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与大宗淡水鱼类池塘混养高产技术

    王翠珍+陈金涛+陈振龙+邹记兴*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08

    摘 要:本试验比较分析了2种黄颡鱼高产无公害养殖模式下所取得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显示,每hm2投放4~5 cm黄颡鱼种苗82 500尾,采用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池塘生产的总商品鱼每hm2的产量比单养池高出26.1%,其中每hm2比单养池多产出大宗淡水鱼3 105 kg,而两种模式中每hm2黄颡鱼产量相当,均在7 500 kg/hm2以上;在养殖效益方面,单养池的平均利润为71 550元/hm2,混养池的平均利润为91 770元/hm2,混养池比单养池平均高出20 220元/hm2。因此,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黄颡鱼;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模式;产量;经济效益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骨鱼、戈牙、咯鱼、黄腊丁、央丝,分类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1]。因其肉嫩鲜美,营养丰富[2],且具有祛风、醒酒、止痛消肿和发奶等药用价值[3],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黄颡鱼主养池塘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报道黄颡鱼产量在2 550~5 850 kg/hm2,普遍水平在3 750~5 250 kg/hm2 [4]。目前广东黄颡鱼高密度养殖的主要做法是为了追求生长速度而大量投喂饲料,忽视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调控,导致水质恶化、病害频繁,黄颡鱼产量不稳定。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针对这一现象,于2013年4月-12月在清远市清城区示范县开展黄颡鱼高产无公害养殖试验,历时8个多月,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场环境

     本试验场地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高效养殖示范片-清远市清城区源潭大连村养殖基地。该示范片位于清远市源潭镇迎咀水库下游,是广东省黄颡鱼良种场和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基地,黄颡鱼养殖面积达67 hm2,渔场周围生态环境好,无工厂,水源充足而且不受污染,本试验养殖用水全部来自上游水库。良好的水源为保证本场黄颡鱼的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池塘的选择与整理

     选择面积为0.508 4 hm2左右的长方形池塘4个(Ⅰ、Ⅱ、Ⅲ、Ⅳ),池塘水深1.2~1.8 m,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塘底质有适量淤泥,保水性能好,配有增氧机。放养前半个月,用1 800~2 250 kg/hm2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清除池塘周边杂草。

     1.3 鱼种放养

     试验用黄颡鱼鱼种为基地当年繁殖培育后的苗种,其他套养鱼种均为基地去年培育越冬后的大规格鱼种。黄颡鱼规格为4~5 cm,草鱼规格为15~25 cm,鳙鱼规格为18~26 cm,鲢鱼规格为20~35 cm;鲫鱼规格6~10 cm。放养密度见表1。Ⅰ号和Ⅱ号池采用黄颡鱼单养模式;Ⅲ号和Ⅳ号池采用混养模式,以黄颡鱼为主要养殖对象,套养草鱼、鳙鱼、鲢鱼以及鲫鱼。

    

    表1 试验分组与养殖密度

    

    池塘 Ⅰ Ⅱ Ⅲ Ⅳ

    面积/hm2 0.506 7 0.520 0 0.500 0 0.506 7

    黄颡鱼/尾?hm-2 81 000 82 500 82 500 81 000

    草鱼/尾?hm-2 675 750

    鳙鱼/尾?hm-2 0 0 645 720

    鲢鱼/尾?hm-2 570 630

    鲫鱼/尾?hm-2 840 900

    1.3 饲养管理

     饲料以黄颡鱼专用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30%~32%。每天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7%,具体依鱼的摄食情况和水质状况而增减。苗期一般每天投放三次,成鱼养殖期间一般每天投放两次,下午投料量略大于上午。每hm2设15~30 个饲料台。平时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注意水质调节,定时加注新水,适时开增氧机。

     1.4 病害防治

     一般黄颡鱼在饲养过程中不易得病,尤其是在养殖环境优良的环境中,发病率很小。但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切实做好以下预防措施[5]:(1)彻底清理鱼池,严格清塘消毒;(2)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3)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苗种;(4)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5)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6)定期泼洒漂白粉等消毒水体、食台,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以及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7)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参照《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6]积极治疗,对黄颡鱼比较敏感的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要慎用。

     2 养殖结果

     2.1 产量

     养殖期间未发生大的病害,各池鱼种成活率均高于70%。各池产量如表2所示,Ⅰ号池:黄颡鱼总产4 463 kg,平均产量8 808 kg/hm2,平均鱼重138.7 g/尾(N=30)。Ⅱ号池:黄颡鱼总产4 501 kg,平均产量8 656 kg/hm2,平均鱼重1366 g/尾(N=30)。Ⅲ号池:总产5 532 kg,平均产量11 064 kg/hm2;其中每hm2产黄颡鱼8 006 kg,草鱼1154 kg,鳙鱼760 kg,鲢鱼774 kg,鲫鱼370 kg,黄颡鱼平均鱼重132.4 g/尾(N=35)。Ⅳ号池:总产5 551 kg,平均产量10 955 kg/hm2;其中每hm2产黄颡鱼7 796 kg,草鱼1 176 kg,鳙鱼801 kg,鲢鱼795 kg,鲫鱼387 kg,黄颡鱼平均规格129.7 g/尾(N=30)。

    表2 养殖产量

    

    分组 黄颡鱼

    成活率/% 黄颡鱼均重/g

    放养时 收成时

    黄颡鱼月

    增重量/g

    产量/kg

    黄颡鱼 草鱼 鳙鱼 鲢鱼 鲫鱼

    总产量/kg

    Ⅰ 78.4 50.7 138.7 11.0 4 463 0 0 0 0 4 463

    Ⅱ 76.8 48.2 136.6 11.1 4 501 0 0 0 0 4 501

    Ⅲ 73.3 48.6 132.4 10.5 4 003 577 380 387 185 5 532

    Ⅳ 74.2 48.5 129.7 10.2 3 950 596 406 403 196 5 551

    合计 16 916 1173 786 790 381 20 046

     2.2 养殖产量与效益分析

     当年塘边价:黄颡鱼24元/kg,草鱼9元/kg,鳙鱼10元/kg,鲢鱼24元/kg(养成后用地下水静养,饥饿20 d改良肉质,限量发售),鲫鱼8元/kg。按此计算,养殖收成如表3所示。

     单位面积成本以试验期间所有成本除以4个池总面积计算。试验期间总成本约280 600元,其中每hm2塘租12 000元,耗电费2.0元/kg,饲料平均7.7元/kg,人工、药物及其他30 000元/hm2,平均后每hm2成本138 000元,折合生产1 kg商品鱼的平均成本约为14元;所以,平均每hm2利润分别是:Ⅰ号池73 395元,Ⅱ号池69 720元,Ⅲ号池93 675元,Ⅳ号池89 865元,即混养模式下的平均利润比单养高出20 220元/hm2。

    表3 养殖收成

    

     产值/元 其中/元

    黄颡鱼 草鱼 鳙鱼 鲢鱼 鲫鱼

    单位产值

    /元?hm-2其中黄颡鱼产值

    /元?hm-2

    Ⅰ 107 105 107 105 0 0 0 0 211 378 211 378

    Ⅱ 108 014 108 014 0 0 0 0 207 719 207 719

    Ⅲ 115 840 96 079 5 193 3 800 9 288 1 480 231 680 192 158

    Ⅳ 115 454 94 790 5 364 4 060 9 672 1 568 227 855 187 073

    合计 446 413 405 988 1 0557 7 860 18 960 3 048

     3 小结与讨论

     从上述结果看,无论是采用单养模式,还是采取套养模式,养殖黄颡鱼都是可行的,且养殖效益高,利润大,养殖前景广阔。本场养殖仅黄颡鱼产量就达7 500 kg/hm2以上,远远超过了已报道的2 550~5 850 kg/hm2的养殖水平。本次试验池塘单养黄颡鱼平均利润在71 550元/hm2左右,套养大宗鱼类的平均利润则达到了91 500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但与珠三角特别是佛山顺德地区(以套养为主)亩产利润近万元的养殖效益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养殖期没有发生大的病害,这与养殖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养殖人员良好的养殖习惯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言,养殖密度对单位产量、鱼月增重率以及成活率有很大影响[7]。为了排除养殖密度对本次试验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尽量挑选了4个面积大小相近且位置靠近的池子,并投放黄颡鱼苗的密度控制在82 500尾/hm2左右。从养殖结果上看,Ⅰ、Ⅱ、Ⅲ、Ⅳ 4个池子黄颡鱼的成活率Ⅰ>Ⅱ>Ⅳ>Ⅲ,但差异并不明显,成活率介于70%~80%之间,不是很高,这可能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有关,在平时的巡塘时有时会发现死亡漂浮在水面的死鱼,但并未发现大量死亡,而且主要发生在苗种期,成鱼期后较少死亡。因此,建议4~5 cm的苗种投放后的2个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拉网和分塘。

     比较单养和套养的产量与产值收入发现,采用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由于受到养殖水体大小、投放密度、成活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黄颡鱼的单位产量上比黄颡鱼的单养模式少了9.5%,但总商品鱼每hm2产量却比单养模式高出26.1%。这高出部分,则主要来自混养的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等大宗淡水鱼类。这些大宗淡水鱼类生活在池塘水体的不同水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特别是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鲢鳙鱼和杂食性的鲫鱼,对水质调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着肥、活、爽的特点,促进了黄颡鱼和自身的生长,使得单位产量大幅增加。在养殖效益方面,混养模式则大大高出单养模式,混养模式每hm2的利润平均达到了91 770元/hm2,而单养模式只有71 550元/hm2,整整高出20 220元/hm2。当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本场对养成后鲢鱼进行了改良肉质处理,并限量发售,大大提高了鲢鱼商品价格。倘若鲢鱼按常规6元/kg的塘边价销售的话,混养模式的利润仍然比单养模式高出6 000多元/hm2。所以,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日常的养殖管理,除十分留意出血病、烂鳃病、粘孢子虫病、车轮虫病等一般性疾病外,要特别关注一种由迟钝爱德华氏病菌引起的“红头病”,主要症状为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出现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8],发病后死亡率达100%。本场曾也大规模发生此病,每天死鱼上千斤,损失惨重。由于该病在急性发生时发病突然、死亡率很高,而在慢性时初期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到后期时已无治疗价值。因此对该病应注重预防,平时注重水质调控,定期泼洒EM菌,在发病季节投喂抗菌药饵,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早诊断、治疗,以减少损失。据叶仕根的报道[9],

    此病病原对卡那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先锋V等都较敏感,及时投喂这些药物可使疾病得到控制。但应注意,抗菌药物只有在发病早期使用才有效果。因此,对此病仍是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而稳定的水环境为首要任务。本场对发病鱼塘曾用转塘的方法处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潘炯华,钟麟,伍汉霖,等.广东淡水鱼类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2] 黄峰,严安生,熊传喜,等.黄颡鱼的含肉率及鱼肉营养评价[J].淡水渔业,1999,29(10): 3-6

    [3] 成良春.几种淡水鱼的药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11(4):120-121

    [4] 秦钦,蔡永祥,王明华,等.黄颡鱼优质高效养殖模式鲢最适混养密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 9(3): 78-83

    [5] 苏雪红.黄颡鱼不同模式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12):48

    [6] 杨先乐.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 邓先余,罗文,谭树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分离及鉴定[J].海洋与湖沼,2008,39(5):511-516

    [9] 叶仕根.黄颡鱼“红头病”——一种新的细菌性传染病[J].科学养鱼,2008(01):56-57

    (收稿日期:2014-01-28)

    表3 养殖收成

    

     产值/元 其中/元

    黄颡鱼 草鱼 鳙鱼 鲢鱼 鲫鱼

    单位产值

    /元?hm-2其中黄颡鱼产值

    /元?hm-2

    Ⅰ 107 105 107 105 0 0 0 0 211 378 211 378

    Ⅱ 108 014 108 014 0 0 0 0 207 719 207 719

    Ⅲ 115 840 96 079 5 193 3 800 9 288 1 480 231 680 192 158

    Ⅳ 115 454 94 790 5 364 4 060 9 672 1 568 227 855 187 073

    合计 446 413 405 988 1 0557 7 860 18 960 3 048

     3 小结与讨论

     从上述结果看,无论是采用单养模式,还是采取套养模式,养殖黄颡鱼都是可行的,且养殖效益高,利润大,养殖前景广阔。本场养殖仅黄颡鱼产量就达7 500 kg/hm2以上,远远超过了已报道的2 550~5 850 kg/hm2的养殖水平。本次试验池塘单养黄颡鱼平均利润在71 550元/hm2左右,套养大宗鱼类的平均利润则达到了91 500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但与珠三角特别是佛山顺德地区(以套养为主)亩产利润近万元的养殖效益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养殖期没有发生大的病害,这与养殖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养殖人员良好的养殖习惯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言,养殖密度对单位产量、鱼月增重率以及成活率有很大影响[7]。为了排除养殖密度对本次试验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尽量挑选了4个面积大小相近且位置靠近的池子,并投放黄颡鱼苗的密度控制在82 500尾/hm2左右。从养殖结果上看,Ⅰ、Ⅱ、Ⅲ、Ⅳ 4个池子黄颡鱼的成活率Ⅰ>Ⅱ>Ⅳ>Ⅲ,但差异并不明显,成活率介于70%~80%之间,不是很高,这可能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有关,在平时的巡塘时有时会发现死亡漂浮在水面的死鱼,但并未发现大量死亡,而且主要发生在苗种期,成鱼期后较少死亡。因此,建议4~5 cm的苗种投放后的2个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拉网和分塘。

     比较单养和套养的产量与产值收入发现,采用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由于受到养殖水体大小、投放密度、成活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黄颡鱼的单位产量上比黄颡鱼的单养模式少了9.5%,但总商品鱼每hm2产量却比单养模式高出26.1%。这高出部分,则主要来自混养的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等大宗淡水鱼类。这些大宗淡水鱼类生活在池塘水体的不同水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特别是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鲢鳙鱼和杂食性的鲫鱼,对水质调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着肥、活、爽的特点,促进了黄颡鱼和自身的生长,使得单位产量大幅增加。在养殖效益方面,混养模式则大大高出单养模式,混养模式每hm2的利润平均达到了91 770元/hm2,而单养模式只有71 550元/hm2,整整高出20 220元/hm2。当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本场对养成后鲢鱼进行了改良肉质处理,并限量发售,大大提高了鲢鱼商品价格。倘若鲢鱼按常规6元/kg的塘边价销售的话,混养模式的利润仍然比单养模式高出6 000多元/hm2。所以,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日常的养殖管理,除十分留意出血病、烂鳃病、粘孢子虫病、车轮虫病等一般性疾病外,要特别关注一种由迟钝爱德华氏病菌引起的“红头病”,主要症状为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出现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8],发病后死亡率达100%。本场曾也大规模发生此病,每天死鱼上千斤,损失惨重。由于该病在急性发生时发病突然、死亡率很高,而在慢性时初期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到后期时已无治疗价值。因此对该病应注重预防,平时注重水质调控,定期泼洒EM菌,在发病季节投喂抗菌药饵,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早诊断、治疗,以减少损失。据叶仕根的报道[9],

    此病病原对卡那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先锋V等都较敏感,及时投喂这些药物可使疾病得到控制。但应注意,抗菌药物只有在发病早期使用才有效果。因此,对此病仍是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而稳定的水环境为首要任务。本场对发病鱼塘曾用转塘的方法处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潘炯华,钟麟,伍汉霖,等.广东淡水鱼类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2] 黄峰,严安生,熊传喜,等.黄颡鱼的含肉率及鱼肉营养评价[J].淡水渔业,1999,29(10): 3-6

    [3] 成良春.几种淡水鱼的药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11(4):120-121

    [4] 秦钦,蔡永祥,王明华,等.黄颡鱼优质高效养殖模式鲢最适混养密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 9(3): 78-83

    [5] 苏雪红.黄颡鱼不同模式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12):48

    [6] 杨先乐.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 邓先余,罗文,谭树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分离及鉴定[J].海洋与湖沼,2008,39(5):511-516

    [9] 叶仕根.黄颡鱼“红头病”——一种新的细菌性传染病[J].科学养鱼,2008(01):56-57

    (收稿日期:2014-01-28)

    表3 养殖收成

    

     产值/元 其中/元

    黄颡鱼 草鱼 鳙鱼 鲢鱼 鲫鱼

    单位产值

    /元?hm-2其中黄颡鱼产值

    /元?hm-2

    Ⅰ 107 105 107 105 0 0 0 0 211 378 211 378

    Ⅱ 108 014 108 014 0 0 0 0 207 719 207 719

    Ⅲ 115 840 96 079 5 193 3 800 9 288 1 480 231 680 192 158

    Ⅳ 115 454 94 790 5 364 4 060 9 672 1 568 227 855 187 073

    合计 446 413 405 988 1 0557 7 860 18 960 3 048

     3 小结与讨论

     从上述结果看,无论是采用单养模式,还是采取套养模式,养殖黄颡鱼都是可行的,且养殖效益高,利润大,养殖前景广阔。本场养殖仅黄颡鱼产量就达7 500 kg/hm2以上,远远超过了已报道的2 550~5 850 kg/hm2的养殖水平。本次试验池塘单养黄颡鱼平均利润在71 550元/hm2左右,套养大宗鱼类的平均利润则达到了91 500元/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但与珠三角特别是佛山顺德地区(以套养为主)亩产利润近万元的养殖效益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养殖期没有发生大的病害,这与养殖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养殖人员良好的养殖习惯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言,养殖密度对单位产量、鱼月增重率以及成活率有很大影响[7]。为了排除养殖密度对本次试验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尽量挑选了4个面积大小相近且位置靠近的池子,并投放黄颡鱼苗的密度控制在82 500尾/hm2左右。从养殖结果上看,Ⅰ、Ⅱ、Ⅲ、Ⅳ 4个池子黄颡鱼的成活率Ⅰ>Ⅱ>Ⅳ>Ⅲ,但差异并不明显,成活率介于70%~80%之间,不是很高,这可能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有关,在平时的巡塘时有时会发现死亡漂浮在水面的死鱼,但并未发现大量死亡,而且主要发生在苗种期,成鱼期后较少死亡。因此,建议4~5 cm的苗种投放后的2个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拉网和分塘。

     比较单养和套养的产量与产值收入发现,采用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由于受到养殖水体大小、投放密度、成活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黄颡鱼的单位产量上比黄颡鱼的单养模式少了9.5%,但总商品鱼每hm2产量却比单养模式高出26.1%。这高出部分,则主要来自混养的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等大宗淡水鱼类。这些大宗淡水鱼类生活在池塘水体的不同水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特别是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鲢鳙鱼和杂食性的鲫鱼,对水质调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着肥、活、爽的特点,促进了黄颡鱼和自身的生长,使得单位产量大幅增加。在养殖效益方面,混养模式则大大高出单养模式,混养模式每hm2的利润平均达到了91 770元/hm2,而单养模式只有71 550元/hm2,整整高出20 220元/hm2。当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本场对养成后鲢鱼进行了改良肉质处理,并限量发售,大大提高了鲢鱼商品价格。倘若鲢鱼按常规6元/kg的塘边价销售的话,混养模式的利润仍然比单养模式高出6 000多元/hm2。所以,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日常的养殖管理,除十分留意出血病、烂鳃病、粘孢子虫病、车轮虫病等一般性疾病外,要特别关注一种由迟钝爱德华氏病菌引起的“红头病”,主要症状为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出现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8],发病后死亡率达100%。本场曾也大规模发生此病,每天死鱼上千斤,损失惨重。由于该病在急性发生时发病突然、死亡率很高,而在慢性时初期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到后期时已无治疗价值。因此对该病应注重预防,平时注重水质调控,定期泼洒EM菌,在发病季节投喂抗菌药饵,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早诊断、治疗,以减少损失。据叶仕根的报道[9],

    此病病原对卡那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先锋V等都较敏感,及时投喂这些药物可使疾病得到控制。但应注意,抗菌药物只有在发病早期使用才有效果。因此,对此病仍是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而稳定的水环境为首要任务。本场对发病鱼塘曾用转塘的方法处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潘炯华,钟麟,伍汉霖,等.广东淡水鱼类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2] 黄峰,严安生,熊传喜,等.黄颡鱼的含肉率及鱼肉营养评价[J].淡水渔业,1999,29(10): 3-6

    [3] 成良春.几种淡水鱼的药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11(4):120-121

    [4] 秦钦,蔡永祥,王明华,等.黄颡鱼优质高效养殖模式鲢最适混养密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 9(3): 78-83

    [5] 苏雪红.黄颡鱼不同模式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12):48

    [6] 杨先乐.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 邓先余,罗文,谭树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分离及鉴定[J].海洋与湖沼,2008,39(5):511-516

    [9] 叶仕根.黄颡鱼“红头病”——一种新的细菌性传染病[J].科学养鱼,2008(01):56-57

    (收稿日期:2014-01-28)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