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掘文化资源用“特色”推进五当召文化旅游

    李树榕 王杨冬

    【摘 要】文化旅游,就是在旅游中看“文化”。内蒙古的五当召是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和甘肃抗卜楞寺齐名的中国藏传佛教四大名寺之一。用研究的态度,全面搜寻、细致梳理、深度开掘、认真鉴别、充分利用五当召的文化资源,是提升五当召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要做的功课。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五当召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231-02

    在旅行中满足好奇心,是旅游者的主要目的。不论是随团游、自驾游,还是徒步游,“旅游观光”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一系列“看”的问题——“看什么、怎样看、为什么看、最终看到了什么”等等。

    文化旅游,就是在旅游中看“文化”。具体到内蒙古的五当召,这个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的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人们到这来旅游,究竟想看什么、最终又会看到什么,就取决于五当召拥有哪些特色的文化资源。因而,用研究的态度,全面搜寻整理五当召的文化资源,细致梳理文化资源,深度开掘文化资源,认真鉴别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就是提升五当召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要做的功课。

    一、怎样认识五当召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与土地、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不同,是指一切留有人类印记、承载人类文明,反映不同民族历史进程和生活面貌,可用于文化产业的物质对象或精神对象,价值观是灵魂。

    五当召,得名于五当沟。五当,在蒙古语中是“柳树”的意思,“召”就是“庙宇”。五当召,就是建在五当沟的佛教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是内蒙古高原非常独特的一处人文景观,从建筑风格到寺庙功能,从原貌壁画到精致唐卡,从殿宇结构到佛像身份,这些文化资源均留有许多价值非凡的“人类印记”,承载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人类文明”,反映了内蒙古高原令人瞩目的“民族历史进程和生活面貌,在藏传佛教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是非常有利于建构“创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

    经过研究不难发现,在五当召文化中深度开掘并获取优质文化资源有四个基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对现存的大量实物进行考察,获取“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即通过五当召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包括壁画、雕塑、各类法器、冥器、礼器,炊具、卧具、茶具、酒具等等,挖掘提升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二是通过读书来获取“图文记载的文化资源”,即通过查询各个时期关乎五当召的历史要籍、文学经典等等,挖掘属于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大量的录音、录像获取关乎五当召的历史资料;四是通过考察环五当召三小时经济圈的人们当下的各种行为,获取与之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生产行为、生活行为、教育行为、娱乐行为、节庆行为等等,尤其是在礼佛行为中探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以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祈福经验。

    所以,五当召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存在样态的丰富性,社会历史的记录性,而且还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可资运用的无限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精神价值的承载性。那么,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这些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独具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客体呢?

    我认为,通过研究和深度开掘,以彰显五当召与人相关、与人的幸福相关的文化特色,是重中之重。

    二、努力探寻属于五当召的“特色文化”

    一般地说,旅游观光的对象,可分三类:一是大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三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具体到五当召,可以说,吸引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人文景观。那么,其人文景观的独特吸引力因何而产生呢?

    在比较中判断文化资源的优劣,以凸显自身特色,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查寻20世纪80年代的《辞海》,对布达拉宫和塔尔寺均有介绍,却没有对五当召的介绍。究其原因,是与布达拉宫和塔尔寺相比,五当召的建筑规模较小,历史影响力较小,尤其是这里没有出现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内蒙古卷》《内蒙古文史研究通览·宗教卷》《老包头寺庙文化》《导游包头》等著述中却不难发现,五当召在内蒙古高原、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还是有一定历史影响的。

    要大力推进五当召文化旅游,我认为要在研究和比较中凸显其特色——可以是建筑特色、文物特色,也可以是与五当召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特色。例如,要强化五当召的文化旅游,既要将其与包头本市的召庙比较,如与沙尔沁召、昆都仑召,甚至美岱召相比,可以与内蒙古中西部的召庙比较,如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大召、鄂尔多斯的王爱召,甚至还可以与全国同类性质的召庙相比较,如拉卜楞寺、塔尔寺,以确认其自身独具的“特色”。

    寻找“特色”,我建议用四个可供参考的标准:

    第一,五当召有哪些建筑和文物(包括壁画、雕塑、唐卡)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的“独特性”,尤其是世界唯一、第一,或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地区的唯一、第一,就是具有独特性的。因为,可以让游客看见的、驻足的东西越独特,旅游区的知名度就会越高,同时就会越有吸引人的力量。具体到五当召,有两个独特的资源:(1)是作为历史建筑的独特优势——它是依地形面南而建的一层层一幢幢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如果在对面的山上眺望,蔚为壮观。所有建筑都能采光,都能呼应,风格一致。现在,对此的推介不够。这是宏观认识五当召建筑美学价值的一个独到视角;(2)是历史文物,即塑像。在建筑群的特定场景供奉“敖包神”,令游客驻足的是体现密宗文化特色的护法金刚大殿,东西两侧供奉有身着黄袍的敖包神。蒙古语,即“堆子”,原是以石块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记。因为草原广阔无垠,故在游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别方向上垒石为记,石头堆,就是敖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以祈求平安无事、旅途顺利。人畜充足、条件优裕的人家,有时甚至赶上车,装满石头送到附近的敖包去,以致有些大的敖包石头多达几十立方米之多。在蒙古民族过春节(“查干萨日”)的习俗中,有一系列与祭祀相关的活动,包括祭敖包、祭苏力德、祭祖先、祭火,等等。其中既有对英雄、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崇敬,也有对父亲和母亲的崇敬。当学者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展“敖包节”,以便最终确立“敖包节”,就是对草原文化非常具体的创新和发展。因为,礼敬和感恩是一切节庆活动的灵魂。敖包节,既是对草原文化中祭拜英雄敖包、腾格里敖包、神祉敖包等传统礼俗的融合,又是对巍巍华夏作为礼仪之邦崇尚礼节、礼仪的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提升。

    第二,哪些建筑和文物,哪些与五当召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分反映出了“为人祈福”的、使本文化圈的百姓感觉幸福,以及让其他文化圈的人也能认同的普适性。这是通过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个性,体现人类文化共同性的特点。腊月二十三鄂尔多斯祭火启示,还有泰国高僧的舍利何以迎接至此?在增加吗?为什么?

    第三,具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这是体现五当召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刻之处。因为黄教的产生,源自于15世纪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宗教的改革。针对当时藏传佛教各教派戒律废弛,僧人追逐世俗权势财富,在群众中信誉低落的情况,主张僧侣严守戒律。具体的做法是,独身不娶、脱离农事、世俗贵族不能操纵寺院事务等等。根是什么?例如,佛教“四圣谛”的主导思想即消除人的贪欲,这是从根本上“为人祈福”的道理,具有揭示社会规律的合理性。

    第四,具有感染人、感动人、感化人的审美性。毕竟,文化资源是为文化旅游服务的。而文化旅游,是通过满足人的好奇心来“打动人心”的。所以,五当召的文化特色,应当是在令人难忘的景观中,讲述令人瞩目的人物和事件,这是可以尝试的途径。

    三、创新五当召文化旅游的建议

    创新,具有开拓性、突破性、建设性和引导性,在创新中推进五当召文化旅游发展,不妨尝试几种方法。

    一是“追根寻源”,即通过挖掘五当召形成的历史根源,彰显其“为人祈福”的精神特色。重点是在“人”和“事件”上下功夫。例如,五当召的第一代活佛有哪些鲜为人知却很有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形成了哪些属于自身寺庙特有的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又是怎样在一世又一世活佛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的?这种传承对当今建构“幸福观”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只有准确抓住事物生成的根源,才可能有效推进五当召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

    二是“融陈出新”。陈,是传统;新,是发展。融陈,不是推陈,更不是弃陈,而是把五当召流传下来的有益于人的健康和幸福的优秀文化传统,即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部分继承下来,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符合21世纪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财富。例如,在五当召一系列与祭祀相关的活动中,能否着力培育人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精神;在一系列佛家经典中,能否彰显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如释迦摩尼佛的四圣谛对人的“贪欲”的遏制,等等。这些都是关乎人的幸福的重要问题。在“藏经殿”的甘珠尔经、丹珠尔经,可以配上不久前出版的古代蒙古文翻译过来的大藏经。

    三是“顺势开拓”。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方法和态度,推进五当召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就是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将具有哲学色彩的“为人祈福”具体化。毋庸讳言,物质利益诱发出的人的“贪欲”,几乎是当下一切重大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果能够在五当召现存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中,挖掘出体现佛教核心教义、关乎到某一个人(尤其是僧侣)的“好故事”“有意思的故事”“有悬念的故事”,尤其是“有思想的故事”“有深度的故事”,创新五当召文化旅游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先确定几个有价值的独特的创新点,深深挖掘,细细梳理,充分写作,变成文字或者视听材料,吸引游客。这样,慢慢就可以彰显特色了。

    四、结语

    旅游,尤其是以五当召为客体的文化旅游,人们最终关心的还是与“人”相关的“实物”和事物,即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或实实在在的物件,透视不同历史时期在寺庙修行的“人”的生存状况。因为,拓展人生视野,丰富生活感受,形成达观心态,永远是旅游的核心意义。为此,在五当召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推进文化旅游,就要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持有一份虔诚和礼敬,这源自于情感,更源自于责任。

    作者简介:

    李树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王杨冬,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