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城乡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对策研究
张 朴 叶江峰
摘要:文章指出了城乡师资队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历、职称、数量、工作负荷、工资待遇以及职业进修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城乡师资队伍差距成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经济、教育政策错位、城乡教学环境差异以及教育改革的滞后;最后,提出了均衡城乡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师;城乡差异;对策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硬件”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以农村教师队伍为核心的“软件”问题开始凸现出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焦点,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城乡师资队伍差异的主要体现
(一)学历之间的差距
农村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最后学历大都是通过函授、自考方式取得,且不少是中文专业,存在学非所教现象。2004年,农村小学教师中高中学历占的比例最大,占总体的57.64%;城市小学教师学历的主体是大专,占总体的57.83%。农村初中拥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72.31%,同比城市为42.70%;城市初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到54.56%,农村却只有18.94%。显而易见,在学历层次上,城乡差一个档次。
(二)职称之间的差距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的职称也差了一个档次。2004年,农村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5.34%;城市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6.44%。初中与小学的情况类似,农村初中教师中比重最大的是中学二级,为44.86%;城市则是中学一级,为42.15%。此外,在高级职称方面,农村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5.94%,城市为47.11%,城市比农村高出11个百分点;农村初中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79%,城市为农村的5倍,达到13.71%。
(三)数量之间的差距
首先,总量配置不够,2005年,我国城乡小学师班比合计为1.83,初中合计为3.15,其中,城市小学师班比为2.40,农村小学师班比为1.60;城市初中师班比为3.22,农村初中师班比为3.10。相比之下,农村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小学。其次,结构性短缺:学段上,高中教师教为短缺;区域上,山区、库区教师因编制偏紧表面超编而实际缺编;学科上,教师严重不配套。最后,代课人员数量较大。由于教师缺额较多,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一些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不得不聘用代课人员。
(四)工作负荷之间的差距
农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承担着比城镇教师更多更重的教学任务。农村教师任课科目数明显高于城镇。以小学为例,县直教师任1门课的人数比例为20.3%,任4门及4门以上的人数比例为15.3%;而乡镇教师任1门课的人数比例仅为7.9%,任4门及4门以上的人数比例则高达35.3%。同时,农村教师的周课时数也明显高于城镇,小学尤为突出。周课时数在14节以下的教师比例为:市直小学为32.2%,县直小学为58.3%,乡镇小学仅为14.2%;周课时数20节以上的教师比例为:市直小学为3.4%,县直小学为0,乡镇小学则达到14.2%。此外,农村教师还要承担一些职业教育和教学以外的任务(如农业劳作等)。
(五)工资待遇之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城市教师工资一直上涨的情况下,乡村教师仅仅能拿到基本工资,各种福利根本无法保障。有学者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收入段差距和年龄段差距。同收入段的城市高工资段的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农村高工资段的教师比例,同年龄段的城市教师工资高于农村教师工资。此外,不少报道与研究表明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到2002年底全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累计达到了150个亿,2003年又新增20个亿。
(六)职业进修之间的差距
由于继续教育经费无着落,在当前县级财政不按规定划拨教师培训费普遍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难以实施。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的调研报告反映了城乡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教师的专题培训多于农村,而农村的职称培训、学历进修高于城市。这表明城市教师的职业进修更多注重教师内涵和高层次能力的提高,而农村教师的职业进修则侧重外在技能和低层次能力的提高。
二、城乡师资队伍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造成城乡师资非均衡发展
我国政府制定的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发展战略,人为的造成城乡发展不一致,形成了两个不能整体、均衡发展的城乡二元社会。这种二元经济条件下,由存在经济差别的、乡间的不均衡,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城乡教育之间的多级不对称,称之为二元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采用分级办学制度,采取“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地方政府负担当地的教育投入。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在存在城乡差别的情况下,由城市政府承担城市的办学经费,县、乡镇、村支付农村办学经费,实际是将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分割,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的巨大差别。在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下,城乡教师在福利待遇、教学环境及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了城乡教师的“马太效应”。
(二)教育政策错位导致城乡师资分布不均衡
1、“城市中心”的错位。它无视城乡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差别,先满足城市学校的需求,而牺牲农村学校的平等利益。比如在财政投入方面,农村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教师政策方面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标准;师资配备方面,城乡标准差距甚大。
2、“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政策的错位。它导致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失衡。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优势不仅在规模、校舍、教学设施等条件上,更重要的在于其聚集了优质教师资源。同时,这项制度引发了城乡之间教师流动的热潮,主要是农村优秀教师纷纷流入城市,从而人为地拉开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距离。
(三)城乡教学环境差异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专业精神及其教学成就,不仅与自身的专业素养基础有关,还跟其所处的教学环境密切相关。城乡学校在校园文化、领导政策以及办学方针上都存在差异,并且我国目前采用的教育评估制度允许城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存在差距。城市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并且拥有好生源,加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高,因此城市教师容易取得成就,从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与信赖。另外,城市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获取更多新的信息,可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农村教师苦于教学条件差、农村学生素质低等现实因素,加上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难以提高业务水平。另外,农村重师尊教的氛围缺失,所处环境相对封闭,致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热情逐渐丧失。
(四)教育改革的滞后影响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在涉及教育体制、教学改革和人事管理等层面均已出台了不少改革性文件规定,但实施效果不明显。
1、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无法完全落到实处。
2、国家没有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教育系统的未聘和富余人员不能推向社会,人员聘用只能“内部循环”,教师无法由“教育系统的人”变为“社会人”。由于缺乏改革意识,加之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待遇不高,一些教师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意识缺失,其自身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三、均衡城乡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改变城乡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二元性
我国城乡的办学指导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别: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三农服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城市教育的基本任务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必然影响城乡教师各方面的状况,包括数量、学历、职称以及任务、工资待遇等。中央及地方党政人员,以及相关教育立法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的二元性严重影响的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均衡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是完善义务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
教育部门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补整的原则,宜更多体现“雪中送炭”,适当减少“锦上添花”。首先国家在投入导向上要转移重心。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保证农村地区孩子享受基本的义务教育。其次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省、地应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调整不同地区的政策,从富裕地区转移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另外,应出台新的管理性政策,鼓励企业、私人投资教育,对这些民办学校应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以弥补政府的教育资金不足。总之,在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上,必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公平的问题。
(三)建立教师工资分担与保障机制,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中,建立起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分担与保障机制。一方面,国家和省级财政在农村教师工资的支付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教师工资至少由省里统一发放,以专款形式拨到县财政,由县负责直接发放到每位农村教师手中。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村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需要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和操作的透明度。对于不能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的县,要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甚至法律制裁。
(四)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城乡教师合理对流
按照“因事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约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搬走“铁交椅”,打破“大锅饭”,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资格门槛,取消现行的教师资格终身制,通过统一考试的办法,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完善不合格、不胜任教学教师的退出机制;创新农村教师的补充办法,通过地方政府委托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方式,保证农村教师来得了、留得住;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以消除教师与公务员、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上的明显差距,依法推动城乡教师的定期轮换和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创新教师校本研训联动机制,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
农村学校应以中心学校为基点,充分发挥校际差异资源优势,建立校本研训的联动机制,通过校际联动、学科联动、课题联动等方式搭建互动、共享的研训平台,创建开放、动态的研训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将农村教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增强教研和培训的效果。
2、通过学校收集问题、校际联合攻关的方式,提升校本研训的水平;同时,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上挂锻炼,并通过结队帮扶、联合教研等方式,加速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3、在完善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的同时,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农远工程等手段,将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学校传送,并加强网上的交流和互动,使农村教师能够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张朴,铜陵市凤矿中学;叶江峰,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