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叠几声
梁卫金
摘要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因其诗首句为“渭城朝雨渑轻尘”,入乐后称为《渭城曲》。其诗无具体事件所指,受到普遍欢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随被指代为远离故乡之语。原诗为七言绝句,难以直接入乐调,诗人遂以叠加的唱法,至使三叠而尽抒其声,《阳关曲》专指声,不为曲名,谓三叠之意。三叠之法流传有三十余种,另有苏东坡考证之七声叠。
关键词阳关《阳关三叠》句叠语叠七声叠
一、关山,玉门关,阳关
古诗常以山隘为界,在地形险要边界处设置边关,边关大多以山峦相依,称之为关山。泛指为国家的边境屏障。古人以关山为背景的描写很多,并有《关山月》词牌流传下来,诗中的“关山”一语兼有关山和“关山月”两重含义。
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闱万里愁”。(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唐王维《陇西行》)
此时的关山。并非独指河西一带。而是泛指所有边关。处于西域边关较为有名的是玉门关,地处古凉州,汉时设郡,今甘肃武成。玉门关以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而闻名于世,被世人传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也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描述。诗人心中的玉门关更多地是荒野孤处的象征,是春风不度的地方。
阳关与玉门关同为古凉州的边关,因其位于玉门关之南,古人视南为阳,称阳关。在以往的文作中很少见到阳关的描述。大约和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行驶路线有关。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不仅将“阳关”之名传之于世。更主要的是抒发了阳关情,引出了《渭城曲》,演绎出《阳关曲》。正所谓:一歌羌笛《杨柳》曲,诉说玉门关之怨:一杯劝君离别酒,道出《阳关三叠》之情。
二、句叠,语叠,加词叠
《阳关三叠》顾名思义,以原诗为主题,相和乐调三叠而成之。流传下来的三叠之法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加词叠,保留原诗。随声调变化,依声填词,内容相似,宇词多少差异。原句叠与原诗叠(语叠)原诗不变,仅在唱和顺序上予以变化,形成三叠唱法。
原句叠:
(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汜轻尘,渑轻尘。
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
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此种叠法将原句一分为二,前后加叠形成每句三叠,后三字的叠唱带有明显的唱和痕迹,强调了语义,节奏性十分强烈。
(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种叠法采用二字、四字、七字原句的递进,步步设句,加深了对原句的理解。如:西出(西出何方)西出阳关(西出阳关如何)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句叠的特点是保留了原诗的本意,只是在诗句上做了分解处理,通过叠加突出了语义,增强了节奏感。不足之处在于节拍太短,难以表述依依别离之情。
原诗叠:(叠唱三遍)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诗不做分解,整体叠唱三遍,满足了声调的发展,重复本身就是加强,保留了原诗完整性,便于人们加深记忆理解。南宋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写道:“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三叠。”
加词叠:
加词叠是在汉代相和的基础上,先由虚词相和后由实词相和的一种演唱形式。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格式,高低起伏与乐曲情绪表现相吻合,弥补了五言、七言诗入乐的不足。现流传最广的《阳关三叠糖口为典型的加词叠。
一叠:(清和节当春)
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叶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复相加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三叠:
渭城朝雨涫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碧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驷,载驰驷。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眠。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此一别两地相思如梦频,闻雁来宾。(贝《中国传统名曲欣赏麓琴学入万谱新
除引子和尾声外,一叠二叠加词字数格式相同,三叠在此基础上,中间部分加入42字,明显反映出是旋律展开的需要。三叠所相加的词句远远超过了原诗的28个字。一叠中加入了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加述了关山万旅途之苦。二叠中加入了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加述了离别之情三叠中加入了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驷。载驰驷。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眠,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加述了思君之苦。三叠中虽然相和之词比不上原诗的经典优秀,但延深了原诗中的蕴含之情,这里不是简单的注释,而是三次将原诗叠出,每叠表述不同的别离之情。主题未变,在和句中加入不同的演绎。三叠中分别以:遄行,感怀,旨酒来做引子,引出不同层次的心态,最终以“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只盼雁鸣传信。
三、苏东坡与阳关第四声
前文所述句叠。语叠,加词叠均为原诗中的变化,基本上仍为重复的三段式,一重为一叠。古本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仅有白居易《对酒》诗中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本为三叠何来第四声?想来身为唐代著名诗人的白居易决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是笔下之误,那只有一种解释《阳关三叠》在唐代还有一种叠法。
苏东坡在记阳关第四声中,对《阳关三叠》歌法有独到的见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语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云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见苏东坡题跋卷二)
苏东坡文中讲出了宋时的三叠歌法及四叠歌法,接下来考证了白居易的三叠唱法:即第一句不叠,第二句叠为第二声、第三声。第三句叠为第四声、第五声,第四句叠为第六声、第七声。叠三句而非叠三次。
依苏东坡文考证白居易《阳关》三叠唱法为:
渭城朝雨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苏考证的极为细微,白居易诗中:“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由此可知,第四声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才是正确的唱法。
《阳关三叠》的几种叠法,均严格遵守了三叠之律,秉承了主题不变,所变的只是倚声填词的字句增减,重复次序的排列差异。从另一方面也论证了我国歌词创作“倚声填词,言出于声”的发展规律。歌辞服从于音乐,是有意识的词与乐的结合。即使是《渭城曲》这样的优秀的诗文,也仍借助于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多种叠法的变异,也说明了我国诗歌发展,在唐朝就已经完成了由“先诗后乐”到“先乐后诗”的转变。倚声填词,不变的是声,变的是词,《渭城曲》尤奇。《阳关曲》更佳,万里关山情,三叠意方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