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书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

胡子奕
摘要:徐州琴书,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徐州地方说唱艺术,它唱腔婉转优美,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徐州琴书传承面临生存的困难。为了保护这一民间传统音乐,通过调研在详细分析徐州琴书的发展现状后,从加大琴书内容与题材的创新、对表演形式及伴奏乐器的创新、重视教育传承、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这四方面论述其保护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徐州琴书的发展。
关键词:徐州琴书 传承现状 发展
一、 徐州琴书的发展现状
(一)从业者老龄化严重
目前从事徐州琴书相关活动的专业人员非常少,一共仅6人,均在徐州市歌舞团曲艺队,其中包括已退休的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魏云彩,其他5人都是魏老先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徒弟,年龄都已超过了40岁。很多年轻人觉得学这个没什么出路,也挣不到钱,所以不愿意去学。因此使得徐州琴书的传承呈现老龄化,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除了专业从事琴书演出人员,在徐州的下属各县市也活跃着一些民间艺人,但从笔者调查来看也不到10人,他们都属于半职业艺人,平时在家里务农,遇到一些婚丧仪式活动他们再搭班参与,由于收入微薄,所以很少有人让孩子去学习琴书艺术,这也使得琴书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琴书的受众群体少
目前,徐州琴书的观众主要是中老年人,随着文化式样的多元化,受西洋管乐及其他时尚流行音乐形式的竞争影响,青年观众对当地传统音乐徐州琴书知之甚少。笔者分年龄段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年龄段抽取50份问卷,15岁—35岁年龄段中,40.06%的人“根本不知道徐州琴书”,58.16%的人“不太了解琴书”,仅1.03%的人“看过琴书表演”。36岁—55岁年龄段中有35.56%的人“根本不知道徐州琴书”,50.16%的人“不太了解琴书”,仅4.63%的人“看过琴书表演”.55岁以上年龄的人中有20.05%的人“根本不知道徐州琴书”,48.16%的人“不太了解琴书”,也只有13.63%的人“看过琴书表演”。对于“不了解”琴书的原因,答案主要是“没有机会接触琴书”和“不愿意去欣赏琴书艺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下琴书在徐州当地的受众群体很少,并且绝大多数人群是中老年人,这对于多年传承下来的徐州琴书艺术发展非常不利,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三)琴书保护工作缺失
徐州琴书起源于民间乡土艺术生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琴书艺术记录下了徐州当地历史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因此,徐州琴书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徐州梆子戏、徐州柳琴戏、徐州琴书,而徐州琴书在当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远不及徐州梆子和徐州柳琴,徐州梆子戏、柳琴戏,都有自己独立的剧团,有专业的演员,他们会定期聚集在一起进行练习和彩排,经常进行一些专场演出,供大家去欣赏。徐州琴书则没有剧团,也没有演出场地,专业演员更少,所以只够编排一到两个节目,只能在一些晚会活动上充数,人们没有机会去欣赏琴书艺术,这也是导致人们对琴书了解甚少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 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所以更应重视当前徐州琴书的生存发展。当前,徐州琴书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危机,作为政府应当加大对传承人及表演艺术团体的保护和扶持。徐州琴书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它自身也面临着探索和改革的问题,在继承传统琴书艺术的同时,又要勇于创新,使徐州琴书能找到一条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推动琴书艺术的繁荣发展。
(一)加大内容与题材的创新,做到内容题材与时俱进
徐州琴书有许多经典的曲目,如《王天保下苏州》和《打蛮船》,虽然这些传统的琴书曲目深得人心,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时间一久难免让人倦怠,所以在曲目上徐州琴书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要加大创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创作型人才,创作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紧贴徐州本地的风土人情。题材内容反映当前百姓的生活,展现出徐州地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事项活动等等。
(二)对表演形式和伴奏乐器进行创新
传统的琴书表演方式为单人和双人搭档,琴书中各种角色由一人来表演,并且动作的幅度都不是太大。传统琴书强调的是听觉艺术,观众以听为主,视觉艺术效果欠缺。现代徐州琴书融入戏剧的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增加了对白和表演动作,丰富了其表演形式,增强了舞台效果。表演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避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的作用下来欣赏琴书艺术的美妙。此外,在伴奏乐器上除扬琴、手板,还应增加二胡、三弦、京胡、笙、锣等伴奏乐器,这样使琴书艺术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增强人们的视听感受。
(三)通过建立戏曲学校来培养专业琴书艺人和在徐州大中小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加强地区性民间特色的音乐教育
在传承方式上,传统徐州琴书技艺多是艺人收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解放后徐州琴书的艺人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艺术学校培养专业的琴书演员,二是民间艺人收徒弟。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琴书演员由于经济效益不好纷纷改行,因此琴书的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艺人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
当前为了扩大琴书的影响,除了通过专业学校培养专业的琴书艺人外,琴书还应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琴书。要让青年人对徐州琴书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多接触徐州琴书。现在的孩子从小听惯了流行音乐很难再接受传统音乐。所以,要想真正传承徐州琴书,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音乐的感性经验,应当让孩子在幼儿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接触琴书艺术,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让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都接触到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四)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
徐州琴书要较好的传承发展下去,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保护及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建立专项基金,出台一些相关的保护政策,有效地促进徐州琴书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