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虚室生白”对中国传统诗书画空间意境的影响

    余秋雨

    摘要: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虚室生白”“大象无形”等寥寥几字蕴含的美学韵味对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境的创造影响巨大,直至今日,大多数的中国诗书画作品中都不乏这些古典文化的影子。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诗书画空间意境的维度,浅析以“虚室生白”为主的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力,及其在近代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延伸。

    关键词:“虚室生白”? ?中国传统诗书画? ?空间意境

    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28-03

    一、“虚室生白”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美学的地位

    “虚室生白”的命题是在《庄子·人间世》中被提出的,原句是:“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不少古代学者曾为其注释,如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郭象注:“虚其心则至道而集于怀也”。成玄英书:“白,道也”。“虚室生白”的本意是屋内的东西放得多了,整个房间就会光线暗淡甚至没有光线,如果将其拿开,使屋子空出来,光线就会多了,生出光辉。宗白华先生也曾对这句話进行过解释,他认为“阙”即“虚白”,指的是空间,但它不是几何学的空间架构,死的空间,不是“顽空”,而是创化万物的永恒运行着的道。这“白”是“道”的祥瑞之光,是人生意义的澄明。将其延伸到哲学层面,也可以解释为心无杂念,才能体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常用以形容清亮明朗的境界。

    庄子关于“虚”的看法主要来源于老子的思想,基本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差异。庄子的“虚”主张“以天合天”,它落实到内心自然无伪的天真状态,强调回归自然。他与老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主张从人心灵方面对道的应和,强调将天道之虚内化到人心灵当中,成为人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意味。而关于“白”,庄子认为的就是一种心灵的原始的自然的状态,正好与“朴”意思相通,即质朴、素雅。老子与庄子关于“有”“无”“虚”“实”的思想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典艺术的创作中,其中“虚室生白”影响了无数中国古典艺术创作者,在中国美学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与意义,同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架构,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虚室生白”对中国传统诗书画空间意境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诗人、画家及书法家的空间意识与艺术境界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异的文化,各异的文化影响了当地的一代又一代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有的意象,蕴藏在那种文化孕育出的艺术创作作品中。对比西方的代表性艺术作品,中国的诗词、书法、水墨画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灵魂,尤其是它们所体现的空间意境。这种独特的空间意境源于中国传统古典艺术的创作者,即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等,深受秦汉哲学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中国画的画面结构可以最直接地展现出创作者独特的空间意识。西洋画派的画家们都擅用透视法进行创作,注重写实、精准和细致,画家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而中国的传统画家是用心灵的眼睛,纵观全景,用“以大观小”的方法进行绘画的。画家的眼睛通常不会固定在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随心而动,将眼前的景象从四面八方,以远及近地整体把握后,画家才开始创作的。宗白华先生曾提出,中国画的整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顾恺之、宗炳、王微在早期奠定山水画的基础时,就业已展示出中国空间意识的特点了。宗炳主张“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王微主张“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其次,中国诗人、词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展示的空间意识也是如此。他们大多喜欢从窗户、庭院、门帘、屏风、围栏、铜镜中吐纳万物,正应了庄子的“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这种以小观大的空间意识,包含的不是雕像的立体轮廓感,不是建筑的数学几何感,也不是油画的渺茫深邃感,而是中国人特有的富有节奏的音乐化了的宇宙感。《易经》中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家们,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空间意识,才成就了中国古典艺术创作者们的具有音乐的节奏的和谐的境界。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二)中国诗书画中的特殊空间意境

    中国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落于纸上,融于艺术创作中,就自然形成了中国诗书画中的特殊空间意境。画家在画面上想呈现的画面空间不仅是具有建筑意味的,而且是具有充满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的。这种特异的空间,一般是采取数层视点以构成节奏化的空间。国画中常用的“三远法”构成了一个诗意的充满创造力的艺术空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除了节奏感,虚实相生更是中国诗书画中特殊空间意境的最突出特征。以中国画为典型来说,中国画画面中常有留白之处,也就是虚无之处,只有寥寥数笔甚至有时没有一笔,但全幅画面的根本还是实有,因为虚无的部分与实有的部分呈辩证关系,有虚才有实,而虚无之处正是画家的无为之处,画家的情感与境界都蕴含在其中。诗书也是如此。我们转向看诗词,作者将他眼中的世间万物包罗在字里行间,都是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由有限中看到无限,由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中国诗书画中的虚无之处仍在中国人的宇宙感中,更能给人一种宇宙空间无限美好的想象,传达创作者的心境、意趣。

    当然,中国诗书画中的虚无与实有除了互为辩证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在虚无与实有辨证并相互依存转化间,才可谓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时,中国画中无画之处变成了妙境,中国诗词中未言之语引人深思,中国书法中起落之变化传达情意。正是虚无之处成就了中国诗书画中的特殊空间意境。我们不难举出在很久之前就将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运用起来的著名画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等。以这些仕女图为代表,画者着重刻画女子的仪态、动作,对背景的描绘却极为简略,甚至不着一笔。画面的虚无与人物的实有相互结合,突出了实有的部分,使观者能充分感受到画面人物的状态甚至内心想法,传达了创作者的无限思绪,表达了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

    (三)“虚室生白”影响下的创作方法论

    最后,“虚室生白”还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诗书画家的审美情趣,创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自身超脱的精神境界与特殊的空间意境相融合贯通,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创作方法论:崇尚虚无的而剔除实有的,实有之处巧妙因虚无之处而生,更好地寄托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境界。比如,齐白石画虾、八大山人画鱼都不画水,但是却都能在虾的触须与形态、鱼的身形中将水的流动溢于纸上,这虚无之处有水、有声还有有景,实有之妙应运而生。

    三、结语

    “虚室生白”中体现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融合是长久以来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庄子美学思想的起点。当然,中国传统诗书画中的特殊空间意境绝不是仅仅受“虚室生白”影响而形成发展的,其更是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哲学思想以及古老的世界观中的各类精华,也一定有其在当代艺术氛围中不能很好适应的缺憾之处。但是由“虚室生白”中延伸而来的虚无与实有在艺术创作中的辨证关系、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相生的方法论是在当代各种艺术创作中仍旧可以延用并发展的,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创作也需要吸取“虚实生白”中虚无与实有相互依存的精华。中国独有的空间意境中虚同实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无为与有为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法则,同时也是达成“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相信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当代,保留中国美学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平日的艺术创作中去,定会散发不一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张静.庄子“虚室生白”的美学意义[J].中州学刊,2011,(01).

    [4]王光涛.解析中国画特殊的空间意境[J].大众文艺,2017,(18).

    [5]梁联强.《庄子》的意境审美生成论[J].文学教育,2015,(11).

    [6]陈闽璐.简论庄子哲学对意境审美生成的启发[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2,(12).

    [7]王蒙.虚实生白评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0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