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衡阳市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创新研究
摘 要:衡阳市低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型生产成惯例、高端产品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绿色意识薄弱、绿色供给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和自然资源等供给侧要素施加影响。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衡阳市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加减乘除”。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低碳发展;去库存
中图分类号:F127?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9-0070-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时代,各种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供需错位”和“资源错配”引发人们对供给侧粗放型产业结构、高碳化能源结构的反思。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增长点”,它为当今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1]。因此,本文研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衡阳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衡阳市低碳发展需要供给侧改革
衡阳市消费需求已经升级,而供给体系尚未升级,主要体现在:
第一,粗放型生产成惯例,高端产品不足。由于长时间仅关注需求侧,造成粗放型生产已成惯例,中低端产品过剩,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落后于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全衡阳市服装、烟酒、鞋帽、书报杂志等销售均保持高位增长,反映出当前消费仍然依靠传统消费品拉动。中高端产品、个性化商品供给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需求通过电子商务、境外市场等渠道转向海外市场。
第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2018年,机械、建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支柱行业仍是衡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七成,高耗能行业占比过高。而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网络等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如金融业占比仅为3.4%,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新型消费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初始阶段。产业结构发展不优,技术创新不足,偏中低端,链条短、融合度低、深加工程度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目前,衡阳市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型,消费不应仅体现在增加销售数量,更应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各方面,但这些方面新的有效供给不足。
第三,企业绿色意识薄弱,绿色供给不足。随着低碳经济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关注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为此需要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然而,作为新兴产业的绿色产业在衡阳市刚刚兴起,多数绿色产品尚未形成规模生产,很多企业仍习惯性地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绿色意识较为薄弱,这就导致了衡阳市市场上绿色产品匮乏,消费者欲购无处的局面[2]。绿色产品生产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获利不稳定,使企业选择绿色产品生产的动力不足,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影响低碳发展的主要供给侧要素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要素
总人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电力、交通等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这必然会导致能源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多。
城镇化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迁移至城市,迁移人口的碳排放也随之带进城市,同时,迁移人口在城市的生活消费方式与农村相比,碳排放量也要多,这就促进了碳排放总量的增加[3]。
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代表着衡阳市低碳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人员投入的水平和素质。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大学生数也是高学历和文化素质的体现。
(二)资本供给要素
经济发展:衡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均在加速推进中,从而能源消费需求增加,进而增加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碳排放与产业结构有极大的相关性。第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都会增加碳排放,第二产业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大。
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的充足为治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技术供给要素
R&D经费:R&D投入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强度、优化能源结构,促进CO2减排。
污染物处理效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会带来一系列的污染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城市生活垃圾等,这些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情况取决于低碳技术水平。
能源强度:能源強度的下降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能源强度越大,碳排放越多;能源强度越小,碳排放越少。
能源结构:能源的含碳量由能源消费结构决定。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碳,而使用煤炭的生产却会产生大量的碳,因此,能源结构与碳排放有紧密关系。
(四)制度供给要素
专利:专利授权可以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加快衡阳的自主创新步伐,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处理水平和效率。
教育拨款:教育拨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居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尽而增强人们对于低碳环保等问题的认识,扩大人们对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进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财政科技拨款: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五)自然资源供给要素
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反映城市的碳吸收能力,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森林植被吸收CO2,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的绿地面积的增加,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吸收更多的城市中释放的CO2,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碳排放多少以及碳减排的能力。植物对二氧化碳拥有强大的吸附作用,一个地区的绿化覆盖率越高,它的固碳能力越强。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衡阳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做好产业升级“加法”,发展新产业,强龙头,促集群,培育低碳发展增长极
目前,衡阳市主要存在低端产品过多,高端产品不足,因此,需要做好产业升级加法,既能为新兴动力成长腾出空间,也能让传统动力得到优化提升。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高端装备和精密模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高品质、高性能、高效率的产品搭上市场需求的“快车道”[4]。二是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科创、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教育、养老、医疗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创造条件打造临空经济产业园。
(二)做好资源配置“减法”,去库存,强措施,降成本,释放低碳发展空间
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把原来不利于提高效率、不利于增加有效供给、不利于环境污染控制的制度取消、优化或调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进一步减少阻碍经济主体活力的制度性因素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发挥企业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坚持做减法,推进工业产品去库存,全面提升产销率,抑制旧产业、旧业态的供给需求,加快资源从传统三高两低行业的退出速度。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坚持不懈降成本,深入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措施,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给市场微观主体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三)做好创新驱动“乘法”,补短板,强科技,提效率,创新低碳发展动能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创新,因此,坚持做供给侧改革“乘法”,即通过发挥创新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衡阳市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核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市高新区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打造总部经济区、现代产业核心区。支持校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支持蒸湘区双创园区易创空间发展,鼓励市留学生创业园、启迪之星企业孵化器等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
(四)做好环境优化“除法”,去产能,强法治,除污染,推进经济结构低碳化发展
衡阳市委市政府要始终把“生态立市、绿色惠民”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环境优化除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国、省推进钢铁、煤炭等去产能、促升级部署,扎实推进生产能力在15万吨以下煤矿企业整合重组,调整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环保法规、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水泥阶梯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明确资源保护主体和责任,避免公地悲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稳步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J],浙江经济,2016,(4):26-27.
[2]? 阳白云.基于绿色供给的绿色消费需求不足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5-78.
[3]? 齊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衡阳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hengyang.gov.cn/xxfb/rdzt/hyzt/2019hylh/zfgzbg_107181/201901/t20190108_2 776490.html
[责任编辑 本 然]
收稿日期:2019-07-23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衡阳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创新研究(2018A002);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湖南低碳发展的路径创新及制度建构研究(17A033)
作者简介:阳玉香(1979-),女,湖南衡南人,硕士,教授,从事低碳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