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学片分类及其功能价值

    纪芳

    【摘 要】在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不断加强,而人类学纪录片通过全息记录的方式还原人类生存、生活资料,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以人为研究核心展开了对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和阐述,从社会遗产传承、社会协调与民族认同、审美艺术、文化反思功能等价值方面对其展开剖析。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类型;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225-01

    一、人类学片的类型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人)”以及“λογο(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因此,在人类学视野下以人为研究核心,笔者认为人类学片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自然不仅指静态的自然环境,还包含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记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于1992年拍摄的第一部人类学片《北方的纳努克》,就是记录人与静态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费拉哈迪用“非虚构”的创作原则完美刻录了因纽特人原始生活场景。另一部纪录片《沙与海》则讲述了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现状。以上述两部记录片,在记录静态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时,往往聚焦于人类在面对真实自然时的不同侧面,有时甚至是与自然的不和谐。而《马班邮路》等影片,以被人类改造的自然为切入点,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变迁,关注于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弥散。《马班邮路》讲述了马班邮递员李滨父子往返于泸沽湖与盐塘镇之间的一次普通邮递行程,影片以连接两地的现代化的公路即将修好,马班邮路也将逐渐消失为创作背景;第二,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具体的民族、人群的独特文化事项,考察他们特有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展示他们的习俗、制度与信仰。《婚事》跟踪记录了中国农村特有的结婚传统,记录了我国社会转型初期时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中国社会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研究人的个体。不同于体质人类学将研究视角投射到人类体质特征和结构,这里关注微观个体和人的内心世界。拍摄的主体一般选取作为个体的人,展现人的性格与命运。《最后的山神》一片中记录了中国境内最后一名萨满——孟金福,用“直接电影”和“本位视角”的手法跟踪拍摄了他们一家的生活日常,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捕捉了即将消失的鄂伦春人原始的宗教信仰。

    二、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价值。人类学片用“直接电影”的手法参与到人类日常生活之中,最全面、最细致捕捉镜头外发生的一切。在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纪录片中,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尤为显著。《马班邮路》《深山船家》等纪录片客观展现了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和生活模式的无情冲击和渗透,而人类学纪录片运用镜头全息记录,第一时间用影像资料的方式抢救和保存即将消失的传统。这种对于独特事项的展示,成为了体现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指出:“历史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迅速消失,每一分钟都有一批文化消失”,因此,“抢救的使命就非常大”[1]。

    社会协调与民族认同价值。人类学纪录片在研究人与社会关系时,通过对不同民族、人群之间独特事项的展现,让人们了解不同群体特有的风俗习惯。人类学家将远离现代文明的文化事项通过光影技术传达给不同的民族与群体,使他们的文化加以碰撞和融合。“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以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料。”[2]这些不同民族、不同个体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不仅加深了其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也坚韧了维系人们情感的纽带,增加了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审美艺术价值。人类学片作为纪录片的分支,透过光影技术和视听语言传达着一种审美价值,使人产生情感共鸣。《三节草》在讲述了泸沽湖最后王妃肖淑敏的同时,还插入了对泸沽湖自然风光的拍摄,让观众感受到川滇边界的旖旎风光。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阐述了美的出发点是“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3]人们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中创造了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历史进程中也诠释着人文的美感。《北方的纳努克》无处不流露着因纽特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着他们与自然抗争中的智慧和坚强的生存意志。

    文化反思功能。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激流中,许多传统文化正悄无声息地消亡。纪录片用镜头冷静展示,从而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重新审视在现代化大潮中人类文明的盲目扬弃,理性分析人类文明在一味追求社会高速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

    参考文献:

    [1]黄凤兰.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J].文化学刊,2007,(2):49.

    [2][意]保罗·基奥齐文.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J].民族译丛,1994,(2).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纪 芳(1993-),女,汉族,研究生在读,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听艺术传播。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