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播种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志萌等
摘 要:以成都二水早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2种种植密度及单层、双层2种播种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播种或加大种植密度,对大蒜植株株高、假茎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鳞茎大小、抽薹率、独蒜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蒜头直径随之变小、抽薹率下降、独蒜率提高。
关键词:大蒜;双层播种;植株形态;独蒜率;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0-0022-02
云南大蒜以早熟和优质的独头蒜最为有名,其中独头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构与普通大蒜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独头蒜不是大蒜品种固有的特性,它是外界环境条件不适于蒜薹和鳞腋芽的形成所致[1]。生产中形成独蒜的原因主要有蒜种营养体偏小、播种期偏晚、栽植密度过大、种瓣低温处理过度、肥水管理不当等。实践中,采取种瓣低温处理和提高种植密度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独头蒜形成率。本试验通过在大蒜播种时采用单层播种和双层播种不同株行距3种播种方式,调节蒜田中植株的群体密度,实现人为调控大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株长势、抽薹率、独蒜率、蒜头大小等农艺性状,探索种植密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大蒜品种为在云南和四川广泛栽培的成都彭州二水早。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蔬菜标本园(昆明)种植,前作为菜豆,试验共设3个种植密度处理。其中,处理1,株行距为6 cm×6 cm,单层播种;处理2,株行距为6 cm×10 cm,单层播种;处理3,株行距为6 cm×10 cm,双层播种。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 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8月28日对种植地块进行挖地,后炕晒1周,9月5日每小区施入腐熟有机肥20 kg,精细整地。精选单瓣质量(1.3±0.2)g、饱满无皱缩的种瓣,于9月6日采用铲沟条播法播种。单层播种区播种沟深3~4 cm;双层播种区沟深6~8 cm,第一层种瓣播后盖一层薄土,后在第一层种瓣行间加播一行种瓣,构成双层播种。播完后及时浇水,之后的管理按大蒜栽培常规田间管理。2013年3月10日测量株高、假茎高及抽薹率。每小区随机抽取50株进行测定。自然株高测量以地面至植株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为准,假茎高以地面至最高叶鞘包裹处为准。同时统计每个小区植株总数和抽薹株数。4月15日大蒜成熟时将其挖出,统计各小区独蒜头数。采收蒜头时每小区随机测量50个蒜头鳞茎的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方式对大蒜植株自然株高、假茎高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间大蒜的自然株高、假茎高无显著性差异(表1),即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二水早大蒜的自然高度和假茎高影响不明显。
2.2 播种方式对蒜头直径大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表1反映出,随种植密度提高,分瓣的正常蒜头及独头蒜的蒜头直径均有所下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的蒜头直径平均仅为2.80 cm,较处理2的4.23 cm降低了1.43 cm,较处理1的3.17 cm降低0.37 cm。说明田间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均导致个体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发育不良。
2.3 播种方式对独头蒜形成和植株抽薹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的独头蒜发生率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双层播种(处理3)较单层稀播(处理2)提高48.58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处理1)提高23.73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3种播种方式中,单层稀播与单层密植和双层播种的假茎粗和抽薹率数值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表2)。双层播种较单层稀播抽薹率降低40.65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降低5.9个百分点。双层播种与单层密植之间植株假茎粗和抽薹率差异不显著。假茎粗与抽薹率呈正相关,试验中其差异显著性是一致的。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蒜栽培中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法提高种植密度,对大蒜自然株高、假茎高影响不大,但对蒜头直径大小、植株抽薹率和植株假茎粗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独头蒜发生率有极大的提高效果。采用6 cm×10 cm的密度且双层播种时,独头蒜发生率可达66.87%,该结果对云南特色独头蒜栽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种植株行距为6 cm×10 cm且双层播种的处理3与株行距为6 cm×6 cm的处理1的抽薹率和假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独蒜率较后者提高了23.73%,说明双层种植更有利于独头蒜的形成。
大蒜栽培中影响植株形态发育的因素较多,前人曾报道的有种瓣大小、播种期早晚、施肥水平、混作技术、播种深度、品种等[2],而本试验只对大蒜种植密度和双层播种法进行了初探,也是在农民自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仅就云南大蒜产区而言,可满足农民追求高独蒜率的愿望;双层播种与高密度种植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云南蒜农在追求独蒜的情况下还需考虑生产成本、综合产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韩曙,王嘉满.云南独蒜[J].长江蔬菜,2005(7):31.
[2] 杜慧芳,程智慧.大蒜品种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3):26-27.
[3] 王秀忠.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0):1,5.
[4] 梁庆玲.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张绍文,孙治强.大蒜器官形成与生长发育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1):23-26.
[6] 远彤,李珂,闫文斌,等.大蒜花芽分化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86-190.
[7] 杜慧芳,程智慧,赵会芳,等.大蒜不同品种蒜薹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 720-1 726.
[8] 郭菊叶,蒋芳玲,吴震,等.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42-46.
[9] 李德金.云南独大蒜的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0):19.
摘 要:以成都二水早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2种种植密度及单层、双层2种播种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播种或加大种植密度,对大蒜植株株高、假茎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鳞茎大小、抽薹率、独蒜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蒜头直径随之变小、抽薹率下降、独蒜率提高。
关键词:大蒜;双层播种;植株形态;独蒜率;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0-0022-02
云南大蒜以早熟和优质的独头蒜最为有名,其中独头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构与普通大蒜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独头蒜不是大蒜品种固有的特性,它是外界环境条件不适于蒜薹和鳞腋芽的形成所致[1]。生产中形成独蒜的原因主要有蒜种营养体偏小、播种期偏晚、栽植密度过大、种瓣低温处理过度、肥水管理不当等。实践中,采取种瓣低温处理和提高种植密度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独头蒜形成率。本试验通过在大蒜播种时采用单层播种和双层播种不同株行距3种播种方式,调节蒜田中植株的群体密度,实现人为调控大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株长势、抽薹率、独蒜率、蒜头大小等农艺性状,探索种植密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大蒜品种为在云南和四川广泛栽培的成都彭州二水早。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蔬菜标本园(昆明)种植,前作为菜豆,试验共设3个种植密度处理。其中,处理1,株行距为6 cm×6 cm,单层播种;处理2,株行距为6 cm×10 cm,单层播种;处理3,株行距为6 cm×10 cm,双层播种。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 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8月28日对种植地块进行挖地,后炕晒1周,9月5日每小区施入腐熟有机肥20 kg,精细整地。精选单瓣质量(1.3±0.2)g、饱满无皱缩的种瓣,于9月6日采用铲沟条播法播种。单层播种区播种沟深3~4 cm;双层播种区沟深6~8 cm,第一层种瓣播后盖一层薄土,后在第一层种瓣行间加播一行种瓣,构成双层播种。播完后及时浇水,之后的管理按大蒜栽培常规田间管理。2013年3月10日测量株高、假茎高及抽薹率。每小区随机抽取50株进行测定。自然株高测量以地面至植株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为准,假茎高以地面至最高叶鞘包裹处为准。同时统计每个小区植株总数和抽薹株数。4月15日大蒜成熟时将其挖出,统计各小区独蒜头数。采收蒜头时每小区随机测量50个蒜头鳞茎的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方式对大蒜植株自然株高、假茎高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间大蒜的自然株高、假茎高无显著性差异(表1),即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二水早大蒜的自然高度和假茎高影响不明显。
2.2 播种方式对蒜头直径大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表1反映出,随种植密度提高,分瓣的正常蒜头及独头蒜的蒜头直径均有所下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的蒜头直径平均仅为2.80 cm,较处理2的4.23 cm降低了1.43 cm,较处理1的3.17 cm降低0.37 cm。说明田间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均导致个体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发育不良。
2.3 播种方式对独头蒜形成和植株抽薹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的独头蒜发生率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双层播种(处理3)较单层稀播(处理2)提高48.58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处理1)提高23.73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3种播种方式中,单层稀播与单层密植和双层播种的假茎粗和抽薹率数值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表2)。双层播种较单层稀播抽薹率降低40.65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降低5.9个百分点。双层播种与单层密植之间植株假茎粗和抽薹率差异不显著。假茎粗与抽薹率呈正相关,试验中其差异显著性是一致的。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蒜栽培中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法提高种植密度,对大蒜自然株高、假茎高影响不大,但对蒜头直径大小、植株抽薹率和植株假茎粗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独头蒜发生率有极大的提高效果。采用6 cm×10 cm的密度且双层播种时,独头蒜发生率可达66.87%,该结果对云南特色独头蒜栽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种植株行距为6 cm×10 cm且双层播种的处理3与株行距为6 cm×6 cm的处理1的抽薹率和假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独蒜率较后者提高了23.73%,说明双层种植更有利于独头蒜的形成。
大蒜栽培中影响植株形态发育的因素较多,前人曾报道的有种瓣大小、播种期早晚、施肥水平、混作技术、播种深度、品种等[2],而本试验只对大蒜种植密度和双层播种法进行了初探,也是在农民自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仅就云南大蒜产区而言,可满足农民追求高独蒜率的愿望;双层播种与高密度种植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云南蒜农在追求独蒜的情况下还需考虑生产成本、综合产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韩曙,王嘉满.云南独蒜[J].长江蔬菜,2005(7):31.
[2] 杜慧芳,程智慧.大蒜品种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3):26-27.
[3] 王秀忠.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0):1,5.
[4] 梁庆玲.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张绍文,孙治强.大蒜器官形成与生长发育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1):23-26.
[6] 远彤,李珂,闫文斌,等.大蒜花芽分化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86-190.
[7] 杜慧芳,程智慧,赵会芳,等.大蒜不同品种蒜薹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 720-1 726.
[8] 郭菊叶,蒋芳玲,吴震,等.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42-46.
[9] 李德金.云南独大蒜的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0):19.
摘 要:以成都二水早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2种种植密度及单层、双层2种播种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播种或加大种植密度,对大蒜植株株高、假茎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鳞茎大小、抽薹率、独蒜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蒜头直径随之变小、抽薹率下降、独蒜率提高。
关键词:大蒜;双层播种;植株形态;独蒜率;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0-0022-02
云南大蒜以早熟和优质的独头蒜最为有名,其中独头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构与普通大蒜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独头蒜不是大蒜品种固有的特性,它是外界环境条件不适于蒜薹和鳞腋芽的形成所致[1]。生产中形成独蒜的原因主要有蒜种营养体偏小、播种期偏晚、栽植密度过大、种瓣低温处理过度、肥水管理不当等。实践中,采取种瓣低温处理和提高种植密度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独头蒜形成率。本试验通过在大蒜播种时采用单层播种和双层播种不同株行距3种播种方式,调节蒜田中植株的群体密度,实现人为调控大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株长势、抽薹率、独蒜率、蒜头大小等农艺性状,探索种植密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大蒜品种为在云南和四川广泛栽培的成都彭州二水早。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蔬菜标本园(昆明)种植,前作为菜豆,试验共设3个种植密度处理。其中,处理1,株行距为6 cm×6 cm,单层播种;处理2,株行距为6 cm×10 cm,单层播种;处理3,株行距为6 cm×10 cm,双层播种。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 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8月28日对种植地块进行挖地,后炕晒1周,9月5日每小区施入腐熟有机肥20 kg,精细整地。精选单瓣质量(1.3±0.2)g、饱满无皱缩的种瓣,于9月6日采用铲沟条播法播种。单层播种区播种沟深3~4 cm;双层播种区沟深6~8 cm,第一层种瓣播后盖一层薄土,后在第一层种瓣行间加播一行种瓣,构成双层播种。播完后及时浇水,之后的管理按大蒜栽培常规田间管理。2013年3月10日测量株高、假茎高及抽薹率。每小区随机抽取50株进行测定。自然株高测量以地面至植株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为准,假茎高以地面至最高叶鞘包裹处为准。同时统计每个小区植株总数和抽薹株数。4月15日大蒜成熟时将其挖出,统计各小区独蒜头数。采收蒜头时每小区随机测量50个蒜头鳞茎的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方式对大蒜植株自然株高、假茎高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间大蒜的自然株高、假茎高无显著性差异(表1),即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二水早大蒜的自然高度和假茎高影响不明显。
2.2 播种方式对蒜头直径大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表1反映出,随种植密度提高,分瓣的正常蒜头及独头蒜的蒜头直径均有所下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的蒜头直径平均仅为2.80 cm,较处理2的4.23 cm降低了1.43 cm,较处理1的3.17 cm降低0.37 cm。说明田间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均导致个体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发育不良。
2.3 播种方式对独头蒜形成和植株抽薹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的独头蒜发生率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双层播种(处理3)较单层稀播(处理2)提高48.58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处理1)提高23.73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3种播种方式中,单层稀播与单层密植和双层播种的假茎粗和抽薹率数值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表2)。双层播种较单层稀播抽薹率降低40.65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降低5.9个百分点。双层播种与单层密植之间植株假茎粗和抽薹率差异不显著。假茎粗与抽薹率呈正相关,试验中其差异显著性是一致的。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蒜栽培中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法提高种植密度,对大蒜自然株高、假茎高影响不大,但对蒜头直径大小、植株抽薹率和植株假茎粗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独头蒜发生率有极大的提高效果。采用6 cm×10 cm的密度且双层播种时,独头蒜发生率可达66.87%,该结果对云南特色独头蒜栽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种植株行距为6 cm×10 cm且双层播种的处理3与株行距为6 cm×6 cm的处理1的抽薹率和假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独蒜率较后者提高了23.73%,说明双层种植更有利于独头蒜的形成。
大蒜栽培中影响植株形态发育的因素较多,前人曾报道的有种瓣大小、播种期早晚、施肥水平、混作技术、播种深度、品种等[2],而本试验只对大蒜种植密度和双层播种法进行了初探,也是在农民自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仅就云南大蒜产区而言,可满足农民追求高独蒜率的愿望;双层播种与高密度种植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云南蒜农在追求独蒜的情况下还需考虑生产成本、综合产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韩曙,王嘉满.云南独蒜[J].长江蔬菜,2005(7):31.
[2] 杜慧芳,程智慧.大蒜品种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3):26-27.
[3] 王秀忠.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0):1,5.
[4] 梁庆玲.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张绍文,孙治强.大蒜器官形成与生长发育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1):23-26.
[6] 远彤,李珂,闫文斌,等.大蒜花芽分化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86-190.
[7] 杜慧芳,程智慧,赵会芳,等.大蒜不同品种蒜薹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 720-1 726.
[8] 郭菊叶,蒋芳玲,吴震,等.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42-46.
[9] 李德金.云南独大蒜的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0):19.
摘 要:以成都二水早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2种种植密度及单层、双层2种播种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播种或加大种植密度,对大蒜植株株高、假茎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鳞茎大小、抽薹率、独蒜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蒜头直径随之变小、抽薹率下降、独蒜率提高。
关键词:大蒜;双层播种;植株形态;独蒜率;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0-0022-02
云南大蒜以早熟和优质的独头蒜最为有名,其中独头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构与普通大蒜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独头蒜不是大蒜品种固有的特性,它是外界环境条件不适于蒜薹和鳞腋芽的形成所致[1]。生产中形成独蒜的原因主要有蒜种营养体偏小、播种期偏晚、栽植密度过大、种瓣低温处理过度、肥水管理不当等。实践中,采取种瓣低温处理和提高种植密度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独头蒜形成率。本试验通过在大蒜播种时采用单层播种和双层播种不同株行距3种播种方式,调节蒜田中植株的群体密度,实现人为调控大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株长势、抽薹率、独蒜率、蒜头大小等农艺性状,探索种植密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大蒜品种为在云南和四川广泛栽培的成都彭州二水早。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蔬菜标本园(昆明)种植,前作为菜豆,试验共设3个种植密度处理。其中,处理1,株行距为6 cm×6 cm,单层播种;处理2,株行距为6 cm×10 cm,单层播种;处理3,株行距为6 cm×10 cm,双层播种。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 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8月28日对种植地块进行挖地,后炕晒1周,9月5日每小区施入腐熟有机肥20 kg,精细整地。精选单瓣质量(1.3±0.2)g、饱满无皱缩的种瓣,于9月6日采用铲沟条播法播种。单层播种区播种沟深3~4 cm;双层播种区沟深6~8 cm,第一层种瓣播后盖一层薄土,后在第一层种瓣行间加播一行种瓣,构成双层播种。播完后及时浇水,之后的管理按大蒜栽培常规田间管理。2013年3月10日测量株高、假茎高及抽薹率。每小区随机抽取50株进行测定。自然株高测量以地面至植株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为准,假茎高以地面至最高叶鞘包裹处为准。同时统计每个小区植株总数和抽薹株数。4月15日大蒜成熟时将其挖出,统计各小区独蒜头数。采收蒜头时每小区随机测量50个蒜头鳞茎的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方式对大蒜植株自然株高、假茎高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间大蒜的自然株高、假茎高无显著性差异(表1),即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二水早大蒜的自然高度和假茎高影响不明显。
2.2 播种方式对蒜头直径大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表1反映出,随种植密度提高,分瓣的正常蒜头及独头蒜的蒜头直径均有所下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的蒜头直径平均仅为2.80 cm,较处理2的4.23 cm降低了1.43 cm,较处理1的3.17 cm降低0.37 cm。说明田间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均导致个体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发育不良。
2.3 播种方式对独头蒜形成和植株抽薹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的独头蒜发生率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双层播种(处理3)较单层稀播(处理2)提高48.58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处理1)提高23.73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3种播种方式中,单层稀播与单层密植和双层播种的假茎粗和抽薹率数值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表2)。双层播种较单层稀播抽薹率降低40.65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降低5.9个百分点。双层播种与单层密植之间植株假茎粗和抽薹率差异不显著。假茎粗与抽薹率呈正相关,试验中其差异显著性是一致的。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蒜栽培中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法提高种植密度,对大蒜自然株高、假茎高影响不大,但对蒜头直径大小、植株抽薹率和植株假茎粗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独头蒜发生率有极大的提高效果。采用6 cm×10 cm的密度且双层播种时,独头蒜发生率可达66.87%,该结果对云南特色独头蒜栽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种植株行距为6 cm×10 cm且双层播种的处理3与株行距为6 cm×6 cm的处理1的抽薹率和假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独蒜率较后者提高了23.73%,说明双层种植更有利于独头蒜的形成。
大蒜栽培中影响植株形态发育的因素较多,前人曾报道的有种瓣大小、播种期早晚、施肥水平、混作技术、播种深度、品种等[2],而本试验只对大蒜种植密度和双层播种法进行了初探,也是在农民自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仅就云南大蒜产区而言,可满足农民追求高独蒜率的愿望;双层播种与高密度种植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云南蒜农在追求独蒜的情况下还需考虑生产成本、综合产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韩曙,王嘉满.云南独蒜[J].长江蔬菜,2005(7):31.
[2] 杜慧芳,程智慧.大蒜品种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3):26-27.
[3] 王秀忠.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0):1,5.
[4] 梁庆玲.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张绍文,孙治强.大蒜器官形成与生长发育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1):23-26.
[6] 远彤,李珂,闫文斌,等.大蒜花芽分化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86-190.
[7] 杜慧芳,程智慧,赵会芳,等.大蒜不同品种蒜薹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 720-1 726.
[8] 郭菊叶,蒋芳玲,吴震,等.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42-46.
[9] 李德金.云南独大蒜的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0):19.
摘 要:以成都二水早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2种种植密度及单层、双层2种播种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播种或加大种植密度,对大蒜植株株高、假茎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鳞茎大小、抽薹率、独蒜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蒜头直径随之变小、抽薹率下降、独蒜率提高。
关键词:大蒜;双层播种;植株形态;独蒜率;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0-0022-02
云南大蒜以早熟和优质的独头蒜最为有名,其中独头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构与普通大蒜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独头蒜不是大蒜品种固有的特性,它是外界环境条件不适于蒜薹和鳞腋芽的形成所致[1]。生产中形成独蒜的原因主要有蒜种营养体偏小、播种期偏晚、栽植密度过大、种瓣低温处理过度、肥水管理不当等。实践中,采取种瓣低温处理和提高种植密度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独头蒜形成率。本试验通过在大蒜播种时采用单层播种和双层播种不同株行距3种播种方式,调节蒜田中植株的群体密度,实现人为调控大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株长势、抽薹率、独蒜率、蒜头大小等农艺性状,探索种植密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大蒜品种为在云南和四川广泛栽培的成都彭州二水早。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蔬菜标本园(昆明)种植,前作为菜豆,试验共设3个种植密度处理。其中,处理1,株行距为6 cm×6 cm,单层播种;处理2,株行距为6 cm×10 cm,单层播种;处理3,株行距为6 cm×10 cm,双层播种。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 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8月28日对种植地块进行挖地,后炕晒1周,9月5日每小区施入腐熟有机肥20 kg,精细整地。精选单瓣质量(1.3±0.2)g、饱满无皱缩的种瓣,于9月6日采用铲沟条播法播种。单层播种区播种沟深3~4 cm;双层播种区沟深6~8 cm,第一层种瓣播后盖一层薄土,后在第一层种瓣行间加播一行种瓣,构成双层播种。播完后及时浇水,之后的管理按大蒜栽培常规田间管理。2013年3月10日测量株高、假茎高及抽薹率。每小区随机抽取50株进行测定。自然株高测量以地面至植株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为准,假茎高以地面至最高叶鞘包裹处为准。同时统计每个小区植株总数和抽薹株数。4月15日大蒜成熟时将其挖出,统计各小区独蒜头数。采收蒜头时每小区随机测量50个蒜头鳞茎的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方式对大蒜植株自然株高、假茎高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间大蒜的自然株高、假茎高无显著性差异(表1),即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二水早大蒜的自然高度和假茎高影响不明显。
2.2 播种方式对蒜头直径大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表1反映出,随种植密度提高,分瓣的正常蒜头及独头蒜的蒜头直径均有所下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的蒜头直径平均仅为2.80 cm,较处理2的4.23 cm降低了1.43 cm,较处理1的3.17 cm降低0.37 cm。说明田间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均导致个体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发育不良。
2.3 播种方式对独头蒜形成和植株抽薹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的独头蒜发生率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双层播种(处理3)较单层稀播(处理2)提高48.58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处理1)提高23.73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3种播种方式中,单层稀播与单层密植和双层播种的假茎粗和抽薹率数值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表2)。双层播种较单层稀播抽薹率降低40.65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降低5.9个百分点。双层播种与单层密植之间植株假茎粗和抽薹率差异不显著。假茎粗与抽薹率呈正相关,试验中其差异显著性是一致的。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蒜栽培中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法提高种植密度,对大蒜自然株高、假茎高影响不大,但对蒜头直径大小、植株抽薹率和植株假茎粗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独头蒜发生率有极大的提高效果。采用6 cm×10 cm的密度且双层播种时,独头蒜发生率可达66.87%,该结果对云南特色独头蒜栽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种植株行距为6 cm×10 cm且双层播种的处理3与株行距为6 cm×6 cm的处理1的抽薹率和假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独蒜率较后者提高了23.73%,说明双层种植更有利于独头蒜的形成。
大蒜栽培中影响植株形态发育的因素较多,前人曾报道的有种瓣大小、播种期早晚、施肥水平、混作技术、播种深度、品种等[2],而本试验只对大蒜种植密度和双层播种法进行了初探,也是在农民自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仅就云南大蒜产区而言,可满足农民追求高独蒜率的愿望;双层播种与高密度种植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云南蒜农在追求独蒜的情况下还需考虑生产成本、综合产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韩曙,王嘉满.云南独蒜[J].长江蔬菜,2005(7):31.
[2] 杜慧芳,程智慧.大蒜品种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3):26-27.
[3] 王秀忠.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0):1,5.
[4] 梁庆玲.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张绍文,孙治强.大蒜器官形成与生长发育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1):23-26.
[6] 远彤,李珂,闫文斌,等.大蒜花芽分化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86-190.
[7] 杜慧芳,程智慧,赵会芳,等.大蒜不同品种蒜薹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 720-1 726.
[8] 郭菊叶,蒋芳玲,吴震,等.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42-46.
[9] 李德金.云南独大蒜的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0):19.
摘 要:以成都二水早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2种种植密度及单层、双层2种播种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播种或加大种植密度,对大蒜植株株高、假茎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鳞茎大小、抽薹率、独蒜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蒜头直径随之变小、抽薹率下降、独蒜率提高。
关键词:大蒜;双层播种;植株形态;独蒜率;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0-0022-02
云南大蒜以早熟和优质的独头蒜最为有名,其中独头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构与普通大蒜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独头蒜不是大蒜品种固有的特性,它是外界环境条件不适于蒜薹和鳞腋芽的形成所致[1]。生产中形成独蒜的原因主要有蒜种营养体偏小、播种期偏晚、栽植密度过大、种瓣低温处理过度、肥水管理不当等。实践中,采取种瓣低温处理和提高种植密度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独头蒜形成率。本试验通过在大蒜播种时采用单层播种和双层播种不同株行距3种播种方式,调节蒜田中植株的群体密度,实现人为调控大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株长势、抽薹率、独蒜率、蒜头大小等农艺性状,探索种植密度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大蒜品种为在云南和四川广泛栽培的成都彭州二水早。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蔬菜标本园(昆明)种植,前作为菜豆,试验共设3个种植密度处理。其中,处理1,株行距为6 cm×6 cm,单层播种;处理2,株行距为6 cm×10 cm,单层播种;处理3,株行距为6 cm×10 cm,双层播种。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 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8月28日对种植地块进行挖地,后炕晒1周,9月5日每小区施入腐熟有机肥20 kg,精细整地。精选单瓣质量(1.3±0.2)g、饱满无皱缩的种瓣,于9月6日采用铲沟条播法播种。单层播种区播种沟深3~4 cm;双层播种区沟深6~8 cm,第一层种瓣播后盖一层薄土,后在第一层种瓣行间加播一行种瓣,构成双层播种。播完后及时浇水,之后的管理按大蒜栽培常规田间管理。2013年3月10日测量株高、假茎高及抽薹率。每小区随机抽取50株进行测定。自然株高测量以地面至植株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为准,假茎高以地面至最高叶鞘包裹处为准。同时统计每个小区植株总数和抽薹株数。4月15日大蒜成熟时将其挖出,统计各小区独蒜头数。采收蒜头时每小区随机测量50个蒜头鳞茎的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方式对大蒜植株自然株高、假茎高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间大蒜的自然株高、假茎高无显著性差异(表1),即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二水早大蒜的自然高度和假茎高影响不明显。
2.2 播种方式对蒜头直径大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表1反映出,随种植密度提高,分瓣的正常蒜头及独头蒜的蒜头直径均有所下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的蒜头直径平均仅为2.80 cm,较处理2的4.23 cm降低了1.43 cm,较处理1的3.17 cm降低0.37 cm。说明田间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均导致个体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发育不良。
2.3 播种方式对独头蒜形成和植株抽薹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的独头蒜发生率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双层播种(处理3)较单层稀播(处理2)提高48.58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处理1)提高23.73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3种播种方式中,单层稀播与单层密植和双层播种的假茎粗和抽薹率数值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表2)。双层播种较单层稀播抽薹率降低40.65个百分点,较单层密植降低5.9个百分点。双层播种与单层密植之间植株假茎粗和抽薹率差异不显著。假茎粗与抽薹率呈正相关,试验中其差异显著性是一致的。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蒜栽培中加大种植密度或采用双层播种法提高种植密度,对大蒜自然株高、假茎高影响不大,但对蒜头直径大小、植株抽薹率和植株假茎粗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独头蒜发生率有极大的提高效果。采用6 cm×10 cm的密度且双层播种时,独头蒜发生率可达66.87%,该结果对云南特色独头蒜栽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种植株行距为6 cm×10 cm且双层播种的处理3与株行距为6 cm×6 cm的处理1的抽薹率和假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独蒜率较后者提高了23.73%,说明双层种植更有利于独头蒜的形成。
大蒜栽培中影响植株形态发育的因素较多,前人曾报道的有种瓣大小、播种期早晚、施肥水平、混作技术、播种深度、品种等[2],而本试验只对大蒜种植密度和双层播种法进行了初探,也是在农民自创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仅就云南大蒜产区而言,可满足农民追求高独蒜率的愿望;双层播种与高密度种植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云南蒜农在追求独蒜的情况下还需考虑生产成本、综合产值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韩曙,王嘉满.云南独蒜[J].长江蔬菜,2005(7):31.
[2] 杜慧芳,程智慧.大蒜品种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3):26-27.
[3] 王秀忠.大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0):1,5.
[4] 梁庆玲.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张绍文,孙治强.大蒜器官形成与生长发育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1):23-26.
[6] 远彤,李珂,闫文斌,等.大蒜花芽分化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86-190.
[7] 杜慧芳,程智慧,赵会芳,等.大蒜不同品种蒜薹发育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 720-1 726.
[8] 郭菊叶,蒋芳玲,吴震,等.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42-46.
[9] 李德金.云南独大蒜的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