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李柳燕

    摘 要:油画肖像画创作中的个性与风格以及历史上油画肖像画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油画肖像艺术如此辉煌的原因。肖像画本为实用职能强烈的画种,却在油画艺术上的成就很高,神似与逼真远远不是这些成就的原因,成就其地位的应该是这些艺术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否则,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后,肖像画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在结合大量的油画肖像画学术研究,以及大量图像阅读、分析、总结基础之上,综合概括了西方艺术历史中肖像油画的不同精神内涵表达。艺术追求的不同和越来越上升的艺术追求,让肖像画创作中的精神内涵的表现也有所不一样,经笔者总结,它们分别是;忠于对象本身,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肖像中的现实主义;强烈的内在激情表达以及个性化语言的体现。

    关键词:油画;肖像;精神内涵

    在西方绘画艺术历史上,油画肖像画的历史十分悠久,并且成就很高。肖像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实用功能。在服务于宗教的时候,肖像画起到的是教化的作用,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时候,其起到的是教化以及宣威的作用,这些都以实用职能为本。笔者有感于历史上油画肖像画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油画肖像艺术如此辉煌的原因,神似与逼真远远不是这些成就的原因,成就其地位的应该是这些艺术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15世纪,欧洲的肖像画,尤其是肖像油画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绘画艺术门类,其中的原因与中世纪的衰落和文艺复兴的兴起有关。肖像画中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神情描写与人物气质特征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追求的、凌驾于逼真写实之上的理想。而研究肖像画中精神情感等表露的研究更是艺术史上颇多学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简论肖像画的功能性和精神内涵

    (一)研究范围限定

    西方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远古时期就出现,从当时的宗教画分离出来,并且服务于统治阶级和宗教。本文旨在研究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以下先为课题的研究进行范围的明确。

    肖像画的出现由来已久,用我们今天对肖像画的普遍概念而言,认为肖像画是专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要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以及群像,如果把群像也纳入考虑范围的话,肖像画的界定就很容易与其他绘画门类形成混淆。因此,我们稍微收窄对肖像画研究的范围,为其划定范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头像、半身像之内,某些情况下,全身像也纳入考虑范围,群像就不作考虑。肖像画首先出现的是对他者的描绘,但在文艺复兴开始之后,随着观念的转变,自画像出现了,这也视作一种特别形式的肖像画。本文并不对自画像与肖像区别对待,都将之视为一体,一同研究。

    本文以肖像油画的发展为研究根本,从15世纪欧洲出现油画肖像画开始,作为研究开端,将浅析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精神内涵的不同表现。

    (二)分析西方肖像人物画的实用功能性及其发展历史,并讨论摄影技术出现之后肖像油画依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5世纪,欧洲的肖像画,尤其是肖像油画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绘画艺术门类,其中的原因与中世纪的衰落和文艺复兴的兴起有关。

    肖像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实用功能。在服务于宗教的时候,肖像画起到的是教化的作用,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时候,其起到的是教化以及宣威的作用,这些都以实用职能为本。接着,肖像油画具有了一种记录形象的职能,为了记录生活、传记类型而服务。画家们以肖像画这种形式,为后人记录下历史人物的相貌,为家族留下让后人瞻仰的形象等,同时也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服饰、不同民族的特征,等等,可以说,是对不同历史的有形记录。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漫长岁月里,肖像画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绘画领域,肖像画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实用性并非肖像画的单一职能。肖像画发展到后来,也成为风俗画的一种,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反映,肖像的对象开始打破权贵、宗教和政治的界限,走向平民。

    简单的回顾历史,肖像画从被确立为一种绘画门类后,最初,先是为高高在上的宗教和政治服务,到后来得以在普通群众中普及其实只经过了一两个世纪的时间。15世纪随着人文思潮的来临,艺术中开始了对人的价值肯定,提倡以 “人”为中心。在17世纪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艺术家对肖像艺术的追求更为宽广,对对象人物的理解以及表现形式出现新的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创造出自己的绘画语言以及表达方式,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也有了新的追求,百花争鸣。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摄影技术1839年发明。这对肖像画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甚至是颠覆性的。甚至有说法称,摄影技术的出现是绘画艺术的消亡。尤其是肖像画,摄影对其的冲击更是严重。实用功能可以说是肖像画生存的巨大支撑,然而,这个支撑,在摄影到来之际,已经分崩离析。艺术家费尽心思的创作,摄影技术却轻易做到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本该消亡的绘画却依然存在,甚至,永远都不会被摄影取代。正如德拉克罗瓦所说的“艺术家的目的,绝对不是精确地再现自然”。油画肖像乃至绘画不会被摄影取代的原因在于,前者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这种艺术语言就是“主观情感”①。

    情感的表达及传递对象人物精神内涵或者艺术家本身希望输出的精神性,是绘画艺术所特有的,摄影技术出现后,其意义与价值依然存在,并且不为所动。

    (三)油画肖像内在的艺术性在发展历史中并不是单纯地仅仅具有记录功能,在肖像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其艺术的重要一环

    油画肖像从来不满足于实用职能,在记录功能之外,艺术家附加在肖像作品之中的,除了完美地重现真实、体现自然,还有美的追求。当艺术家追求到美的体现之后,又不再满足于纯视觉性的审美享受,而是更加积极地赋予肖像画更为深入的情感、内涵。

    如果只有真实的需求,肖像作品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后自然会消亡,只需一个镜头的闪光,就能永恒保留。如果只为单纯视觉感受上的“美”的追求,就没有必要出现风俗画类型的肖像作品,田间劳作的农奴一定比不上奢华装饰的贵妇。

    西方油画中的肖像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在服务于功能的同时,其精神内涵成就了艺术,精神内涵的外露和对观众的感染正是西方油画肖像的灵魂所在。同时,这亦是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

    二、油画肖像中集中不同的精神内涵表现

    当我们把西方油画肖像看作是超出单纯的实用功能,越过了简单的记录力量,并且有着艺术追求的价值。在漫长的肖像画发展历史之中,肖像并不从一开始就追求超越再现的艺术理念,那么,在服务于肖像的实用功能之上,艺术家又如何传达出他们的艺术理念与追求?而这些追求,有没有一种累积和传承直到超越?

    通过翻阅大量美术史册和资料,笔者对西方肖像油画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及综合,结合自己的艺术史知识,油画创作经验以及审美经验,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在肖像画精神内涵的艺术追求上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不同的情况:

    (一)忠于对象本身,审美理想的追求(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安格尔)

    从远古时候就开始出现的肖像创作,出自实用性为目的,图像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直至文艺复兴之前,人们开始了写实肖像。油画肖像从中世纪的图像化、抽象化,逐渐走向文艺复兴前期“模仿自然”的探索。但是,相较于北欧的极其注重外貌刻画及求真求实的追求,南方的意大利的画家,更为注重在真实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对审美理想的追求。以下讨论的肖像画,它们忠于对象本身,正确、精细的描绘在记录的同时,画家们还加入了对审美理想的追求。不仅仅满足于“如实”的刻画,还表现出画家本身的艺术追求——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在西方艺术史上,肖像画艺术,尤其是油画肖像艺术在16世纪发展十分迅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为了追求真实,对人体进行解剖,了解人体的肌肉和骨骼,打开了经络的秘密,而达·芬奇就是其中之一。达·芬奇对艺术的态度非常严谨,致力研究自然界的一切,希望可以在画面上完美地再现自然界,但是对自然界真实性刻画的追求从来就有。当他克服自然问题之后发现,作品形象十分僵硬,即使怀有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也并不能到达理想中的美。而现在看回画面,严谨、合理又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达·芬奇笔下的形象,但是我们会觉得美,并不是他简单地对自然的真实体现,而是在这之上,还多了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凌驾于“如实”之上,力求“美”的再现。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抱貂女郎》为例分析。画面的震撼绝对不是对自然生硬的模仿所能够达到的效果。达·芬奇对人物的描绘已经超越了真实的再现。为了理想中的美,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准确完整地复制现实,达·芬奇用了特别的手法处理画面。我们在看蒙娜丽莎或者是抱貂女郎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美,是经过达·芬奇主观处理的美。

    同样的情况可以看看比达·芬奇晚几十年辉煌的另外一位大师:拉斐尔。拉斐尔笔下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几近完美,毫无瑕疵。这是拉斐尔为了追求审美理想而精益求精的结果。以《大公爵的圣母》《园丁圣母》《唐娜·维拉塔》为例,人物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就有所缺失,平静的气氛中倘漾着圣洁的美感,好像稍加改动,就会破坏其中的和谐。

    (二)肖像中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丢勒、H.荷尔拜因、伦勃朗、委拉斯贵支)

    作品通过对肖像的描写,表现对象本身的性格特点,同时力求反映出现实生活,是冷静而客观的精神内涵表现。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其实并不妨碍把对象的情感传达出来或者是把精神状态表露出来,当对审美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视觉美的享受,而是上升至对人物性格的重视。在对对象的描绘中把性格特征披露出来,从而表现出对象内心世界的状态,是现实主义艺术追求的主张,他们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在客观冷静的观察中,从侧面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客观,强调人物现实中的精神状态。例如丢勒、H.荷尔拜因、伦勃朗、委拉斯贵支等。

    丢勒对形体的处理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不同寻常的。在追求理想美和形体舒服的环境下,丢勒对形体的处理过于强烈,而且细节的描绘特别用心。而恰恰就是这些繁多的细节和强烈的外形,他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总是充满画面,极具感染力量。丢勒的《启示录》不能说是理想美的表现,但是善恶的流露却深刻地得以表现;《痛苦的男子》中痛苦和彷徨的表露深深震撼着观众。丢勒的画风细腻、逼真,他所追求的是真实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上的表现。

    理智和信心是荷尔拜因肖像油画中人物所共有的特征,笔下人物含蓄地传达出其意志的坚定,并且人物社会地位的表现都明显地为人熟知。

    委拉斯贵支非常重视细节的捕捉,主张对现实进行真实描写,同时善于表现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皇英诺森十世》为例,这幅最为杰出的作品除了在技术和写实上表现出淋漓尽致的准确之外,教皇脸上有力神情的一瞬间被委拉斯贵支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卖水的人》也同样将人性的尊严充分表达。

    伦勃朗的肖像画让现实主义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他的手中到达极致。伦勃朗对现实的忠实描写已经超越了对现实的再现,情感的流露和精神内涵的表达才是他忠实的对象,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传达内在的东西——个人品质的投射、精神内涵的表现。

    (三)强烈的内在激情(代表人物:蒙克、席勒、高更、梵高)

    随着摄影技术的到来,绘画艺术重新被审视,新的观念随之而来,新的艺术方向走出客观写实的艺术风格。形似已经不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写实、表现现实也不能满足艺术家们的追求。艺术家们在探寻新的艺术旅程的过程中,加入的是自身主观世界的传达和个人情感,从艺术家本身出发,对艺术家的主观注重更多于对象的客观。这类作品更为注重对象内在的精神特征,外形多以主观处理,不求形似。

    例如以笔者选择的代表人物蒙克、席勒、高更、梵高来分析。

    蒙克艺术中的浓烈色彩和夸张造型,显而易见地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如实表达,但是他的画作却神奇地控制了观者的情绪波动。但这一切的感觉并不是来自画作中的对象,而是来自这位被称为“疯子”的北欧艺术家本身。《吻》《呐喊》《圣母像》,不同的版本都反映出蒙克自身的主观态度。他是位极其内观的艺术家,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道具。

    20世纪初奥地利的艺术家席勒个性叛逆,艺术思想前卫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客观的对象在他的色彩和笔触之下总是转向主观情感的表达。席勒的艺术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夸张的外形散发出来的是浓郁的情绪,过度地表现是为了熏染出强烈的感情,画家自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嵌入画作形象之中。

    被称为“象征派创始人”的高更一直反对纯粹的客观主义,他主张必须强调自己的感受,让主观的感觉控制画面。他根本不追求和对象的实际相吻合,追求的是主观化的“客观”。其作品《塔希提的年轻姑娘》既不具备美感,也不是对现实的客观表现,但是色彩的明暗调子中渗透出安稳的情绪,新鲜又生动的表现手法反映出画家无拘无束的创作精神。高更对现实的反映毫不在意,形象从不细致刻画,他只力求让观者产生联想并且追求将主观精神内涵进行渗透。

    对于这个类型的艺术家来说,肖像画只是一种形式的创作,他们是通过这种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更注重自己的主观处理,因此肖像画的创作进入了所谓的“有我之境”②。

    (四)肖像个性化语言(代表人物:佛洛依德、怀斯、巴尔蒂斯)

    艺术发展到现当代,已经达到前人从未想过的地步。艺术家们在肖像画创作领域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且,发展出另外一个类型的肖像艺术追求。在这里,肖像画完全没有实用职能,甚至没有审美职能,它们发展出一套语言,个性化语言成为中心,肖像成为媒介,作者更多地关注个性的张扬、精神的投射和生存状态的描绘,注重形式与风格、创作语言,肖像似乎反成载体。现代哲学和理念带来了人自身的深入认识,而肖像画的表达也慢慢走进其探索,表达人的情感特质已经不足以得到满足。他们追寻代表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和形式,并且寄希望于肖像创作,彰显个性和对生命的诠释和反思,使艺术成为形式,蕴含丰富深沉的内涵,弗洛依德、怀斯、巴尔蒂斯可以归入此类型的艺术家。

    被誉为“20世纪毕加索以外最伟大的艺术家”的弗洛伊德,其作品具有强劲的感染力和十分鲜明的个性。他笔下的人物没有普通概念中所谓“美”的欣赏,松垮的皮肤和深邃的皱褶布满人物的形象,但是我们却能强烈地感受到皮肉之下的灵魂还有艺术家心中的观念和情感。这种精神内涵的传达是将个性化语言发挥到极致,使得自身生命与艺术完美结合。

    巴尔蒂斯在回答“艺术要表现什么,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道:“艺术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结果③。”新颖的创意和个性的独特应该是艺术品中所拥有的。巴尔蒂斯的作品魅力所在之处就是他将自身的精神内涵放置于对象之中,呈现在观众之前。

    三、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一)人文的关怀

    绘画的画面不是镜子,就算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以实用职能为中心的创作,刻板的绘画也从来不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肖像画所传达的是艺术家、人物对象和观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种关注虽然是在文艺复兴开始才得以提出,但即使在服务于宗教和政治之下的肖像,也会希望传达出对象的感情在于画面之上。这种关注事实上是表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关注人性本身,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人物情感,才能让观众为之动容,充满精神上的沟通和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总之,所有的创作手段,在艺术上都是一种表现,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人文的关怀是上升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一步。

    (二)表达对象的精神气质

    一幅成功的油画肖像作品,必定是可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的作品,描绘对象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以油画的技法为依托,在捕捉神态的一瞬间中表达对象的精神世界,以客观物象反映人物的主观感觉。没有这些刻画,肖像画就只是一种单纯的复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摄影的出现就可以完全将肖像艺术所取代。正如英国艺术家弗洛依德所说:“相机拍摄和画家画人或静物最大的差异,在于相机对形象的解读能力是有限的,而画家对形象的解读能力是无限的④。”

    (三)创作者的内心视角

    如果说绘画手段从客观上讲,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法,是艺术家们感情宣泄的依托,绝对是成立的。当艺术对现实的表达以及人物对象的刻画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会追求更高的境界。而这时,艺术家的价值就显露出来了。

    艺术家不是工具,在艺术之中,艺术家也应该是一个视角,从中发掘现实生活的感悟,表现自我精神的内涵,以艺术的方式、绘画的形式去传达内心的感受给观者。艺术中的交流,除了观者与艺术品、艺术家与人物对象的沟通之外,应该还有的是,通过艺术品达到艺术家和观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这就是创作者的内心视角寄寓在肖像作品之中,通过作品诠释出来,感染观者,让观者可以感受创作角度以及艺术家自身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肖像画独特的精神内涵使其依然有重要的存在意义。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肖像油画是一种重要且极具价值的类型,它的出现有着很实在的功能性。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肖像画的实用职能使其拥有不同的艺术地位。然而实用职能远远不能成就肖像画成为艺术之典范,笔者认为油画肖像内在的艺术性在发展历史中并不是单纯地仅仅具有记录功能,在肖像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则是其艺术的重要一环。

    通过在大量的油画肖像作品之中阅读体会,在主观的感觉和理性的分析之下,综合概括为西方艺术历史中肖像油画四大类型的艺术追求,不同的追求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的探索,将肖像艺术一步又一步地推向高峰。

    这几个类型分别为:忠于现实本身描绘的同时追求审美理想的体现,这些作品表现的是超越现实本身的美的享受,以达·芬奇、拉斐尔和安格尔的艺术作品为分析归结,这些作品在追求准确精细的描绘记录的同时,不满足于简单如实地刻画,还表现出画家本身对审美理想的理解;然后是肖像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这类型的艺术追求除了在视觉享受(有或没有)之外,重视人物对象本身的性格特征,强调突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力求从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状态,是冷静且客观的精神内涵的表现,以丢勒、荷尔拜因、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为代表。当艺术的发展追求到达一定高度,激情的迸发成为必然,上文所述的第三类作品中以蒙克、席勒、高更、梵高为代表的表达强烈的内在激情的追求是笔者认为的另外一种肖像画谨慎内涵的表现,他们的作品中注重对象内在的精神特性,在外型上不拘束于“如实”的描写,更多的主观世界和个人情感在探索绘画自身的意义时表露无遗,肖像画功能性的骤减让其中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心思想。而精神内涵的传达在现当代更多表现为个性化的语言,这个时候的肖像画基本没有记录的实用职能,而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存在,艺术家更多地关注个性的张扬、精神的投射和个人风格、形式的创作,肖像成为载体,艺术家自身的精神内涵通过肖像诠释出来,感染观者。

    油画肖像画精神内涵的表现换一种总结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是对人文的关怀、表达对象的精神气质以及创作者的内心视角这三个角度的诠释。不同的艺术追求带来不同的精神内涵的诠释,以不同的精神内涵作为目的而已。

    正是因为肖像画独特的精神内涵的存在,才使得其依然有重要的存在意义。从摄影技术出现的19世纪开始,绘画艺术就受到冲击和质疑,但其存在至今,依然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份精神内涵的诠释。当今社会的图像技术影响越来越大,而绘画艺术,尤其是肖像绘画的创作更是需要力求创新以及强调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才可以独善其身。肖像画需要寻找一种语境,而这种语境更需要承托精神内涵,把艺术精神更好地传承其中,葆有肖像绘画的原创性、艺术性和唯一性,使其他艺术门类无法企及。

    注 释:

    ①②[美]拉尔夫·迈耶.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409,356-357

    ③朱平.试论摄影对写实油画转变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04).

    ④王圣松.肖像画研读[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9.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迈耶.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

    [2]方秀云.艺术家的自画像[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探索现当代素描肖像[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4][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M].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6][英]E?H?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8]Ernst Hans Gombrich,The Story of Art,Phaidon, 1995

    作者单位:广州画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