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调研分析
左赟+付加雷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后,不需要耕、耙,利用先进的小麦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序的先进技术。秸秆还田不仅培肥了地力,还因作业工序的减少从而节约了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新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举措。鄄城县农机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取得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基本做法
1抓好试验示范,实施强力推进
鄄城县是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区县之一,从2006年到2013年经过了试验、示范、推广实施三个阶段。2006年在大埝乡王菜园村的部分地块建立了20余亩的试验田。2007年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示范试点,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达1500余亩。近几年进入快速推广实施阶段,县委、县政府把实施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当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着重抓了保护性耕作的成方连片建设,财政拿出专款进行补贴,在红川镇的李庄行政村,凤凰乡许集村建设了两个5千亩示范方田,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万亩。
2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作用,重点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加大购机补贴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力度,国家购机补贴资金逐年增加,截至到2013年,共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98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67台(其中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68台),80马力以上拖拉机351台,这些为我们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保障。
3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快速应用
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三农工作,把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当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制定了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李林副县长挂帅的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2013年又把保护性耕作列入农业工作创新的重大课题。
4有关部门和镇(街)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顺利进行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涵盖了农技、农机、种子、肥料、病虫害防治等。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农业、农技、土肥等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密切的协助,各镇(街)从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都亲自抓,各相关站(所)也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大大促进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实施。
5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原动力
我们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举办培训班、演示会、发放保护性耕作技术画册、召开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等形式措施,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技术及效益,大大增强群众自觉运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1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
由于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再加上小麦播种是种下集中施肥,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地需用二铵25 kg、尿素25 kg,钾肥较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可节省化肥30%左右,亩节约化肥费用375元。同时还减少了秸秆腐烂或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提高粮食产量
几年的测产对比实验表明,全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旱田为主)较对照田一般亩增产46 kg左右,尤其是在2013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地块增产效果更加明显。2013年5月23日,县农机局组织农机、农技专家,对红川镇、旧城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园进行了测产验收。经测产,全县保护性耕作地块平均单产为5205 kg/亩,较对照地块平均单产4612 kg/亩增产593 kg/亩。全县32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共可增产190万kg。
3农民增收显著
综合以上几项可以计算出:在同等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亩地可提高小麦产量50 kg左右,按2013年小麦市场价18元/kg计算,每亩地可增加收入90元;加上每亩地减少的成本投入975元,每亩地共可增收节支1875元。全县85万亩小麦若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共可增产粮食410万kg,每年可增收节支15 375万元。由此可见,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小麦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实践证明,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既十分必要,时机也已成熟。2013年在全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玉米机收率达85%以上,秸秆粉碎还田率达95%以上,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万亩。再利用1~2年的时间,使全县的玉米机收率达到98%以上,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40万亩。
(06)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后,不需要耕、耙,利用先进的小麦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序的先进技术。秸秆还田不仅培肥了地力,还因作业工序的减少从而节约了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新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举措。鄄城县农机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取得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基本做法
1抓好试验示范,实施强力推进
鄄城县是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区县之一,从2006年到2013年经过了试验、示范、推广实施三个阶段。2006年在大埝乡王菜园村的部分地块建立了20余亩的试验田。2007年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示范试点,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达1500余亩。近几年进入快速推广实施阶段,县委、县政府把实施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当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着重抓了保护性耕作的成方连片建设,财政拿出专款进行补贴,在红川镇的李庄行政村,凤凰乡许集村建设了两个5千亩示范方田,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万亩。
2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作用,重点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加大购机补贴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力度,国家购机补贴资金逐年增加,截至到2013年,共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98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67台(其中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68台),80马力以上拖拉机351台,这些为我们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保障。
3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快速应用
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三农工作,把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当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制定了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李林副县长挂帅的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2013年又把保护性耕作列入农业工作创新的重大课题。
4有关部门和镇(街)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顺利进行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涵盖了农技、农机、种子、肥料、病虫害防治等。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农业、农技、土肥等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密切的协助,各镇(街)从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都亲自抓,各相关站(所)也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大大促进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实施。
5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原动力
我们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举办培训班、演示会、发放保护性耕作技术画册、召开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等形式措施,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技术及效益,大大增强群众自觉运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1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
由于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再加上小麦播种是种下集中施肥,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地需用二铵25 kg、尿素25 kg,钾肥较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可节省化肥30%左右,亩节约化肥费用375元。同时还减少了秸秆腐烂或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提高粮食产量
几年的测产对比实验表明,全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旱田为主)较对照田一般亩增产46 kg左右,尤其是在2013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地块增产效果更加明显。2013年5月23日,县农机局组织农机、农技专家,对红川镇、旧城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园进行了测产验收。经测产,全县保护性耕作地块平均单产为5205 kg/亩,较对照地块平均单产4612 kg/亩增产593 kg/亩。全县32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共可增产190万kg。
3农民增收显著
综合以上几项可以计算出:在同等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亩地可提高小麦产量50 kg左右,按2013年小麦市场价18元/kg计算,每亩地可增加收入90元;加上每亩地减少的成本投入975元,每亩地共可增收节支1875元。全县85万亩小麦若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共可增产粮食410万kg,每年可增收节支15 375万元。由此可见,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小麦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实践证明,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既十分必要,时机也已成熟。2013年在全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玉米机收率达85%以上,秸秆粉碎还田率达95%以上,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万亩。再利用1~2年的时间,使全县的玉米机收率达到98%以上,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40万亩。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