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刘嘉慧

    摘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为元代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在唐代安史之乱背景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本剧不单单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描写了比之爱情更为深邃的历史。《梧桐雨》抛弃了中国戏曲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作为结尾,这种写作思路与作者自身境遇及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关键词:《梧桐雨》? ?爱情悲剧? ?历史悲剧? ?白朴

    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22-03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受文人青睐,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后来关汉卿所写的《哭香囊》、庾天锡的《华清宫》和《霓裳怨》以及白朴的《梧桐雨》,这一略带民间传奇性质的历史题材为后世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白朴的《梧桐雨》是一出彻底的悲剧,王国维自《人间词话》中评价此剧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1],评价之高足见其文学成就。白朴的《梧桐雨》在写作上直白毫无隐晦,他不为渲染两人伟大爱情而淡化史实,在楔子中便提到杨贵妃原为寿王李瑁妃子,因貌美被唐明皇相中先度为女道士后封为贵妃,在后文中更是对两人的荒淫无度,唐明皇的不理朝政进行了大胆描述。若是往深处研读,便可以看出《梧桐雨》言情而不纯,其还想要表现更加深刻的国家兴衰以及人性的幻灭感等主题,可以说这部作品思想复杂又意蕴深刻。

    一、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并不纯粹,或者说这是一场唐明皇的单恋。白朴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塑造上一改前人赞扬或同情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这两个人物都具有批判性,其中最有批判意味的便是杨贵妃。《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既虚伪自私又薄情淫乱。从本文所写背景来看,杨玉环本为唐明皇的儿媳,因美貌吸引了唐明皇因而成为了他的妃子,这个时候唐明皇已年愈花甲,而杨贵妃却正值青春华年,再嫁的对象比自己大了几十岁,对方即便是皇帝恐怕也不能产生真爱。《梧桐雨》中更是多次提到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因胡旋舞跳的好得了杨贵妃的赏识并成為她的义子,但这两人却不是单纯的母子关系,在第一折中杨贵妃提到安禄山云:“此人狡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2]此时正值七夕之夜,杨贵妃所想之人不是唐明皇却是义子安禄山,由此可见她对唐明皇并不是真爱,而杨玉环自从成为贵妃后,日夜纵情声色,贪图享乐,为了保持宠幸而工于心计,不仅蒙骗唐明皇自己的真正爱情归属,而且要唐明皇对自己许下诺言。在国家危亡之时,她也只为自己着想,与唐明皇夜夜笙歌,最终自己落得马踏尸体的下场。

    而唐明皇的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提到了他的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在安禄山叛乱的危急时刻训斥来报的丞相李林甫不分轻重缓急,不知道等到歌舞结束了再来报告。面对国家危亡之时,唐明皇丝毫不见警惕和慌张,他只是对李林甫说道:“既是贼兵压境,你众官计议,选将统兵,出征便了”,由此见唐明皇的昏庸。作者在对唐明皇这一人物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写到了他的痴情,比如他因杨玉环的关系给予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重权,放任他祸乱朝纲,见杨玉环喜爱安禄山便把他赐给杨玉环做义子,为博杨玉环一笑便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去为她运送荔枝……唐明皇的爱情始终是一厢情愿的,这更有讽刺意味,而沉醉其中的唐明皇并没有意识到杨玉环的心意,马嵬坡兵变,他被迫下令处死了自己的所爱,最后一折写了战乱平定,唐明皇重新回宫却失去了实权,在西宫中日夜思念着杨玉环排解幽恨。《梧桐雨》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戏剧矛盾和情节都集中在前三折,最后用整整一折来抒情。前三折剧情热闹、节奏明快,最后一折是一个萧瑟凄凉的收场。这种戏剧气氛的反差对比,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3]唐明皇某一天忽然梦到杨贵妃,一如生时,醒后却听到秋夜的雨滴梧桐的声音,更增添了哀痛。剧中用了八九只曲词形容秋夜的雨声和明皇哀怨的心境,从而结束全剧。这里用得到王国维先生评元杂剧的话:“出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宋元戏曲史》)。构成了悲剧的正格。唐明皇和杨妃的爱情生活毁灭了,观众对这个失去恋人的痛苦给予怜悯和同情。[4]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自一开始便注定不能为世人认可,缺乏感情根基又有动乱掺杂其间,最终落得悲剧收场亦在情理之中。

    二、《梧桐雨》展现的历史悲剧

    《梧桐雨》没有将李杨两人的爱情写的真挚感人,可见它并不是单纯的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一直伴随并推动者着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发展的正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梧桐雨》中突出表现了政治矛盾,反映了朝廷统治内部的腐朽淫乱和不思进取,第一折中所写的唐明皇纵情声色,不顾国家法度变为后文的亡国兴叹埋下了伏笔。

    唐明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元时期,他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把唐代贞观之治以来的大好形势推向了全盛。只可惜他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天宝四年册封杨贵妃之后,他昏庸得一塌糊涂,唐朝也随之一步步走向衰落。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给江山社稷带来了暂按,唐明皇自己也不得不吞下这可自酿的苦果。[5]第四折中,抒情性达到了最高点,这一部分文辞秀丽,情感悲壮凄凉,把唐明皇的痛苦烦闷生动细腻的展现了出来,他的语言中并不只是表现了对于杨贵妃的思念,更表现了他对于战乱流离的凄苦和一个亡国者的倾诉。

    安禄山是《梧桐雨》中的否定人物,安禄山犯上作乱,代表了异族入侵,他反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江山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杨贵妃也是心系于他,并在皇宫中荒淫无度,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败。可以说这两人在某种角度上就是唐朝的内忧外患,面对这两人唐明皇一直未能完全看清,他认定安禄山是忠臣,杨贵妃也如自己那般倾心于他,作者毫不留情的平静表面下掩藏着的民族危机与对统治者黑暗昏庸统治的讽刺与批判。

    《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之时,战士们在马嵬坡发动兵变逼迫唐明皇杀掉杨国忠与杨贵妃,这一方面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更展现国家战乱下人民的心声与感叹。本剧中对下层百姓生活描写很少,有代表性的一处是唐明皇在避兵入蜀的路上,看到了沿途的村舍破败不堪,人民生活潦倒困苦,唐明皇也不禁说道:“寡人身居九重,怎知闾阎贫苦也”,剩水残山五六搭,断壁残垣两三家的场景生动反应出了因战乱人民的生活疾苦,何况这里只是离京城不远还未受到叛军洗劫的地方,由此可推断那些已经遭受安禄山战乱之苦的地方百姓生活当有多么艰难。对比人们的生活,唐明皇昔日骄奢淫逸,一掷千金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行为更显的腐朽不堪,人民的生活艰难也从侧面深化了本剧的悲剧性。

    本剧在情节上描写爱情与历史背景是相互贯穿的,李杨荒淫无度的生活导致了安禄山的叛变和唐王朝的衰败,安禄山的叛变最终又使得杨贵妃被赐死,李杨天人永隔,这是讲述国破家亡的历史悲歌。

    三、作者白朴的创作根源

    《梧桐雨》中所流露出的悲壮与苍凉之情透过纸张直击心灵,许多人认为《梧桐雨》是一出天生的悲剧,讲述了爱情的毁灭与国家的衰败,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白朴的这种写法一改中国戏曲往日习惯的大团圆结局,以一种特有的沧桑风格创作此剧,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都带有许多悲剧性意味,那么这种创作的根源是来自于什么呢?我们可以根据元代历史大背景以及白朴的生平经历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测。

    白朴生当宋、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仍。在一次蒙古军队攻打金朝都城南京(开封)的战争中,白朴在惊慌混乱之中与母亲失散,随诗人元好问辗转流徙。避难求生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不能磨灭的伤痕。王博文在为白朴《天籁集》写的序言中说他:“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

    因为有亡国流离的经历,所以他要反思亡國的原因,于是戏里批判李杨因歌舞坏江山;因为有乱离亡国之痛,积郁了太多伤感和悲苦需要抒发,而安史之乱后的唐明皇,既失去了皇位,也失去了美人,成为一个不幸者,生命和事业都步入了“秋天”。这与作者的情怀有共同之处。白朴在失意君王的身上,找到了寄托自己人生失意的载体,于是假明皇之口,宣泄自己的人生体味。在唐明皇的雨泪交流中,也溶进了作者的失母亡国之痛,因此才能恣肆滂沛,将一缕哀思,借助缠绵的秋雨,千回万转抒发出来,令人荡气回肠。[6]白朴的父亲曾任金国枢密院判官,家事一时显贵,而后却经历战乱,其父辗转仕于三朝为世人所诟病,国家易主导致的家庭变故,荣华散尽使得白朴心理上也有了裂痕与冲击,他的心理上承受了比当时文人更为沉重的压力,所思所想也更为深刻,其作品的悲剧性便是白朴有意与无意间的塑造。

    【双鸳鸯】中写道:“斜軃翠鸾翘,浑一似出浴的旧风标,映着云屏一半儿娇。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湿鲛绡”[2]。唐明皇西宫内一场空梦也如白朴对人生家国的幻想,美好却已不复存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让李杨二人最终在天上相遇,给予了他们一个幻想中团圆的结局,这也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丝动人色彩,而白朴在《梧桐雨》中直接删去了“访仙求道”这一剧情,全剧停止在唐明皇梦醒对雨抒情中,这使得爱情的美感稍微逊色却更显得真实令人信服。此刻正值伤感之秋,宋玉在《九辩》中言及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率”。在此时节白朴连用八首曲文用来写雨,围绕“梧桐雨”三字从各个角度反复咏叹,借秋雨梧桐把自己内心的烦闷愁苦尽情宣泄,不仅文学性极强,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白朴所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比之沉浸入梦中的唐明皇,白朴的思想更为痛苦,因为他活于现实,痛苦挣扎却又无力去改变,可以说是借了唐明皇之口咏其自身之不幸。

    综上所述,白朴写作的《梧桐雨》一方面体现了金元易主之际文人阶层的普遍感叹,另一方面又掺杂了白朴的私人情感,《梧桐雨》的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长生殿》等优秀作品的写作提供了借鉴作用,为中国元杂剧划下了浑厚而悲壮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4.

    [2]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4.

    [3]江巨荣.古剧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9.

    [4]邵曾褀.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

    [5]乔力.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39.

    [6]张燕瑾.元曲精粹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5:39.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