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技术商业化过程模式分析

    魏君 罗杰

    

    [摘 要]新技术商业化的成效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对其过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技术商业化过程可划分为技术获取、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四个阶段,按照各阶段的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归纳为完全自主型、技术自主—后期合作型、技术引进—后期自主型、技术引进—后期合作型、技术合作—后期自主型、技术合作—后期合作型6种主要模式。对各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创新形式、主要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企业新技术商业化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技术创新; 新技术; 商业化; 过程模式; 技术获取;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越来越依赖技术活动来提升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效益。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新技术的商业化运用,即利用新技术创造最大利益。然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在获得了技术成果后,却因为无法有效地商业化,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浪费,甚至因此退出市场,一蹶不振。

    在研发投入力度不断上升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商业化能力甚至要比技术研发成果产出还要重要许多。特别是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今天,对企业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过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创新领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技术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技术创新始于对新技术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新技术完成了从R&D到市场营销的全部过程,就是实现了这项新技术的商业化。换句话说,商业化就是指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将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的技术服务成功地推向市场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目前,关于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研究者们的划分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线是基本一致的,即将新技术商业化过程划分为技术获取、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或称工程化)和市场开发(或称产品销售)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概括了技术成长到进入市场的过程,包含了技术从萌发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其中技术获取可以看作是新技术商业化的起点,后面的三个阶段构成新技术商业化的主体进程。企业新技术商业化的成功需要在上述几个阶段中投入诸多的资源要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对其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进而实现商业化目标。

    二、企业新技术商业化主要过程模式

    如果企业对所获得的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潜力评估后,认为不值得投入商业化资金或者难度和风险较大,可以将该技术成果对外授权或者转让,以尽快获得财务回报;如果企业在新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估后,认为其价值回报较高,并以自身为核心主体推进并完成后续商业化的全过程,那么按照各阶段的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归纳为6种模式。

    1.模式一:完全自主型

    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指的是:企业从技术研发开始,就是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技术商业化的后续环节,最终达到预期目标,获取商业利润。其过程模式简述如下:

    自主研发新技术-自主产品开发-自主生产(工程化)-自主市场开发(销售)

    采用该模式进行技术商业化,其参与主体始终是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要素可以完全自给,等同于独立自主创新,其主要优点在于: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独占性垄断可获得大量超额利润;在技术、生产、市场上往往都具有率先性,商业化成功后往往能够获得产品成本、质量控制方面持续的竞争优势等。但采用该模式,对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和能力要素要求都很高,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可以说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模式。虽然有着超额收益的诱惑,但除了少数大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有心无力,很难采用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

    2.模式二:技术自主—后期合作型

    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指的是:企业新技术成果的获取完全通过自主研发得到,但在技术商业化的一个或多个后续阶段,通过引入合作伙伴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最终共同实现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其过程模式简述如下:

    自主研发新技术-合作产品开发-合作生产-合作市场开发

    采用该模式进行技术商业化,其参与主体除了企业自身,还包括后续阶段的合作伙伴。根据参与阶段与合作方式的不同,这些合作伙伴可能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或其它企业。该模式属于自主、合作混合创新形式,其主要优点在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持续创新,一般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中更为常见;合作各方可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增强了企业能力;合作伙伴能参与分摊成本和分散风险等。

    但由于合作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技术商业化成功后的超额收益要由合作伙伴分享而不是一家独占;此外,如果合作伙伴在部分环节过于强势容易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经常采用,如将生产环节转移或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中国沿海的制造企业),双方看上去优势互补,地位平等,但技术拥有方企业往往强势主导着整个合作进程。

    3.模式三:技术引进—后期自主型

    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购买、授权等方式获取新技术并消化吸收后,在技术商业化后续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各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效益。其过程模式简述如下:

    引进新技术-消化吸收-自主二次开发-自主生产-自主市场开发

    采用该模式进行技术商业化,其参与主体主要是企业自身,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可能需要技术提供方、中介机构的参与和协助。

    该模式属于模仿创新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优点在于:引进的新技术,往往已经由技术提供方先期发展,甚至已经成功商业化,其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已大大降低,在消化吸收后进行二次开发的产品质量、性能、价格可能更具优势,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市场效益较为显著;此外,新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过程中快速高效的技术积累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企业的基础竞争力。但是该模式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技术改进能力以保证成功实现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而且后续阶段的自主实现过程还要求企业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和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

    如果企业在上述能力方面都有不错的基础,采用该模式无疑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甚至做到在该技术产品市场上后来居上。

    4.模式四:技术引进—后期合作型

    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购买、授权等方式获取新技术,然后在技术商业化的一个或多个后续阶段,通过引入合作伙伴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最终共同完成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生并获得经济效益。其过程模式简述如下:

    引进新技术-合作产品开发-合作生产-合作销售

    采用该模式进行技术商业化,其参与主体在技术引进阶段包括企业自身、技术提供方及中介机构等,在后续阶段主要是企业自身和合作伙伴(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或其它企业)。

    该模式属于模仿、合作混合创新形式,其主要优点在于:引进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都已大大降低,而商业化后续环节中的合作各方可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合作伙伴还能分摊成本及分散风险等,所以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要求不高,商业化实现难度较低,对于基础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先天不足的企业比较适合。但是该模式对企业的技术提升值不大,使得企业难以跟进该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进程,无法获得更长期的经济收益;此外,该模式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环节上至少要有一个自身处于强势地位,否则容易在合作过程中丧失主导权,导致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5.模式五:技术合作—后期自主型

    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指的是:企业在新技术研发上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但在取得技术成果后,完全依靠自身能力推动技术商业化的后续环节,最终达到预期目标,获取商业利润。其過程模式简述如下:

    合作研发新技术-自主产品开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

    采用该模式进行技术商业化,其参与主体在技术研发阶段包括企业自身和合作伙伴(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或其它企业),在后续阶段主要是企业自身。

    该模式属于合作、自主混合创新形式,其主要优点在于:合作研发能够大大降低独立自主研发需要面对的高投入、高风险,一般还能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但由于企业不完全独立掌握核心技术,如果新技术成果商业化价值可观,合作伙伴一般会要求介入后续进程,分享新技术带来的超额收益;即使退出后续进程,合作伙伴一般也会要求较高的补偿费用,并很难保证以后企业在该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因此,在实际的企业技术商业化活动中,该类模式并不多见。

    6.模式六:技术合作—后期合作型

    这种技术商业化模式指的是:企业在新技术研发上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获得技术成果后,在技术商业化的一个或多个后续阶段,再通过引入合作伙伴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最终共同完成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其过程模式简述如下:

    合作研发新技术-合作产品开发-合作生产-合作销售

    采用该模式进行技术商业化,其参与主体在技术研发时期是企业自身和研发合作伙伴,在后续阶段包括企业自身和可能的合作伙伴。根据参与阶段与合作方式的不同,这些合作伙伴也可能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或其它企业。该模式属于合作创新形式,其主要优点在于:企业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在合作过程中占据一定的技术优势,便于跟进持续创新和发挥主导作用,这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中尤为关键;此外,商业化各阶段都可能有合作伙伴的介入,各方可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并能分摊成本、分散风险,降低了企业自身风险和资源配置要求,易于共同推进新技术商业化进程。但由于企业不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很难独立主导后续阶段,可能威胁企业以后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而且,各个阶段都可能有合作伙伴介入,技术商业化成功后的超额收益也要由企业与合作伙伴多家分享,容易带来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合作链条容易断裂。

    上述6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可由表归纳如下:

    

    三、结束语

    前文归纳了企业新技术商业化的6种主要过程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创新形式、主要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新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估,来选择切合自身的新技术商业化模式。影响新技术商业化过程的因素还有很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政府作用、中介机构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等细节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吉.新技术的商业化评估.石油科技论坛,2008,(5):71-75

    [3]杨壬飞,仝允桓.新技术商业化及其评价的研究综述.科学学研究,2004,22 (增刊):82-85

    [4]王吉武,黄鲁成,卢文光.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7): 70-73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