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向前开拓,一种文化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依托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才能够使得本土的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优秀,才能够在文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对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跨文化交流;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219-01
文化的发展不只是在其内部进行优化就能够发展的,还应该要多的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吸取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广大领域中日益显示出其作用,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文化交流中,能够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个人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动机,所以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而且人们总是喜欢接受自己所熟悉的和习惯的东西,不喜欢尝试一些冒险的且陌生的事情,面对陌生,人们通常会对此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这种态度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表现地更加地明显。跨文化交流还会受到场景的制约。文化的交流需要有一个确切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包括交流双方的状态,所需要用到的道具和舞台。这些场景运用到跨文化交流中,就被体现为是双方中的一方在国境内的交流,在与第三者进行交流,导致互动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跨文化交流需要符合对方国家的交流方式、文化习惯,只有这样的交流方式才能够取得想要的效果,避免误会和冲突的发生。跨文化的交流还要打破历史传统。历史传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可以被引申为是文化的制约。若对方不是这个历史传统中的人时,历史文化就是他们之间交流的重大障碍,在理解上也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二、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的应用
(一)在提高人们交流动机方面的应用
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会受个人能力的影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各种软件与陌生人进行聊天,使得现实生活中不喜欢交流的人也能够参与到其中去,及时地帮助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并且人们不会认为这种一种骚扰的行为。[1]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聊天行为日益兴盛,其主要的原因是网络聊天是以文字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不会受到显示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影响,因此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人们的内心可以自由地释放。
(二)在丰富交流知识方面的运用
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交流,给人们提供给更好的交流平台。新媒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交流时跨越语言的障碍,消解不同文化的误会。不同语言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可以有效地利用网上的各种资源,运用远程教育的方式,来实行交互式的语言学习,进而有效地实现个性化教育,使得语言的学习更为方便简洁。[2]旅游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旅游目地的相关风土人情、当地的民俗以及该区域有名的土产文化等等,以此来获得到过该地的人所提供的旅途攻略。通过相关旅游信息的获取,能够有效地帮助旅游者提前了解旅游地的文化背景,做好旅游准备。
(三)在淡化文化交流场景的应用
文化交流媒体的变化,也会带动社会环境因此发生变化。[3]社会环境的重组,也会使得物质环境对场景的重要性不断地减弱,使得人们的经验行为在交流过程中不再受文化场景的影响,也不再受到文化场地的限制。互联网的不断使用,保证了一定时间内同时在线的人们之间会感受到默契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新媒体使得不同环境中的人处在虚拟的社会中,使得交流者能够自觉且主动地进行交流。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而有效地实现了人们的言论自由,人们也因此拥有了一个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减少了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淡化了文化交流场景的限制。
三、结语
新媒体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新媒体将会以更多的新的形态来深入到跨文化交流中去,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熟,以开放、融合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将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黄俊华,陈会君.重大主题的人性化呈现——从《2013湖北宝岛文化交流之旅》看政务报道创新[J].新闻前哨,2014,22(02):12-13
[2]晋萱.努力构筑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舞台──山西省新闻文化考察团访欧纪行[J].今日山西,2012,23(01):17-18
[3]双文.略论光复初期台中《和平日报》副刊──兼及《新知识》月刊和《文化交流》辑刊[J].新文学史料,2011,23(01):178-179
作者简介:
黄伟绚(1990-),汉族,山西人,201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士,2013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跨文化交流与传媒研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