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语言,办好杂志

    陈朝珠

    [摘要]语言是杂志与读者的主要沟通方式,语言运用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杂志的成败。语言运用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一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二是有话好好说。三是话里有“化”。

    [关键词]语言 杂志 原则

    用好語言与办好杂志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或许尚未引起杂志界人士的注意。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要办好一本杂志,所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社会环境因素、杂志定位、编辑素质等等。但就杂志本身而言,主要有三大要素:内容、包装和语言。在这三大要素中,现在的杂志多注意内容和包装,在选题策划、组稿和装帧设计上下了很多工夫,却不太注重语言的运用。殊不知,语言是杂志与读者的主要沟通方式,选题策划、文章内容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与读者发生作用的,语言运用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杂志的成败。

    语言运用所牵涉的面也很广。首先,语言运用要符合杂志所定位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接受。其次,语言运用要有技巧,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喜爱。最后,杂志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运用特点,这样才具备鲜明的办刊风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语言运用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语言运用原则一: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在生活中,我们奉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办杂志也是一样,杂志的语言运用也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从理论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言语交际重要的原则就是角色原则和合作原则,也就是要准确的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采用合适的形式和方法,以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首先是要分析“对什么人”,也就是要界定杂志所要面向的人群。这些人群有年龄、性别、职业、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等因素的区别,我们要分析杂志所针对人群的语言使用习惯有什么特点。而“说什么话”,就是针对以上不同的因素,针对所面向的读者的特定语言使用习惯,采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新周刊》最近几期封面的大标题:《忐忑——今天,我们如何安慰自己?》《大时代的边上——时代是个局,我做局外人》《重口味与小清新》《小日子——小地方、小人物、小日子》……这些语言的特点是简洁、诗化、幽默和带有流行文化元素。《新周刊》的读者群是年轻、时尚和知性的读者层,这种简洁、诗意化、幽默、带着时尚流行文化元素的标题,符合其所界定的读者层所追求的“小资情调”这一阅读趣味。

    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要如林语堂所说的“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像《知音》《家庭》等针对妇女的杂志,其语言运用就经过修饰,加上了很多定语和形容词。如《知音》2011年第18期的标题:《悲戚女孩站立的奇迹:爱转角遇见了谁》《一张帖子与一场裸奔,冤冤相报几多险情》……这些标题较为冗长,带着强烈的渲染、夸张和煽情成分,符合其所定位的妇女读者群那种家长里短式的说话方式,满足了她们窥探隐私的欲望。

    如果是针对青少年的杂志,所运用的语言不妨“炫”些,哪怕是运用网络语言,甚至是“火星文”,这样会让读者觉得有“共同的语言”,从而产生认同感。而党政类的杂志则要避免浮华的词藻,要注重语言的严谨性和庄重性。婴幼儿类的杂志要注意语言的浅显性和口语化,这样才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要分析杂志所界定的读者层的阅读习惯,根据其阅读习惯运用相应的语言方式。如果选择不当,则会张冠李戴,遭到读者的摒弃。

    语言运用原则二:有话好好说

    “有话好好说”是指要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语言表达中,句式有长句、短句、陈述句、祈使句、问句、感叹句等;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双关等;在语体和言语风格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杂志的语言运用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准确的意思,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新周刊》的标题《男人没了?》,即用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使读者关注甚至认同杂志所策划的选题,达到促使其购买的目的。《三联生活周刊》第618期和第619期的标题《说吧,爱情》和《别闹了,春晚》则是以短句的形式说出了读者的心声。《新周刊》第350期标题《让我们谈谈养生吧》则是运用祈使句,以请求、劝告的语气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语言表达增色。例如,《城市画报》第277期的标题《读家秘方:17张治愈偏见的混搭阅读书方》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使其显得别致、亲切而获得年轻读者的青睐。《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21期标题《“环球”不高兴》则是采用双关修辞手法。可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比平铺直叙更具表达效果。当然,在需要平实表达的语境中,标题则不应花里胡哨。

    杂志的语言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一些办得比较成熟的杂志,在言语风格上具有独特的个性,在杂志界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例如,《读者》《读书》等文化类杂志的语言优美、智慧、简洁,富于知性美;《人民文学》等文学类杂志语言或平实、或华丽,尽显语言的张力,具有极强表现力;《新周刊》《城市画报》《时尚》等杂志的语言凝练、跳跃、时尚、睿智,富有“小资情调”;《知音》《家庭》等杂志极尽渲染、描绘之能事,具有一定的市民性;《最小说》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也代表了新生代的跳跃性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

    杂志是运用语言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载体,这就要求其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语言美,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语言,不仅会失去读者的青睐,还有损其作为媒体的引导作用。具有鲜明的言语风格特点,是杂志语言运用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杂志能否在读者心目中占据一定地位,在业界树立起鲜明、卓越的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

    语言运用原则三:话中有“化”

    话中有“化”,是指语言要有文化。杂志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向社会、读者传播信息和思想,因此,语言要有内容,更要有“文化”。

    语言学对语言与文化是这样认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是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各种语言所在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打上烙印。另外,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因此,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摆在时空的环境里才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其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

    具体到杂志中语言的文化,笔者认为:一是要有信息,二是要有传统,三是要有生活。

    语言要有信息,如果没有信息,即使词藻再华丽,修辞再优美,也是无用的。例如一些港台杂志,专门报道明星的私事,动辄以什么“真相大白”“独家内幕”等词语作为噱头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翻阅内容,整本杂志却只说一些捕风捉影、鸡毛蒜皮的事情,这种语言只是生活语言,甚至是口水话,不具有文化性。而《读书》《读者》等杂志的语言文字,则饱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这样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才是有文化的语言。

    语言要有传统,是指语言要有思想性、文学性和传统文化积淀。例如,著名传媒人沈颢在《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祝辞中所写的:“……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这一系列排比句,这一段诗一般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沉的爱,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因而广为流传,成为引起人们共鸣的经典祝辞。

    语言要有生活,是指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沦为一种文字游戏,而是要艺术地表现生活。例如沈颢的祝辞中,其中“中流击水”“重建家园”等词语,指的就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看到这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词句,读者的内心就会引发深深的共鸣。而《新周刊》近期的选题,如《忐忑》《重口味与小清新》《小日子》等,也与最近生活流行的话题密切相关。唯有如此,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想读者之所想,关注读者的生活,最终赢得读者的心。

    要办好一本杂志,涉及的方面很多,但语言是最直接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对语言精益求精,注意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加强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的丰富性……做好这些,杂志的面貌或许会焕然一新。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吉成. 修辞与言语艺术[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宇明. 语言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