一辈子过平静的家庭生活,然而丈夫在她怀孕的时候突然带着家里值钱的东西消失得无影无踪,打碎了她的梦想。为了养育孩子,露安只好把房子的一半租出去赚些生活费。就这样,两个对未来生活毫无把握的女性,在机缘巧合下成为室友,共同面对生活给予她们的磨难和挑战。
《豆树青青》中的女性形象很好地诠释了芭芭拉的女性主义观点。她们大多处于社会底层甚至边缘,不具备优渥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但是她们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在艰难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在生命的荒漠中寻求生机和希望。泰勒和露安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时,展现了难能可贵的韧性与勇气。当然,在她们艰难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彼此的扶持和他人的帮助。泰勒因为惧怕成为母亲而选择逃离家乡,却因为养女小乌龟的出现激发强大的母爱力量,她给了孩子一个家,也让自己漂泊的心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露安初次面对生活的打击时不知所措,但她迅速成长,能很好地照顾孩子,还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展开一段新的恋情。相比起泰勒成长的不易察觉,露安的成长和蜕变非常明显。尤其当小乌龟受到伤害,泰勒因此可能失去孩子的抚养权而非常自责与绝望时,一向谨小慎微的露安却爆发惊人的勇气,她一边鼓励好友不要放弃,一边想尽办法为泰勒作证,帮泰勒争取小乌龟的抚养权。可以说,露安的成长更具有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性,她让广大女性明白,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努力脱胎换骨,活出精彩。泰勒和露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但在她们相互扶持、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看到她们的影子渐渐重叠,也明白了芭芭拉想要表达的观点——没有人会永远做一个单一的个体或他人的附庸。芭芭拉在泰勒的“与世隔绝的独立”和露安的“盲目依赖他人”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
芭芭拉的文字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豆树青青》宛如一首令人动容的女性群像赞歌。无论是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成长的主人公泰勒、露安,还是一路给予她们帮助的玛蒂、珊迪和埃斯佩兰萨,都是一边对抗外部世界的伤害和苦难,一边不断相互传递能量,给予彼此温暖和依靠。她们就像一株株藤蔓植物,在贫瘠的土壤中努力生长,在土地下倔强地扎根,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紧密相连。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传统家庭观念的解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西方社会的文化语境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迁,否定性、多元性和反正统性等特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十分盛行,家庭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及西方学界开始对家庭模式的多样性展开探讨。芭芭拉将《豆树青青》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盛的年代,她在书中对传统的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对建立在伦理纲常和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彻底解构。
传统的家庭观念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作为家庭成员形成认同感的标准,但芭芭拉对这种观念并不认同,她在小说开篇就对传统家庭结构进行了消解。泰勒的同学纽特很早就辍学结婚,和他父亲一起经营烟草农场,但纽特的父亲因为一场汽车轮胎爆炸事故变得暴戾无常,经常对纽特夫妇拳脚相加。长期的虐待和扭曲的家庭环境导致纽特精神崩溃,他开枪打伤了父亲和妻子,然后自杀。这场枪击事件成为泰勒离开家的催化剂,这个家庭的悲剧也给她的心蒙上了阴影。在她看来,建立于血缘基础之上的家庭并不稳定,血浓于水也并不适用于每个家庭。与纽特情况类似的还有露安和她的丈夫。他们原本是他人眼中的完美组合,但露安丈夫的不告而别让幸福的三口之家破碎,露安成为单亲妈妈,她的家庭模式转向了非传统。夫妻之间的誓言在芭芭拉的笔下变得脆弱不堪。
与这些传统家庭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泰勒与小乌龟构建的家庭。她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小乌龟刚被泰勒收养时总是抓住泰勒不撒手,小说一直强调她这种缺乏安全感的举动,直到后半程才揭开谜底——原来她曾遭受严重的虐待甚至侵犯,以至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一切正是那些与她有血缘关系的人造成的。泰勒以温暖的爱抚慰了小乌龟受伤的心灵,为她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她添置新衣服和玩具,关注她成长中的点滴变化,直到小乌龟渐渐恢复对人的信任。当泰勒发现自己可能会失去孩子的抚养权时,原本崇尚自由的她心急如焚,因为在与小乌龟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受了参与生命成长的美好。值得一提的是,周围的大人也向小乌龟释放了温暖和善意。露安在泰勒出去工作的时候,会竭尽心力地照顾小乌龟,玛蒂、珊迪和埃斯特温夫妇也如同家人一样给予小乌龟温暖和爱。泰勒不禁感叹:“我不知道这之中究竟有何关联,大家都表现得好像小乌龟是我的亲生骨肉一样。”或许是因为在所有人的眼中,小乌龟与泰勒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个孩子真挚的爱。小说对基于血缘关系的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解构,树立了以爱和责任来维系的非正统家庭观念。
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观念拓展了美国人对现代家庭的理解,芭芭拉在书中对家庭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小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远比血缘关系来得重要,就好像豆树之所以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茂盛,是因为在土壤下有根瘤菌在默默地为它们输送养料,尽管这两种生物并非同出一脉,但它们相互扶持,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从血缘关系的角度看,泰勒和小乌龟之间没有联系,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她们之间的母女亲情,因此,小说结尾,泰勒在通话中对露安说:“你可以说我们(泰勒和小乌龟)是一家人。”芭芭拉认为在美国的多元化社会中,尽管人们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种族、国界和文化的差异,但只要是一起度过艰难时光的人,就应该视彼此为家人。三、对生态主义的赞扬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童年时期,芭芭拉随父母居住在美国中东部肯塔基州的乡村,父母在她玩耍的时候告诉她野花和鸟儿的名字,让她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长大之后,他们举家远赴非洲生活了一段时间,这里的广袤土地孕育的多样文化和生活在其间的灵动生命为芭芭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这也是她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场景。芭芭拉以女性柔软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命图景。《豆树青青》的叙事过程颇有几分公路文学的味道,以泰勒驾驶老旧的二手车踏上旅途为起点,以泰勒带着小乌龟寻找合适的地方安家为终点,在描绘泰勒母女亲情建构之旅的同时,赞扬了沿途自然风光的恢宏气势和其中孕育的希望和生机。玛蒂说:“那些看似枯死的植物其实是在休眠,雨一来,它们就会抽出新叶,开始生长。非常快,你都能当场看见。”当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空气中的燥热和沉闷气息,泰勒和所有人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释放。芭芭拉始终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如何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人与自然的联系始终不能分割,只有自然会包容世间所有的情感,以它的力量震撼人心,让人找到自己的初心,然后一路前行。
虽然童年的经历让芭芭拉感受了自然的壮丽风光和无限生机,但也让她目睹了二战之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破坏,这些举动导致第三世界国家无数民众流离失所,因此她的作品包含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比如《豆树青青》整体呈现清新活泼的基调,但也隐含不少沉重的话题,芭芭拉在虚构的故事中融入了一些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危地马拉爆发内乱,上百万人无家可归,小说中的埃斯特温夫妇就是因为这场战乱流亡美国寻求政治避难。他们原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是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搜捕中,女儿、家人和朋友相继被害,只有夫妇二人带着千疮百孔的心逃到美国,躲藏在玛蒂的庇护所,艰难度日。但是即使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他们仍然拥有善良的心,总是力所能及地照顾小乌龟。当局势变得更为艰难,埃斯特温夫妇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旅,这时泰勒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护送他们的任务。埃斯特温夫妇则冒着被捕的风险,假扮小乌龟的亲生父母,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法庭上将小乌龟的抚养权转至泰勒名下,让泰勒成了小乌龟的合法监护人。埃斯特温夫妇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却成全了一对感情深厚的母女。
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玛蒂经营着一家轮胎店,她原本可以有安定的生活,却因勇敢地收留大量难民而遭遇不少麻烦。面对记者在电视采访中指责她不以合法的方式来保护难民,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申请庇护的人中只有百分之零点五获得批准,而且大多数是独裁者的亲戚。”玛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毫不留情地指出政府的腐败无能。可以说,在那样一个政治阴云笼罩的时代,玛蒂以正义之心为难民争取了生存的权利,这也是芭芭拉借玛蒂的行动来表达对殖民者侵犯他人家园、伤害无辜人民生命行为的控诉。芭芭拉说:“我写一些人,他们看起来不像传说中的英雄,但也有属于他们的英雄主义。”《豆树青青》中的人物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偶然相遇,盡管每个人的力量都十分渺小,但却愿意为他人伸出援手,就像树干远离却枝叶缠绕的豆树,充满生命的力量。四、结语
作为一个密切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芭芭拉创作小说时始终以女性情感为骨架,以社会关注为血肉,致力于描绘和展示边缘化人群不同形式的生存和奋斗状态。早些年,芭芭拉的巅峰之作《毒木圣经》曾在我国引起不小的轰动,现在,她的作品逐渐受到我国出版界、学界和读者的重视。如果说《毒木圣经》是具有史诗色彩的名作,《豆树青青》则如同一首清新的民谣。《豆树青青》小说语言轻快活泼,故事情节平淡温暖。泰勒这个年轻而又坚强的女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她和伙伴艰难而愉快的成长之旅。《豆树青青》在北美地区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芭芭拉凭借这部小说一鸣惊人,相信这部小说引进我国后也会得到我国读者的喜爱。参考文献
[1]芭芭拉·金索沃. 豆树青青[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2]陈璇. 走向后现代的美国家庭:理论分歧与经验研究[J]. 社会, 2008(4): 173-186.
[3]刘婷. 探析芭芭拉·金索沃《豆树青青》对“家庭”的重新定义[J]. 安徽文学月刊, 2013(1): 51-52.
[4]独善其身,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误解[EB/OL]. (2017-12-25)[2018-01-12]. https://book. douban. com/review/90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