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动生命的琴弦

【摘 要】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是米奇·阿尔博姆的最新力作,作者用极为精妙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音乐世界。他将现实和虚幻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弗兰基·普雷斯托苦涩的童年和辉煌的岁月交织并行,展现了一名天才吉他手充满魔幻色彩的生命旅途。该书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深刻的情感表述以及反战与博爱思想的明确表达,使其在当下社会极具出版价值和意义。
【关 键 词】生命价值;多视角叙事;情感;反战思想
【作者单位】蔡佳,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7
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电台主持和电视评论员,其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连续44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被译成31种文字在全球热销1000余万册,是轰动一时的现象级著作。之后他相继推出了《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和《一日重生》。这三部作品都蕴含着生命与死亡、堕落与救赎以及爱与信仰的哲学母题和宗教隐喻,因此被出版界誉为“心灵救赎三部曲”。阿尔博姆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轻盈感性的文字打动了全球读者的心灵,成为热门的畅销书作家。
2017年南海出版公司将阿尔博姆的最新力作《弗兰基的蓝色琴弦》带到中国读者的面前。作者在这本书中延续了他动人心弦的写作手法,用极为精妙的笔触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音乐世界,展现了一名天才吉他手弗兰基·普雷斯托充满魔幻色彩的生命旅途。《今日美国》评价这部小说:“阿尔博姆的《弗兰基的蓝色琴弦》正中红心,他对音乐丰沛的爱和他对生命的箴言,带领读者走上一段感性之旅,让大家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乐队成员。”该书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深刻的情感表述以及反战与博爱思想的明确表达,使其在当下社会极具出版价值和意义。一、多重角度下的人物塑造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者在对人性与爱进行刻画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现实和虚幻结合起来,让主人公苦涩的童年和辉煌的岁月交织并行。他通过一个虚构的天才吉他手弗兰基·普雷斯托坎坷却又精彩的人生,完成了对一个时代音乐的再现和重塑。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昂扬着生命的力量,正如书腰上所写的那句:“一部有魔力的小说,每个字都让你燃烧。”
作者阿尔博姆用魔幻主义的笔法将不曾出现在现实中的弗兰基·普雷斯托真实而又自然地放入20世纪的音乐版图中,从而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虚构。与此同时,他又運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的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完美地重构了那段苦难与伟大并行的疯狂岁月。弗兰基·普雷斯托被赋予过人的音乐才华,却一生命途多舛。当战争的炮火无情地烧到他的家乡时,被迫离开故土的弗兰基身边只有吉他老师送给他的一把有六根琴弦的吉他。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弗兰基渐渐发现这六根琴弦不仅可以让他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同时还具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即每当有琴弦变蓝的时候,就会有人的命运被改变。事实上,琴弦的不同位置也代表着弗兰基从孩童到迟暮的不同人生阶段,那把吉他的琴弦从E弦到低音E弦渐次变蓝直至燃成灰烬,意味着他人生中的一次次重大转折。但无论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如何改变,人生的乐章始终在缓缓地流淌。弗兰基的一生既有过志得意满,也有过颓废迷惘。其实,每个人也都是在这样平淡与高潮更迭的曲调中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当一曲终了之时,所有人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圆满与归宿。
小说采用多种视角和多条时间线交替并行的叙述方式,这些视角和线索自然地切换,明白晓畅地将弗兰基的人生画卷铺展开来。作者运用全知的内视角将弗兰基从出生到故去的完整人生进行描绘,再用外视角的讲述和回忆将他人对弗兰基的评价穿插其中,这样的叙事结构令整个文本既有悬疑性又有节奏感。在两种视角和不同时间线的交叉叙事下,读者仿佛是在观看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走进了鲜活而又真实的弗兰基·普雷斯托。故事在开篇就写到了弗兰基离奇的死亡,之后再通过“我”的回忆娓娓道来弗兰基不平凡的人生。而这个“我”作为全书的叙述者竟然不是书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音乐”本身,它是弗兰基身上最重要的才华,也是他最无法割舍的牵绊。纵观弗兰基的一生,曾有很多人成为他生命的过客,但唯有音乐与他不离不弃,伴其终生。作者刻意选取这样一种内部视角,让“我”如同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能够洞悉弗兰基内心真实的想法,却从未真正地干扰过他的决定。这样的叙述主体,使得读者在无形中拥有了上帝之眼,自然地走进弗兰基的内心深处。
虽然弗兰基是阿尔博姆虚构的人物,甚至书中琴弦变蓝之后燃成灰烬的故事主体架构以及一些细节中还隐约带有几分玄幻色彩,但是小说在整体上仍然显示出明显的纪实风格。阿尔博姆不仅将故事背景安排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还特意安排10位现实存在的音乐家来讲述他们和弗兰基的交集,通过这些外部视角来描述弗兰基的生活经历。从马库斯·贝尔格雷夫到琳达·洛夫,从托尼·班尼特到保罗·斯坦利,甚至包括猫王、小理查德以及汉克·威廉姆斯等,作者将这些20世纪杰出的音乐家编织进弗兰基的人生,也让弗兰基融入了音乐的历史,完美地填补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罅隙。阿尔博姆在重塑历史与传奇的同时,也描摹出了20世纪摇滚音乐的盛世版图。
交叉叙事的创作手法在近几年的畅销书中并不鲜见,但是能将其运用到如此自然纯熟的地步的作家却着实不多。阿尔博姆不仅塑造了弗兰基·普雷斯托充满爱与传奇的一生,还完美地再现了一段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小说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跳动的音符,在不经意间就拨动了读者的心弦。二、以爱之名书写人生情感
音乐不仅是弗兰基生命的寄托,也是他苦难人生的终身依靠。书中有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极高:“每个人都会加入乐队。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乐队总会解散。”这里的“乐队”其实更多的是指代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它包括亲情、友情以及爱情。那些曾经与我们产生情感联系的人们或许无法陪伴我们走到最后,但是这些情感最终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命运曾将无数的磨难与坎坷赋予年幼的弗兰基,他从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母亲也在他出生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温暖的亲情于他而言似乎遥不可及。但是,他的养父巴法却用尽他全部的爱将弗兰基抚养长大,当巴法身陷囹圄之际,还将自己的财产存放处告诉弗兰基的音乐老师,让他护送弗兰基离开西班牙。盲人老师是对弗兰基一生影响最深刻的人,当弗兰基偷拿地摊上的东西时,他对弗兰基说:“孩子,你失去的已经够多了,别把灵魂也失去。”他不屑于能让音乐发出更大声音的扩音器,并且告诉弗兰基:“音乐的秘诀不是使你的声音更大,而是让世界安静。”在送弗兰基前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之时,他告诉自己最心爱的学生:“没错,听就是学习,记住这一点,在音乐中,在生活中,都要如此。”他告诉弗兰基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一定要对音乐保持敬畏之心。他们的相处过程,总给人一种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感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老师就是弗兰基的亲生父亲。弗兰基在自己人生的暮年才知道真相,而老师却直到去世也没能知道自己心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过在弗兰基远走美国之前,为了不让弗兰基和他身在监狱的养父产生联系,盲人老师将他的姓氏由养父的鲁维奥改成了自己的普雷斯托,这个姓氏也由此伴随了弗兰基的一生,“弗兰基失去了父亲,却重新得到自己的名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或许就是亲情在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和弥补弗兰基。
弗兰基一生中曾加入过374支乐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人,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算作他的朋友。但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艾利斯。艾利斯比弗兰基小很多岁,初遇时他还仅仅是一个孩童,但他是弗兰基一生中难得的朋友。他们在越南重逢,艾利斯的婚礼上发生了枪击事件,是弗兰基的琴盒让他躲过了一劫。艾利斯的人生轨迹不仅成为弗兰基第四根燃烧的琴弦,也让弗兰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多年前弗兰基温暖了少年艾利斯的心,多年后艾利斯拯救了身处绝境的弗兰基,这段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友谊如同宿命的轮回,是弗兰基一生中最温暖的一段回忆。在这一部分的最后,阿尔博姆写道:“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有时他们还会重逢。”
“我”曾经说过:“说到对弗兰基的吸引力,只有奥罗拉·约克能与我抗衡。”弗兰基的一生并不是只有这一段爱情,但只有奥罗拉像音乐一样,与弗兰基纠缠了一生。童年时代,他们在树林里相遇,便认定对方会成为彼此的爱人。但是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漂泊流浪,直到第二根琴弦变蓝和燃烧,他们才重逢。他们的爱情仿佛是一首圆舞曲,既品尝过爱的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的甜蜜滋味,也历过痛失爱子、被迫分离的苦痛之感。奥罗拉的离开让弗兰基痛不欲生,他甚至将希望寄托在那把魔幻的吉他之上,疯狂地弹奏只为让琴弦变蓝,但最终也没能换来奥罗拉的回心转意。弗兰基“掌握”着别人的命运,却总是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多年后,弗兰基终于在公交站牌下等回了自己的爱人,他们收养了一个女儿,平静地度过余生。
音乐从来都不是一门遥远而虚幻的艺术,而是融入人们生活的情感表达。书中送出蓝色琴弦的吉普赛人曾经说过:“大家彼此息息相关。”因此,生命也从来不会是哀婉悠长的独奏,而是波澜壮阔、彼此交融的交响乐。如果我们没有那些神奇的蓝色魔弦,那就将美好的爱与情感赋予身边的人们。三、反战与博爱思想的明确表达
戰争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始终如影随形。《弗兰基的蓝色琴弦》中也曾写道:“长期以来,音乐与战争交织在一起,从古代的号角到横笛和战鼓。”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不和谐的音符,战场上充满了血腥、杀戮和毁灭,充斥着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嘶鸣。但是,音乐总是能用它美妙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抚慰在战争中受伤的灵魂。它跨越了国界、语言、文化甚至种族,宣扬博爱与和平的时代思想,让人类获得灵魂的慰藉。
如果说音乐将梦想与希望赐予了弗兰基,那么战争则是他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梦魇。他一生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其实都是充满战争的大时代造成的。阿尔博姆将小说故事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战和海湾战争,枪声和炮火似乎总是和弗兰基的音乐一起出现,使读者在聆听动人音符的同时仿佛也看到了那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不安。虽然作为叙述视角的“音乐”是客观游离的,但是也加入了一些作者的主观语气。阿尔博姆不止一次借书中叙述主体“音乐”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不屑,他曾说:“人类为何自相残杀,我无法理解,但我可以作证,自从你们人类诞生,便一直如此。变化的只有武器。”弗兰基从一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的统治下,土地上清晰的军车车辙印记成为他儿时挥之不去的阴霾。他的生母在西班牙内战中生下了他;养父巴法被人陷害是革命党,被判入狱后再也没能与弗兰基相见;盲人音乐老师曾经是个战士,为了掩护队友而双目失明;他与奥罗拉的初遇也因为战争的不期而至戛然而止。更有甚者,当来自美国的艾利斯迎娶与他相爱的越南女孩时,竟然会因为本地人与美国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原本神圣而纯洁的婚礼上发生了暴力伤害事件。阿尔博姆用比较温和的手段化解了这段危机,他祈愿世界和平、从此再无战争的反战思想伴随第四根琴弦的燃烧而达到顶点。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以音乐为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小说通过宏大而温暖的主题,让人感悟到这世界最大的美好莫过于爱与被爱,和平与博爱才应该是音乐和时代永恒的主题。那燃烧的六根蓝色琴弦,一次次在危急关头将众生的人生轨迹改变。在琴弦幻化出的蓝色火苗下,其实饱含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弗兰基对音乐天然纯粹的爱,让他纵使历经千般磨难,也始终保持一份难能可贵的初心;对妻子奥罗拉和养女凯真挚无私的爱,让成年后的凯也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延续他的传奇人生;对养父和老师充满感恩的爱,让他在人生暮年回到了家乡,完成了对自我生命最后的救赎。其实,弗兰基的琴弦是否真的有魔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这些爱无私地向外传递。当弗兰基弹奏出生命中第一次听到的乐曲中的最后一个音符,伴随最后一根琴弦跳动出炫目的蓝色火焰,他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将爱赋予彼此的人在向他招手。此刻,音乐成为沟通他们灵魂的桥梁,死亡不再代表悲伤,而是在博爱的怀抱中重获新生。
人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哼唱出一些莫名的旋律,它萦绕在人们的耳畔,挥之不去。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记起歌名,但依然会被其中的情感触动。这就是音乐所特有的魔力,它可以无形地烙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或许音乐无法让在战争中离散的亲人重逢,也无法挽救迷失在名利场中的青年,但是它可以充盈人们的灵魂,让生命绽放出永恒的光芒。四、结语
从最初的《相约星期二》到之后的“心灵救赎三部曲”,再到如今的《弗兰基的蓝色琴弦》,米奇·阿尔博姆始终在他的书中贯穿对生命与死亡、爱与救赎价值的哲学思辨。但他从不过分强调死亡的恐惧和可怕,而是通过对死亡的关注来凸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当下科学和理性至上、追求物质的时代,信仰缺失似乎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困境,而阿尔博姆的作品启发我们直面空虚躁动的灵魂,重新审视人生的真谛。参考文献
[1]豆瓣读书. 魔弦的魅力[EB/OL]. (2017-11-02)[2017-12-30]. https://book. douban. com/review/8899919/.
[2]豆瓣读书. 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EB/OL]. (2017-12-05)[2017-12-30]. https://book. douban. com/review/8966388/.
[3][美]米奇·阿尔博姆.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M]. 王爱燕,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4]张红颜,吴光军. 论米奇·阿尔博姆作品中的死亡主题[J]. 文教资料,2014(6):16-17.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