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选择,最终的守护
【摘 要】 《通往未来的门》是凯特·汤普森继《寻找时间的人》之后又一部有关成长主题的作品。作者融爱尔兰传统神话元素与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叙事手法,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发展,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空间视阈下探讨主人公的成长抉择。文章从魔幻与现实的艺术手法、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对抗以及成长与抉择的人性观念三方面展现小说的文本意蕴和出版价值所在。
【關 键 词】魔幻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对抗;成长与抉择;人性观
【作者单位】简丽丽,武汉学院外语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6
《通往未来的门》是爱尔兰作家凯特·汤普森继《寻找时间的人》之后又一部经典力作,汤普森凭借此前出版的《寻找时间的人》《炼金术士的学徒》《诱骗者》等作品,成为唯一一位四度获得爱尔兰国家级文学奖——比斯托奖的作者。在《通往未来的门》这部小说中,汤普森以其超凡独特的想象力,描写了一个关于选择、人性、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感人故事。
该书于2017年10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语言,畅销10多个国家。英国《卫报》把该书评为年度必读图书之一,“完全意想不到的故事,巧妙惊人的情节,让这部小说别具一格,令人瞩目”。《爱尔兰时报》评论说,“本书将虚幻与现实的世界轻松融合,堪称震撼数百万欧洲读者心灵的殿堂级巨著”。本文从魔幻与现实的艺术手法、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对抗,以及成长与抉择的人性观念出发,展现小说的文本意蕴和出版价值所在。一、魔幻与现实的艺术手法
作为《寻找时间的人》的姊妹篇,《通往未来的门》延续了前者魔幻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小说围绕中年吉吉一家展开关于选择、人性、责任等主题的叙述,以不同人物对石塔的追寻为中心,将现实与魔幻世界融合,呈现奇幻、怪诞的艺术特色。从书名《通往未来的门》开始,汤普森就有意指引读者去寻找开启未来的门的钥匙,而这把钥匙,经过爱尔兰传统民间文学沃土的滋养,历经人间、神界的打磨,越发显得神秘莫测。
故事前言讲述一位少年站在石塔之巅,历经千年在此地抵挡怪兽的侵袭。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读者再次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吉吉——此时的吉吉已成为4个孩子的父亲。小说开始了新一轮的叙述,呈现三条故事线索:一是以普卡、珍妮、止战鬼为代表的神界,二是以爱丽丝为代表的人类考古队,三是以珍妮一家为代表的人、神交融的界域。三条线索都与石塔有关,相互交织而又有所不同。
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汤普森虽然继续让《寻找时间的人》中的人物登场,但没有陷入以往作品人物刻画的窠臼中,而是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吉吉的小女儿珍妮,这个让全家人都头疼的小姑娘,自小就热爱自然,无拘无束,向往山林原野的自由生活。然而学校的常规教育,家庭规矩的束缚,让珍妮在同龄的小伙伴中显得格格不入,仿佛她并不属于这个现实的人类世界。随着故事的发展,珍妮逐渐拥有了常人所没有的超能力——与普卡和止战鬼交谈。普卡和止战鬼的介入将此书从一般的家庭伦理故事成功转化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普卡与止战鬼的出现除由于作者叙事手法的需要外,还因为他们也是爱尔兰传统民间神话故事的代表人物,小说以神话元素为依据对他们进行重新塑造,使得故事内容更具精彩绝伦。
小说中的止战鬼一直守护着石塔,而考古队的出现则预示着人类对石塔的侵入,两者之间形成了神界与人类之间的对抗。如果说珍妮与普卡作为神界和人类的中介者调和着人类与神界的关系,那么第三条叙事线索——麦奇一直渴望抵达山顶的愿望,以及吉吉的儿子唐纳尔尽心竭力地帮助麦奇实现愿望的过程,则可以看作人类对石塔的守护。唐纳尔的身上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辉,这也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对人类善良品性的描述。小说结尾,作者揭示了麦奇其实是高地之王的真相,也为人类对石塔的守护画上一个句号。然而,正是这种守护与挖掘的二元对立,体现了汤普森从人类命运的发展历程出发,直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小说最后呼吁人类要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以及人性在工业社会回归原生自然状态,并且揭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人类如果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小说故事情节在魔幻与现实世界穿梭,珍妮成为沟通神界与人类世界的核心人物。汤普森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将故事渲染得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在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中,神话与现实生活轻松融合,毫无违和感的描述彰显了作家深厚的写作功力。此外,小说中时常出现对爱尔兰传统器乐样式与舞曲场景的描述。作为一个爱尔兰传统音乐表演文学硕士专业毕业的作家,汤普森对小说故事的描述,宛若一场爱尔兰传统组曲的演奏,情节婉转,文字悠扬,在奇幻与现实的山林原野中吟唱,又似一股清流汩汩流淌,在缓缓的诉说中散发清新自然的旋律。二、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对抗
小说中的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呈现某种程度上人物之间的对抗。从小说的文本层面来看,同样是对石塔的追寻,一边是止战鬼与麦奇的守护,另一边却是普卡与人类考古队的破坏;从小说的叙事层面看,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小说叙述打破了时间的单向性以及空间的单一性。
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汤普森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的发生背景置于平行时空中。一边是人类的世界——时间流逝,人们面临生老病死;另一边是作者设置的很多不同的世界,其中一个是珍妮出生的地方——奇那昂格,在那里时间是不存在的。人类生存的世界和奇那昂格两个并无交集的平行时空就像是一堵墙的两面,呈现不同的岁月容颜和命运。“奇那昂格一端的墙面光洁如新,光彩照人,可在另一边,经过岁月的磨洗,墙面斑驳破落,灰头土脸。”[1]当初,珍妮的父母正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顺利长大,才将还是婴儿的珍妮与人类吉吉的孩子交换,让自己的孩子在人间成长。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珍妮的与众不同最终还是揭露了她并非人类孩子的秘密。究竟是继续留在人间还是回归父母的怀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珍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小说结尾,珍妮“站起来,对吉吉甜美地一笑,坚定地握住了他的手”[1]。由此,小说为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交代了原因。
在许多人看来,回到奇那昂格才是珍妮最好的选择,在那个没有时间、生命永恒如斯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自由的。但汤普森通过珍妮的诉说,映射出生存于无限时间的荒芜,以及自我的渺小与孤独顷刻就被广袤的世界吞噬的悲伤。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小说在珍妮与止战鬼的交谈以及麦奇不断想攀登山顶的理想信念中给出了答案——生命存在的使命。这或许也是整部小说想要揭示的主题之一。历经3000年的风霜雨雪,止战鬼始终守护着石塔,从人变成鬼,在与时间的对抗中,履行着他的使命。石塔的下面掩埋着一柄小斧头,斧头代表和平,守护石塔、守护斧头就是守护和平。在绵延的时间长河中,止战鬼年复一年坚守约定,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家园。时间的线性发展展现了誓约的永恒。反观无限时空,仙界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自然事物的生长过程,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的生长规律,而且处处充满争斗与算计。正是因为仙界的不守信用与狡诈,才造成普卡对止战鬼的反感。珍妮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失去了追寻自我的主体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因此,当有限的时空遇上无限的时空,两者就会形成相互对抗的张力,这种对抗既是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之间的对抗,也是珍妮面对生存在人类世界还是生存在没有时间的奇那昂格的选择。虽然打破空间地域的阻隔,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珍妮回到了永生之地,但她并没有忘记她生长的地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有限的时空与无限的时空两者存在对抗,但有限与无限只是相对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依存。三、成长与抉择的人性观念
小说中,普卡这个形象的出现给文本增添了魔幻色彩。它是一个羊形的神话人物,在几乎全民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羊这个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天主教中善恶观的代表,普卡在小说中的角色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汤普森通过普卡化身的羊意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圣经》中有大量有关羊的意象,既有“迷途的羊”,也有“罪恶的羊”,还有“圣洁的羊”,不同的比喻赋予羊不同的指代。人类因为自己的罪成为“迷途的羊”,在赎罪后得到救赎。羊的品性在宗教仪式的赎罪祭中得到体现,由此也呈现羊意象中善的一面。但这种人性论,不应只看作是性恶论或是性善论,而是兼具性善与性恶二重意象的一种伦理,其中既包含了人性原来的善,即上帝造人之初人是性本善的,又涵盖了人在犯罪堕落后人性中的恶,这种恶并非简单地通过肉体毁灭就可祛除,而必须通过一种脱离罪恶的救赎方法才能使人离恶向善,追求一种完人的境界。
小說中的普卡是善的象征,他时常教导珍妮不要忘记自己仙族的身份,在珍妮每次遇到困惑时都会帮助她走出困境,让珍妮不断了解自己,了解她作为非人族类的与众不同。通过普卡的叙述,珍妮了解了人类、仙界的不同,这给珍妮带来智慧与希望。然而,在普卡的身上也隐藏着恶的一面,面对人类对自然环境无节制的破坏,普卡企图让珍妮劝说止战鬼离开石塔,以便挖出斧头,重新获得在人类中的统治权。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普卡的恶是其保护生态平衡愿望无法实现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可奈何,这也同样解释了其反对止战鬼守护石塔的原因。普卡的行为与人类考古队的行为大相径庭。人类对石塔的破坏引申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他们“把地球上的树都砍光,把地都淹了,还把水泥涂在它的肌肤上”[1]。普卡的反对确实是站在维护正义的立场上。面对仙族对人类挖掘石塔行径的熟视无睹,面对仙族给普卡设置的圈套和陷阱,普卡只能通过珍妮将止战鬼驱逐,来维护世界自然环境的平衡。在此,普卡的形象无疑是善的化身,他作为善的代言人,暗含着对宇宙、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支持力量。从此意义探究,更凸显小说主题的深邃。
由此,小说中普卡与止战鬼、人类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高潮,这也成为后来珍妮难以做出抉择的原因之一。作为人类抚育的后代,珍妮希望通过普卡为人类赢得一个和平、美好的未来,但面对止战鬼和麦奇的执着信念,她又不忍破坏他们的千年盟约。作为仙界的后代,珍妮最终在两者之间做出了平衡的抉择——一方面,她听从普卡的建议,劝说止战鬼离开石塔;另一方面,她竭尽所能地帮助麦奇实现临终的愿望。
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普卡这一意象的设置,很难厘清究竟是善还是恶,普卡与止战鬼之间的纠葛也很难说清是对还是错,这恰恰是汤普森的高明之处——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为读者提供多维思考的空间,也提供多种审视的视角。或许,现实世界中本就没有是非分明的界限,人们始终难以从一种角度出发去寻求一个完美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是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小说中的吉吉曾试图在隐瞒珍妮的情形下将其送回奇那昂格,结果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众多事件之后,吉吉让珍妮自己做出选择。最后,一切都获得了圆满,一切顺其自然而又无关是非。四、结语
《通往未来的门》将个体的担当与抉择置于整个宇宙时空背景中,展现了宏大的叙事背景与作家汤普森对人类社会的伟大情怀。小说对责任与义务、物质欲望与道德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阐述,是通过主人公珍妮的一次次选择为读者展现的。此外,小说文本中的神话元素与现代生活因子相结合,也突出了文本横跨古今、穿越不同空间的历史时空观。如普卡这个羊意象的出现,将爱尔兰的传统宗教观念与未来世界衔接,使得传统宗教观中的性善论熠熠生辉。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贫病交加且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为了避免被异化,他呼唤人们寻找“回家之路”。同样的,在道德与义务、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个体该何去何从、如何选择,相信读者能从《通往未来的门》中找到答案。参考文献
[1][爱尔兰] 凯特·汤普森著. 通往未来的门[M]. 赵泽宇,译.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
【關 键 词】魔幻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对抗;成长与抉择;人性观
【作者单位】简丽丽,武汉学院外语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4.026
《通往未来的门》是爱尔兰作家凯特·汤普森继《寻找时间的人》之后又一部经典力作,汤普森凭借此前出版的《寻找时间的人》《炼金术士的学徒》《诱骗者》等作品,成为唯一一位四度获得爱尔兰国家级文学奖——比斯托奖的作者。在《通往未来的门》这部小说中,汤普森以其超凡独特的想象力,描写了一个关于选择、人性、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感人故事。
该书于2017年10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语言,畅销10多个国家。英国《卫报》把该书评为年度必读图书之一,“完全意想不到的故事,巧妙惊人的情节,让这部小说别具一格,令人瞩目”。《爱尔兰时报》评论说,“本书将虚幻与现实的世界轻松融合,堪称震撼数百万欧洲读者心灵的殿堂级巨著”。本文从魔幻与现实的艺术手法、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对抗,以及成长与抉择的人性观念出发,展现小说的文本意蕴和出版价值所在。一、魔幻与现实的艺术手法
作为《寻找时间的人》的姊妹篇,《通往未来的门》延续了前者魔幻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小说围绕中年吉吉一家展开关于选择、人性、责任等主题的叙述,以不同人物对石塔的追寻为中心,将现实与魔幻世界融合,呈现奇幻、怪诞的艺术特色。从书名《通往未来的门》开始,汤普森就有意指引读者去寻找开启未来的门的钥匙,而这把钥匙,经过爱尔兰传统民间文学沃土的滋养,历经人间、神界的打磨,越发显得神秘莫测。
故事前言讲述一位少年站在石塔之巅,历经千年在此地抵挡怪兽的侵袭。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读者再次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吉吉——此时的吉吉已成为4个孩子的父亲。小说开始了新一轮的叙述,呈现三条故事线索:一是以普卡、珍妮、止战鬼为代表的神界,二是以爱丽丝为代表的人类考古队,三是以珍妮一家为代表的人、神交融的界域。三条线索都与石塔有关,相互交织而又有所不同。
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汤普森虽然继续让《寻找时间的人》中的人物登场,但没有陷入以往作品人物刻画的窠臼中,而是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吉吉的小女儿珍妮,这个让全家人都头疼的小姑娘,自小就热爱自然,无拘无束,向往山林原野的自由生活。然而学校的常规教育,家庭规矩的束缚,让珍妮在同龄的小伙伴中显得格格不入,仿佛她并不属于这个现实的人类世界。随着故事的发展,珍妮逐渐拥有了常人所没有的超能力——与普卡和止战鬼交谈。普卡和止战鬼的介入将此书从一般的家庭伦理故事成功转化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普卡与止战鬼的出现除由于作者叙事手法的需要外,还因为他们也是爱尔兰传统民间神话故事的代表人物,小说以神话元素为依据对他们进行重新塑造,使得故事内容更具精彩绝伦。
小说中的止战鬼一直守护着石塔,而考古队的出现则预示着人类对石塔的侵入,两者之间形成了神界与人类之间的对抗。如果说珍妮与普卡作为神界和人类的中介者调和着人类与神界的关系,那么第三条叙事线索——麦奇一直渴望抵达山顶的愿望,以及吉吉的儿子唐纳尔尽心竭力地帮助麦奇实现愿望的过程,则可以看作人类对石塔的守护。唐纳尔的身上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辉,这也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对人类善良品性的描述。小说结尾,作者揭示了麦奇其实是高地之王的真相,也为人类对石塔的守护画上一个句号。然而,正是这种守护与挖掘的二元对立,体现了汤普森从人类命运的发展历程出发,直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小说最后呼吁人类要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以及人性在工业社会回归原生自然状态,并且揭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人类如果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小说故事情节在魔幻与现实世界穿梭,珍妮成为沟通神界与人类世界的核心人物。汤普森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将故事渲染得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在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中,神话与现实生活轻松融合,毫无违和感的描述彰显了作家深厚的写作功力。此外,小说中时常出现对爱尔兰传统器乐样式与舞曲场景的描述。作为一个爱尔兰传统音乐表演文学硕士专业毕业的作家,汤普森对小说故事的描述,宛若一场爱尔兰传统组曲的演奏,情节婉转,文字悠扬,在奇幻与现实的山林原野中吟唱,又似一股清流汩汩流淌,在缓缓的诉说中散发清新自然的旋律。二、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对抗
小说中的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呈现某种程度上人物之间的对抗。从小说的文本层面来看,同样是对石塔的追寻,一边是止战鬼与麦奇的守护,另一边却是普卡与人类考古队的破坏;从小说的叙事层面看,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小说叙述打破了时间的单向性以及空间的单一性。
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汤普森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的发生背景置于平行时空中。一边是人类的世界——时间流逝,人们面临生老病死;另一边是作者设置的很多不同的世界,其中一个是珍妮出生的地方——奇那昂格,在那里时间是不存在的。人类生存的世界和奇那昂格两个并无交集的平行时空就像是一堵墙的两面,呈现不同的岁月容颜和命运。“奇那昂格一端的墙面光洁如新,光彩照人,可在另一边,经过岁月的磨洗,墙面斑驳破落,灰头土脸。”[1]当初,珍妮的父母正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顺利长大,才将还是婴儿的珍妮与人类吉吉的孩子交换,让自己的孩子在人间成长。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珍妮的与众不同最终还是揭露了她并非人类孩子的秘密。究竟是继续留在人间还是回归父母的怀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珍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小说结尾,珍妮“站起来,对吉吉甜美地一笑,坚定地握住了他的手”[1]。由此,小说为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交代了原因。
在许多人看来,回到奇那昂格才是珍妮最好的选择,在那个没有时间、生命永恒如斯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自由的。但汤普森通过珍妮的诉说,映射出生存于无限时间的荒芜,以及自我的渺小与孤独顷刻就被广袤的世界吞噬的悲伤。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小说在珍妮与止战鬼的交谈以及麦奇不断想攀登山顶的理想信念中给出了答案——生命存在的使命。这或许也是整部小说想要揭示的主题之一。历经3000年的风霜雨雪,止战鬼始终守护着石塔,从人变成鬼,在与时间的对抗中,履行着他的使命。石塔的下面掩埋着一柄小斧头,斧头代表和平,守护石塔、守护斧头就是守护和平。在绵延的时间长河中,止战鬼年复一年坚守约定,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家园。时间的线性发展展现了誓约的永恒。反观无限时空,仙界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自然事物的生长过程,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的生长规律,而且处处充满争斗与算计。正是因为仙界的不守信用与狡诈,才造成普卡对止战鬼的反感。珍妮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失去了追寻自我的主体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因此,当有限的时空遇上无限的时空,两者就会形成相互对抗的张力,这种对抗既是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之间的对抗,也是珍妮面对生存在人类世界还是生存在没有时间的奇那昂格的选择。虽然打破空间地域的阻隔,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珍妮回到了永生之地,但她并没有忘记她生长的地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有限的时空与无限的时空两者存在对抗,但有限与无限只是相对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依存。三、成长与抉择的人性观念
小说中,普卡这个形象的出现给文本增添了魔幻色彩。它是一个羊形的神话人物,在几乎全民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羊这个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天主教中善恶观的代表,普卡在小说中的角色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汤普森通过普卡化身的羊意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圣经》中有大量有关羊的意象,既有“迷途的羊”,也有“罪恶的羊”,还有“圣洁的羊”,不同的比喻赋予羊不同的指代。人类因为自己的罪成为“迷途的羊”,在赎罪后得到救赎。羊的品性在宗教仪式的赎罪祭中得到体现,由此也呈现羊意象中善的一面。但这种人性论,不应只看作是性恶论或是性善论,而是兼具性善与性恶二重意象的一种伦理,其中既包含了人性原来的善,即上帝造人之初人是性本善的,又涵盖了人在犯罪堕落后人性中的恶,这种恶并非简单地通过肉体毁灭就可祛除,而必须通过一种脱离罪恶的救赎方法才能使人离恶向善,追求一种完人的境界。
小說中的普卡是善的象征,他时常教导珍妮不要忘记自己仙族的身份,在珍妮每次遇到困惑时都会帮助她走出困境,让珍妮不断了解自己,了解她作为非人族类的与众不同。通过普卡的叙述,珍妮了解了人类、仙界的不同,这给珍妮带来智慧与希望。然而,在普卡的身上也隐藏着恶的一面,面对人类对自然环境无节制的破坏,普卡企图让珍妮劝说止战鬼离开石塔,以便挖出斧头,重新获得在人类中的统治权。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普卡的恶是其保护生态平衡愿望无法实现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可奈何,这也同样解释了其反对止战鬼守护石塔的原因。普卡的行为与人类考古队的行为大相径庭。人类对石塔的破坏引申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他们“把地球上的树都砍光,把地都淹了,还把水泥涂在它的肌肤上”[1]。普卡的反对确实是站在维护正义的立场上。面对仙族对人类挖掘石塔行径的熟视无睹,面对仙族给普卡设置的圈套和陷阱,普卡只能通过珍妮将止战鬼驱逐,来维护世界自然环境的平衡。在此,普卡的形象无疑是善的化身,他作为善的代言人,暗含着对宇宙、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支持力量。从此意义探究,更凸显小说主题的深邃。
由此,小说中普卡与止战鬼、人类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高潮,这也成为后来珍妮难以做出抉择的原因之一。作为人类抚育的后代,珍妮希望通过普卡为人类赢得一个和平、美好的未来,但面对止战鬼和麦奇的执着信念,她又不忍破坏他们的千年盟约。作为仙界的后代,珍妮最终在两者之间做出了平衡的抉择——一方面,她听从普卡的建议,劝说止战鬼离开石塔;另一方面,她竭尽所能地帮助麦奇实现临终的愿望。
在《通往未来的门》中,普卡这一意象的设置,很难厘清究竟是善还是恶,普卡与止战鬼之间的纠葛也很难说清是对还是错,这恰恰是汤普森的高明之处——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为读者提供多维思考的空间,也提供多种审视的视角。或许,现实世界中本就没有是非分明的界限,人们始终难以从一种角度出发去寻求一个完美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是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小说中的吉吉曾试图在隐瞒珍妮的情形下将其送回奇那昂格,结果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众多事件之后,吉吉让珍妮自己做出选择。最后,一切都获得了圆满,一切顺其自然而又无关是非。四、结语
《通往未来的门》将个体的担当与抉择置于整个宇宙时空背景中,展现了宏大的叙事背景与作家汤普森对人类社会的伟大情怀。小说对责任与义务、物质欲望与道德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阐述,是通过主人公珍妮的一次次选择为读者展现的。此外,小说文本中的神话元素与现代生活因子相结合,也突出了文本横跨古今、穿越不同空间的历史时空观。如普卡这个羊意象的出现,将爱尔兰的传统宗教观念与未来世界衔接,使得传统宗教观中的性善论熠熠生辉。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贫病交加且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为了避免被异化,他呼唤人们寻找“回家之路”。同样的,在道德与义务、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个体该何去何从、如何选择,相信读者能从《通往未来的门》中找到答案。参考文献
[1][爱尔兰] 凯特·汤普森著. 通往未来的门[M]. 赵泽宇,译.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