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斗鱼的繁殖与人工饲养研究

    林灵+陈学炼+王楠楠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16

    摘 要: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关键词:叉尾斗鱼;繁殖;人工饲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原产于我国,1868 年由Carbonier 氏移入法国作为观赏鱼供人们欣赏,此后即传入西欧、南北美与日本,因其形态色彩鲜艳、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容易饲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1-2]。但关于叉尾斗鱼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极少,仅郑文彪[3]和谢增兰等[4]对叉尾斗鱼繁殖行为和胚胎以及幼鱼发育情况进行观察。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特点,为叉尾斗鱼繁育和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1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

     2012年10月,选平均体长1.5 cm、体重1.3 g的蓝叉尾斗鱼作为亲鱼培育对象,每天投喂充足的水蚤、蚯蚓等高蛋白食物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和性腺成熟。于2013年4月,培育成熟平均体长7.3 cm、体重5.1 g的雄鱼30尾,平均体长6.8 cm、体重5.6 g的雌鱼10尾分开单养。选取吐泡、筑巢的雄鱼进入繁殖盒熟悉环境,加温至25 ℃,待泡多、巢厚时将雌鱼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一并放入繁殖盒中与雄鱼对望。大概经过3 d,雄鱼出现撞击锥形瓶,此时雄鱼“发情”,将雌鱼从锥形瓶中放入繁殖盒中进行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需要7 d(表1)。

     产卵结束后, 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 未见觅食。雌鱼蜷缩在缸的角落,雄鱼不停地将受精卵送到泡巢内,有攻击雌鱼的迹象,这时应把雌鱼捞出。雄鱼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雌鱼捞出后仅剩余雄鱼和鱼卵,在邻缸雄鱼靠近时,雄鱼有警戒表现,待3 d后苗种孵出(表2)。

    表1 蓝叉尾斗鱼繁殖时期不同阶段雌、雄鱼动态

    

    时间 雌雄鱼动态

    6.14 选取吐泡发情雄性蓝叉尾斗鱼转到繁殖缸中,三面加背景彩纸、无底砂、加入洗净的榄仁叶,静置2 d,让雄鱼适应环境,并且围绕榄仁叶吐泡筑巢,逐渐减少喂食量。

    6.16 待雄鱼适应了繁殖缸的新环境之后,取雌鱼原缸水体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并将雌鱼一并捞入锥形瓶中,锥形瓶最终放入繁殖缸中,进行繁殖前的对望。对望能刺激雄鱼吐泡筑巢的速度,雄鱼一边绕着雌鱼转一边吐泡筑巢,雄鱼同时进行展尾夸示。

    6.17-6.19 泡巢逐渐加厚,雄鱼发情完整,雌鱼体色加深,将雌鱼移入繁殖缸。

    6.19-6.21 雄鱼开始对雌鱼进行吸引和追逐,并多次发生打斗。合缸期间停止喂食。

    6.21 雌、雄鱼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尾,雄鱼环抱雌鱼身体,雌鱼腹部朝上进行排卵

    表2 蓝叉尾斗鱼孵化情况

    

    时间 孵化动向

    6.23 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地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

    6.25 受精卵全孵化完成,大部分的苗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苗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游动能力,并且开始对移动的物体有敏感性,接下来就可以下开口料。

     2 养殖设备、用水和饲料的选择

     选用20 cm×20 cm×30 cm(长×宽×高)规格的养殖鱼缸20个,用于亲鱼单养。100 cm×40 cm×50 cm的养殖鱼缸3个,用于鱼苗混养,设立养殖条件,观察养殖结果。

     用水为静置7 d自来水,定期监测,水温保持在24~27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pH值为6.5~7.2范围。夏秋季每天进行吸污一次,每3 d换水一次,春冬季每天吸污一次,每7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的50%,记录日投饵食量、投饵次数和观察摄食状况。

     开口饵料为丰年虾,1个月后换用丰年虾脱壳卵,3个月后换用干红虫和AHT热带鱼薄片饲料(成分为鱼粉、小麦粉、干燥酵母菌、钙酪素、甲壳类动物、蓝绿藻、海藻粉、鱼油、卵磷脂)进行投喂。

     3 苗种养殖过程观察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苗种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知,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养殖苗种的影响

    

    缸号 底砂 缸体背景 水草 夜间 育苗情况

    1号 白色珍珠砂 无 无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差,成鱼不显色,进食缓慢鱼体不活跃,易沉底,生人接近容易激动,对游动的食物或是沉底的饲料不敏感。

    2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3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5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 养殖增重情况

     通过60 d的投喂观察,不同养殖环境生长速度有所不同,生长速度以此为5号缸最快,1号缸最慢(图1)。

    

    图1 蓝叉尾斗鱼60 d不同环境增值率

    5 结论

     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养殖过程中全天光照的鱼摄食量大,但相对增重不如自然光照的养殖模式,这可能与全天光照育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而在越接近阴暗复杂的环境中,蓝叉尾斗鱼的生活状态越活跃,显色状态越良好,情绪稳定不易跳缸,更具有天然斗性,培育和训练都比无任何造景的下生活的蓝叉尾斗鱼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1989,365-366

    [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台北:台湾大学,科技出版社,1991,508-511

    [3] 郑文彪.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4,5(3):261-268

    [4] 谢增兰,胡锦矗,郭延蜀,等.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41(5):7-12

    Breeding and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 Ling, CHEN X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an, WANG N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study the breeding and periodic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under indoor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quarium with simulat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quarium, we used dark pebbles as bottom sand, imitate tree skin designed picture as background, planted some aquatic plants, and night lighting was avoided.

    Key words:Macropodus opercularis;Breeding;Raising

    (收稿日期:2014-01-17;修回日期:2013-01-23)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16

    摘 要: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关键词:叉尾斗鱼;繁殖;人工饲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原产于我国,1868 年由Carbonier 氏移入法国作为观赏鱼供人们欣赏,此后即传入西欧、南北美与日本,因其形态色彩鲜艳、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容易饲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1-2]。但关于叉尾斗鱼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极少,仅郑文彪[3]和谢增兰等[4]对叉尾斗鱼繁殖行为和胚胎以及幼鱼发育情况进行观察。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特点,为叉尾斗鱼繁育和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1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

     2012年10月,选平均体长1.5 cm、体重1.3 g的蓝叉尾斗鱼作为亲鱼培育对象,每天投喂充足的水蚤、蚯蚓等高蛋白食物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和性腺成熟。于2013年4月,培育成熟平均体长7.3 cm、体重5.1 g的雄鱼30尾,平均体长6.8 cm、体重5.6 g的雌鱼10尾分开单养。选取吐泡、筑巢的雄鱼进入繁殖盒熟悉环境,加温至25 ℃,待泡多、巢厚时将雌鱼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一并放入繁殖盒中与雄鱼对望。大概经过3 d,雄鱼出现撞击锥形瓶,此时雄鱼“发情”,将雌鱼从锥形瓶中放入繁殖盒中进行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需要7 d(表1)。

     产卵结束后, 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 未见觅食。雌鱼蜷缩在缸的角落,雄鱼不停地将受精卵送到泡巢内,有攻击雌鱼的迹象,这时应把雌鱼捞出。雄鱼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雌鱼捞出后仅剩余雄鱼和鱼卵,在邻缸雄鱼靠近时,雄鱼有警戒表现,待3 d后苗种孵出(表2)。

    表1 蓝叉尾斗鱼繁殖时期不同阶段雌、雄鱼动态

    

    时间 雌雄鱼动态

    6.14 选取吐泡发情雄性蓝叉尾斗鱼转到繁殖缸中,三面加背景彩纸、无底砂、加入洗净的榄仁叶,静置2 d,让雄鱼适应环境,并且围绕榄仁叶吐泡筑巢,逐渐减少喂食量。

    6.16 待雄鱼适应了繁殖缸的新环境之后,取雌鱼原缸水体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并将雌鱼一并捞入锥形瓶中,锥形瓶最终放入繁殖缸中,进行繁殖前的对望。对望能刺激雄鱼吐泡筑巢的速度,雄鱼一边绕着雌鱼转一边吐泡筑巢,雄鱼同时进行展尾夸示。

    6.17-6.19 泡巢逐渐加厚,雄鱼发情完整,雌鱼体色加深,将雌鱼移入繁殖缸。

    6.19-6.21 雄鱼开始对雌鱼进行吸引和追逐,并多次发生打斗。合缸期间停止喂食。

    6.21 雌、雄鱼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尾,雄鱼环抱雌鱼身体,雌鱼腹部朝上进行排卵

    表2 蓝叉尾斗鱼孵化情况

    

    时间 孵化动向

    6.23 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地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

    6.25 受精卵全孵化完成,大部分的苗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苗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游动能力,并且开始对移动的物体有敏感性,接下来就可以下开口料。

     2 养殖设备、用水和饲料的选择

     选用20 cm×20 cm×30 cm(长×宽×高)规格的养殖鱼缸20个,用于亲鱼单养。100 cm×40 cm×50 cm的养殖鱼缸3个,用于鱼苗混养,设立养殖条件,观察养殖结果。

     用水为静置7 d自来水,定期监测,水温保持在24~27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pH值为6.5~7.2范围。夏秋季每天进行吸污一次,每3 d换水一次,春冬季每天吸污一次,每7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的50%,记录日投饵食量、投饵次数和观察摄食状况。

     开口饵料为丰年虾,1个月后换用丰年虾脱壳卵,3个月后换用干红虫和AHT热带鱼薄片饲料(成分为鱼粉、小麦粉、干燥酵母菌、钙酪素、甲壳类动物、蓝绿藻、海藻粉、鱼油、卵磷脂)进行投喂。

     3 苗种养殖过程观察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苗种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知,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养殖苗种的影响

    

    缸号 底砂 缸体背景 水草 夜间 育苗情况

    1号 白色珍珠砂 无 无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差,成鱼不显色,进食缓慢鱼体不活跃,易沉底,生人接近容易激动,对游动的食物或是沉底的饲料不敏感。

    2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3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5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 养殖增重情况

     通过60 d的投喂观察,不同养殖环境生长速度有所不同,生长速度以此为5号缸最快,1号缸最慢(图1)。

    

    图1 蓝叉尾斗鱼60 d不同环境增值率

    5 结论

     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养殖过程中全天光照的鱼摄食量大,但相对增重不如自然光照的养殖模式,这可能与全天光照育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而在越接近阴暗复杂的环境中,蓝叉尾斗鱼的生活状态越活跃,显色状态越良好,情绪稳定不易跳缸,更具有天然斗性,培育和训练都比无任何造景的下生活的蓝叉尾斗鱼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1989,365-366

    [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台北:台湾大学,科技出版社,1991,508-511

    [3] 郑文彪.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4,5(3):261-268

    [4] 谢增兰,胡锦矗,郭延蜀,等.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41(5):7-12

    Breeding and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 Ling, CHEN X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an, WANG N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study the breeding and periodic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under indoor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quarium with simulat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quarium, we used dark pebbles as bottom sand, imitate tree skin designed picture as background, planted some aquatic plants, and night lighting was avoided.

    Key words:Macropodus opercularis;Breeding;Raising

    (收稿日期:2014-01-17;修回日期:2013-01-23)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16

    摘 要: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关键词:叉尾斗鱼;繁殖;人工饲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原产于我国,1868 年由Carbonier 氏移入法国作为观赏鱼供人们欣赏,此后即传入西欧、南北美与日本,因其形态色彩鲜艳、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容易饲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1-2]。但关于叉尾斗鱼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极少,仅郑文彪[3]和谢增兰等[4]对叉尾斗鱼繁殖行为和胚胎以及幼鱼发育情况进行观察。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特点,为叉尾斗鱼繁育和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1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

     2012年10月,选平均体长1.5 cm、体重1.3 g的蓝叉尾斗鱼作为亲鱼培育对象,每天投喂充足的水蚤、蚯蚓等高蛋白食物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和性腺成熟。于2013年4月,培育成熟平均体长7.3 cm、体重5.1 g的雄鱼30尾,平均体长6.8 cm、体重5.6 g的雌鱼10尾分开单养。选取吐泡、筑巢的雄鱼进入繁殖盒熟悉环境,加温至25 ℃,待泡多、巢厚时将雌鱼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一并放入繁殖盒中与雄鱼对望。大概经过3 d,雄鱼出现撞击锥形瓶,此时雄鱼“发情”,将雌鱼从锥形瓶中放入繁殖盒中进行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需要7 d(表1)。

     产卵结束后, 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 未见觅食。雌鱼蜷缩在缸的角落,雄鱼不停地将受精卵送到泡巢内,有攻击雌鱼的迹象,这时应把雌鱼捞出。雄鱼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雌鱼捞出后仅剩余雄鱼和鱼卵,在邻缸雄鱼靠近时,雄鱼有警戒表现,待3 d后苗种孵出(表2)。

    表1 蓝叉尾斗鱼繁殖时期不同阶段雌、雄鱼动态

    

    时间 雌雄鱼动态

    6.14 选取吐泡发情雄性蓝叉尾斗鱼转到繁殖缸中,三面加背景彩纸、无底砂、加入洗净的榄仁叶,静置2 d,让雄鱼适应环境,并且围绕榄仁叶吐泡筑巢,逐渐减少喂食量。

    6.16 待雄鱼适应了繁殖缸的新环境之后,取雌鱼原缸水体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并将雌鱼一并捞入锥形瓶中,锥形瓶最终放入繁殖缸中,进行繁殖前的对望。对望能刺激雄鱼吐泡筑巢的速度,雄鱼一边绕着雌鱼转一边吐泡筑巢,雄鱼同时进行展尾夸示。

    6.17-6.19 泡巢逐渐加厚,雄鱼发情完整,雌鱼体色加深,将雌鱼移入繁殖缸。

    6.19-6.21 雄鱼开始对雌鱼进行吸引和追逐,并多次发生打斗。合缸期间停止喂食。

    6.21 雌、雄鱼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尾,雄鱼环抱雌鱼身体,雌鱼腹部朝上进行排卵

    表2 蓝叉尾斗鱼孵化情况

    

    时间 孵化动向

    6.23 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地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

    6.25 受精卵全孵化完成,大部分的苗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苗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游动能力,并且开始对移动的物体有敏感性,接下来就可以下开口料。

     2 养殖设备、用水和饲料的选择

     选用20 cm×20 cm×30 cm(长×宽×高)规格的养殖鱼缸20个,用于亲鱼单养。100 cm×40 cm×50 cm的养殖鱼缸3个,用于鱼苗混养,设立养殖条件,观察养殖结果。

     用水为静置7 d自来水,定期监测,水温保持在24~27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pH值为6.5~7.2范围。夏秋季每天进行吸污一次,每3 d换水一次,春冬季每天吸污一次,每7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的50%,记录日投饵食量、投饵次数和观察摄食状况。

     开口饵料为丰年虾,1个月后换用丰年虾脱壳卵,3个月后换用干红虫和AHT热带鱼薄片饲料(成分为鱼粉、小麦粉、干燥酵母菌、钙酪素、甲壳类动物、蓝绿藻、海藻粉、鱼油、卵磷脂)进行投喂。

     3 苗种养殖过程观察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苗种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知,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养殖苗种的影响

    

    缸号 底砂 缸体背景 水草 夜间 育苗情况

    1号 白色珍珠砂 无 无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差,成鱼不显色,进食缓慢鱼体不活跃,易沉底,生人接近容易激动,对游动的食物或是沉底的饲料不敏感。

    2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3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5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 养殖增重情况

     通过60 d的投喂观察,不同养殖环境生长速度有所不同,生长速度以此为5号缸最快,1号缸最慢(图1)。

    

    图1 蓝叉尾斗鱼60 d不同环境增值率

    5 结论

     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养殖过程中全天光照的鱼摄食量大,但相对增重不如自然光照的养殖模式,这可能与全天光照育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而在越接近阴暗复杂的环境中,蓝叉尾斗鱼的生活状态越活跃,显色状态越良好,情绪稳定不易跳缸,更具有天然斗性,培育和训练都比无任何造景的下生活的蓝叉尾斗鱼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1989,365-366

    [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台北:台湾大学,科技出版社,1991,508-511

    [3] 郑文彪.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4,5(3):261-268

    [4] 谢增兰,胡锦矗,郭延蜀,等.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41(5):7-12

    Breeding and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 Ling, CHEN X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an, WANG N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study the breeding and periodic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under indoor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quarium with simulat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quarium, we used dark pebbles as bottom sand, imitate tree skin designed picture as background, planted some aquatic plants, and night lighting was avoided.

    Key words:Macropodus opercularis;Breeding;Raising

    (收稿日期:2014-01-17;修回日期:2013-01-23)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