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同课异构引发的思考

俞桂飞
摘要:文章结合扬州市乡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对课堂设计提出如下观点:创新是课堂的璀璨明珠、放手是课堂的活力源泉、流畅是课堂的动听音符、互动是课堂的重要元素、错误是课堂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创新;放手;流畅;互动;错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1.013
2017年10月25日,扬州市乡村初中化学骨士教师培育站在高邮赞化教育集团开设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为主题的3节公开课。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让笔者感受到同课异构,精彩纷呈。下面笔者就三位老师的课例谈一谈个人对课堂设计的肤浅认识。
一、创新是课堂的璀璨明珠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地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着重点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不能进行创新性思维的人是无法达到创新性学习境界的,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1]。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沈老师和杨老师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节课,都用电子天平来代替托盘天平,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对于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能够更直观的显现,效果非常好。既节省了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电子天平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在超市购买食品,用到电子秤称质量,课堂上用它来称质量,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沈老师的课上设计了用塑料瓶、纱布袋等器材来组装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发生装置,体现了化学环保的理念。同样杨老师的课上用集气瓶、橡皮塞、注射器等作为石灰石和稀鹽酸反应的发生装置,其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杨老师在课上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手机和电脑实现同步呈现,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很激动,因为自己的实验被老师展示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质量守恒的引入,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呢,闵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蜡烛的燃烧实验和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实验,颠覆了学生认为物质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改变吗?接着做了铁丝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发现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分析前两组实验总质量不等的原因,得出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然后闵老师才引导学生从多组实验中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还有一个就是题目新,杨老师的课命名为“一个定律 一场革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探究”,把化学史融入课题之中,并在课堂上通过对化学史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兴趣,而闵老师的课题命名为“天平上跳动的音符”,更富有诗意!闵老师的课件上每一个环节用了不同的英文短语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Do you remember?”、“You can guess”、“You do and find ”、“Expand view”、“We can try”、“Learning for use”等。闵老师是我们培育站年龄最长的一位老师,50多岁的他上课时还能与时俱进,设法融入学生,走近学生,体现了优秀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卓越课堂的不断追求。
二、放手是课堂的活力源泉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放手于学生,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人可能会担心放手学生,课堂会出现许多问题,诸如课堂秩序混乱,问题抛出无法收回,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敢回答问题等。其实不用太担心,这些问题以我们老师的勇气和智慧是可以控制好并解决的 [2]。在今天的三位老师的课上都设计了分组实验,热烈而精彩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到趣味横生,学生们热烈地讨论,静静地思考,细心地绘制装置图,让听课的我感受到听课带来的乐趣。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杨老师对学生的分组实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没有明确药品用量要求,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仪器和药品:塑料瓶、小试管、药匙、稀盐酸、碳酸钠等,学生看到装置后有很长时间无法入手,不知道仪器怎么用,不知道药品用量是多少,而杨老师在班上若无其事地观察着学生。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沉默,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小组发现可用小试管装盐酸,用塑料瓶装碳酸钠粉末,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有的小组盐酸用量多,几乎装满了一试管,有的不足1/3,当学生在电子秤上称好反应前后的质量后,这时杨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打开塑料瓶盖并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说明反应有什么产生?原来如此,杨老师是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感受实验带来的魅力,这就是亮点,实验无须过多的框框条条的设计。在老师一步步限制条件下的探究,是学生想出来的吗?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操作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分析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形成。
中国目前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化学奖,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医学奖,我国的化学教育需要反思,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听课发现在许多化学实验课堂中存在伪探究,所谓的探究就是老师设计的条条框框中的实验验证。因此,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作为化学老师自己要有科学的实验观。教师要在方向上引领,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来探究和验证,无须在细节上过多限制。不要担心学生的实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限制了学生想象的思维。当学生实验失败了,我们再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比实验成功的案例给予学生的收获更大!
三、流畅是课堂的动听音符
正如木工要用榫头才能把部件衔接成美观实用的家具那样,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借助过渡来衔接不同的教学内容,最终通过颇为有效的过渡策略,实现心理学家们指出的“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 [3]。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让流畅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以美的享受。高邮3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很流畅:从激趣引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学以致用?总结归纳。特别是闵老师的课围绕天平上跳动的音符,分为五个板块,音符一“?”→音符二“<”→音符三“>”→音符四“:”→音符五“——”→音符六“……”让人感受到板块完整、清晰、流畅!把天平的音符融入化学教学之中。最后还有一个结束语很有诗意,天平称出的不仅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更启发我们: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学会观察、思考,敢于发现,敢于创新,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丰富我们人生的阅历。让我们人生的天平永远发出平衡的音符。正如陶行知的话:生活即教育。
四、互动是课堂的重要元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要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在3位高邮老师的课上,都采用了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围绕实验和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小组交流、个别沟通、合作实验、体验参与等方式,引发学生思想的汇合、碰撞、升华;这种模式能够打破教材的局限,促进了学生的自我了解 [4]。笔者在听课时都能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的问题指引下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很快达成了教学目标,比老师讲授式教学效果更好。互动教学更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有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增强师生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师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
特别是沈老师的课堂,非常生动活泼,沈老师的一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们思考后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沈老师在组织学生探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时,面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结合我所提供的仪器,设计一套测定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理想装置。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快第一小组的学生代表举手发言,她说可以用两只烧杯各取少量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在电子天平上称量,然后将其中一个烧杯中的稀盐酸倒入盛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次称量。学生用如图1装置进行测量,设计如下步骤:(1)取两只100mL烧杯,分别向其中加入1~2平勺的碳酸钠粉末,10~20mL的稀盐酸。(2)将两只小烧杯一起放在电子秤上称量,记录数据。(3)把稀盐酸倒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再将两只小烧杯一起放在电子秤上称量,记录数据,发现电子天平的示数减少,并得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变小的结论。杨老师此时问学生们,其他小组有不同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这时第二小组的学生代表踊跃发言说第一小组产生的二氧化碳跑掉了,最后称得的总质量不包含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并汇报了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1)取出纱布袋,装入一勺碳酸钠粉末,并绕好线,收口。(2)向塑料瓶中倒入稀盐酸,到达黑色线即可。(3)将纱布袋装入塑料瓶中,并将线放在瓶外,拧紧盖子。称量,记录数据。(4)上下摇动塑料瓶,观察现象,称量,记录数据。第二小组学生用如图2装置进行测量,得出了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杨老师又追问哪一个小组的设计合理呢?在设计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在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开展了有效的课堂互动,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错误是课堂的重要资源
叶澜教授曾提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对题目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表达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5]。”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暴露一些思维、书写等方面的错误,有经验的教师不会立即打断学生的表述,会就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开展生评,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归纳。这种基于错误资源的教学,学生的印象更深。例如在杨老师的课上,杨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仪器和化学知识设计制取CO2的装置图,并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图3是某一小组学生设计的装置图,杨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在大屏幕展示了该装置,并要求该小组同学利用所给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后请该小组成员汇报实验结论,一学生代表说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变少了。这时杨老师提醒说用此装置测得的是反应后物质和装置的总质量吗?学生代表说测得的不是反应后物质和装置的总质量,因为反应有CO2产生,CO2从导管口逸出了。杨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既然CO2能从导管口逸出,实验时能否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呢?如何改进呢?学生们提出改用不带导管的橡皮塞,如图4所示。然后用改进后的装置图4,选择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发现电子天平上的示数在实验前后相等,学生们得出此化学反应后的物质总质量不变。杨老师接着追问你们还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们陷入沉思,杨老师提醒说对于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要研究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要在什么样的装置中进行呢?学生们恍然大悟地齐声说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杨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以此作为课堂资源进行深度教学,把课堂推到另一个高度。
公开课都是老师作了精心准备的,课堂上老师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块板书,每一个学生活动事先都作了精心设计,但是百密未免一疏,有时老师在课堂上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或板书了一个错别字。这时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了,一些没有经验的老师一旦发现自己讲错了会脸红并向学生重新解释更正。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老师没有水平、不认真。但有经验的老师会利用这个错误进行发挥,还能故作镇定地反问学生,老师刚才说的话或板书有问题吗?这样会使学生更崇拜老师,学生对找老师的错误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又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增长,学生的已有认识也随之增长,时代需要培养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化学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潜心研究课堂设计,力争每一堂课做到善于创新、勇于放手、确保流畅、提倡互动、巧用错误,才能打造精致、精彩课堂,才能hold住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强光银.中学化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6):26-28
[2] 关朝珠.着眼能力 大胆放手——谈实验教学活力课堂[J].化学教与学,2013(10):38-40
[3] 许玮.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过渡”[J].化学教与学,2011(1):36-37,40
[4][5] 鲁向阳.互动:化学课程的重要元素[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2):87-90
[6] 江已舒.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J].化学教与学,2016(10):18-19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