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破局:“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江山 姚硕
摘 要:“00后”的大学生作为新的时代一员,自2018年起纷纷作为高考教育的对象踏入学校这座象牙塔。“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与提升,正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为此,通过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开展实证研究,从“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入手,以“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主题实践活动为平台,从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努力探寻新时代“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路径,以引领并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他们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
关键词:新时代;“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9-0110-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并多次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号召青年学生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和形成机制,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个人形成的为社会建设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自律意识和情感体验。”[1]“00后”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活动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低年级,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三观确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问题:“0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课题调研组于2019年3月对浙江省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样本构成情况详见表1。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高校关注与重视。具体表现为:
一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感淡漠。现在的“00”后大学生有理想有目标,但他们更愿意为个人前途和未来奋斗,多数时候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调查显示,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花时间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志愿活动,觉得占用了自己学习的时间;28%的学生不愿意参军入伍,觉得这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都表现出这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感淡漠。
二是社会责任意识缺乏实践意识。“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2]调查发现,82%的“00后”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应该有社会责任意识,但他们时常处于“不作为”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对考试作弊、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嗤之以鼻,但是当他们发现身边有同学出现这种现象时,他们不会出面干涉。还有一些大学生空有一腔爱国热情但缺乏行动力,当被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毕业后用自己专业知识去边远、基层、西部地区帮助更多的人时,4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去,因为条件恶劣。
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我国当前对于大学生应该“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而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学生有过于注重实际、把利益得失作为衡量一切的依据和标准的错误认识。”[3]他们将个人成功与否与财富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挂钩,所以现在影响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工资,而不是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二、困境:“0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思潮的侵袭
“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4]随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门越开越大,各类矛盾也随之产生。比如,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些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带来很大冲击;大学生利已主义使得他们责任意识弱化。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在当代青年成长过程中存在误区,尤其在关键节点上的缺位,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的重要原因。一是培养目标的局限。部分学生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依旧“唯分数论”,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仅仅是一台是“学习机器”,而非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新时代社会人”。二是培养方式的缺陷。有些家长重视物质上的无限支出,轻视精神上的给养,潜移默化地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社会、漠视他人”的思想;只关心个人成长和发展,不顾及集体和他人利益,这实际是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位
调查显示,许多高校没有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5]。比如,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中,应将“社会责任意识”列为学生素质优劣评判的重要标准,并细化评价依据,而非淹没于把专业成绩作为学生素质优劣评判标准的社会洪流中。
三、破局:“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人们知识的获得、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基本的道德思想也首先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6]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启蒙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引导孩子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为步入社会做铺垫的阶段,是从学生向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过渡的阶段。”[7]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这个平台,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责任文化,积极呼吁大学生走出校门,不断增进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与感情。社会教育是无形、终身、潜移默化的,要学会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帮助大学生在正面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自觉履行好社会责任。
(二)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8]高校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使命和担当置身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坚持史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理诉求,帮助“00后”大学生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推当代大学生找准人生定位,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信念、有责任的一代。高校要努力构建多方位、多维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要具有自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坚守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辅相成,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0]高校要努力构建社会责任意识体系的立体网络,依托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学生海外交流项目这“四大课堂”,运用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观念融入到始业教育、毕业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等主题教育中,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好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挖掘践行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榜样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筑牢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00后”大學生成长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一蹴而就,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翔.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研及培养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3):12-17.
[2]? 朱江鸿,廖启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4):105-111.
[3]? 王雨萌.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缺失与建设问题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93-95.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6-95.
[5]? 马振清,等.思想道德修养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34.
[6]? 方益权.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4.
[7]? 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5):228.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责任编辑 兴 华]
收稿日期:2019-07-15
基金项目:浙江外国语学院2018年度“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项课题(2018QXY04);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G20180253)
作者简介:江山(199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从事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姚硕(1988-),男,安徽淮南人,硕士,教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