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人才培养之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摘 要】为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教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而提出的博格尼亚进程如此定义就业力:就业力指的是毕业生在校期间在专业技能、理解能力和个人特质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里的一系列成就被分为以下三类:学科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和个人品质。学科专业技能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之后基本能够掌握,而学科专业技能是否能够实现迁移,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否将学科专业技能运用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可迁移技能的掌握。笔者从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入手,例证MTI专业目前人才模式中对学生可迁移技能培养的缺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MTI;可迁移技能;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214-01

    一、可迁移技能

    迁移,是人在学习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迁移现象。可迁移技能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是职业生涯中除学科专业技能之外必备的基本技能,它可以应用于任何职业,也可以将已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迁移至不同的工作环境。截止目前,为公众认可的可迁移技能有以下四种:交流和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合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笔者认为,学科专业技能和可迁移技能,是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矛盾双方,两者是相辅相成,且不可割裂的。在MTI课程设计中既要看到它们的对立面,也要看到它们的同一性,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然而,在MTI教学研究中,专家学者更加倾向于研究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对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在专业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素养,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二、现今MTI课程中可迁移技能培养的不足之处及解决办法

    (一)课程局限于“课内”

    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跨文化”是指在交往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现代高校MTI的培养模式之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比较强,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也比较丰富,这的确是高校MTI培养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将来可能从事本地化工作的MTI毕业生在工作时可能遇到的跨文化障碍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课堂内所学到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地方、不同组织、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会直接影响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经营业绩。如欧洲很多客户对产品的配套文档有非常明确和细致的要求,这需要高科技企业在产品开发时要同步进行对外文档开发,否则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的准入认证。

    当前国内高校的跨文化知识课程主要侧重在语言和习俗方面,从企业的实际需求看,“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培养MTI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行业标准、企业管理标准也有所涉猎,因此高校MTI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需拓展“文化”的外延,并且辅以有质量的练习,甚至是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在塑造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分析的能力,这样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方能通过企业内部培训较快发挥出自身语言文化优势。

    (二)课程之间“互动”缺失

    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其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新时代职业翻译的特点,特别是翻译技术对翻译事业的推动,具体内容将涉及雅信、塔多思(Trados)等翻译软件系统的特点及操作,并对学生机辅翻译证书考试提供建议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机辅翻译能力。然而,多数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是别的翻译课程中,很少使用或者不会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甚至其他课程的老师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都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意义局限于课堂之内,并没有与其他翻译课程优化结合起来,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也难以实现最基本的迁移。

    从表面上看,MTI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支离破碎。因此,高校培养MTI的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到课程之间的“亲密性”,打破课程之间的“边界”,加强课程之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翻译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媞,林原.高校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17):178-179.

    [2]钱东芬.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及可迁移技能的培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02):46-47.

    [3]王晖,周涛.发达国家工科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要求——以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27-33,112.

    [4]谌晓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博洛尼亚进程的结构与过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06):92-100.

    作者简介:

    张金柱(1991-),男,汉族,河南偃师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