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咯咙咚呛》对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启示

耿蕊 施娟
摘要: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做到了在具备娱乐性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中国戏曲文化。文章总结了《叮咯咙咚呛》对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 借鉴四个观点。
关键词:《叮咯咙咚呛》 中国戏曲文化 传承与创新 启示
《叮咯咙咚呛》节目自从2015年3月开播以来,到2017年已播出两季。该节目以我国传统戏曲为题材,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我国戏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突围。以往,人们能在电视上接触到戏曲的形式,无非是传统的戏曲展演形式,一个舞台,演员唱演,形式刻板。近年来,纵观荧幕上出现的文化类节目,题材多涉及诗词、汉字、历史故事,涉及我国戏曲文化的综艺节目很少,而影响力较大的莫过于《叮咯咙咚呛》这档节目。
《叮咯咙咚呛》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娱乐相结合,明星嘉宾与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完成融合创新任务的形式,满足了观众观看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也让观众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有所了解。同时,节目中各式各样的形式也让戏曲变得趣味十足。综艺真人秀的形式加上明星的效应,节目吸引了很多年轻受众,对于中国戏曲文化传播的困境来说,《叮咯咙咚呛》无论是从内容、节目形式以及传播方式上都是对这一困境较好的回应,节目不仅对中国戏曲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同时也对戏曲文化进行了创新。
在國内众多综艺节目中,《叮咯咙咚呛》并不算十分火热,在传承文化的节目中,《叮咯咙咚呛》也不算是唯一的。但是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做到了在具备娱乐性的同时较好地传承了中国戏曲文化。对此,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实则可以借鉴几点。
一、在“变”与“不变”中,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坚守传播文化的责任。《叮咯咙咚呛》第一季与第二季相比,在形式上有很大的转变,从室外综艺真人秀变成室内竞演。较之于第一季娱乐性太强,第二季很明显有所回归,可以说,第二季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适应观众的要求,而是站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上做出调整。2016年12月2日,《叮咯咙咚呛》第二季收官,在第二季的舞台上,观众看到了陕西、江苏、安徽、湖北、北京五省市的非遗文化。《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将“时尚向经典致敬”作为宗旨,不仅展示中国戏曲文化,更有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中加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当然,其中戏曲所占的比重仍较大,例如北京京剧、安徽和湖北的黄梅戏、陕西秦腔等,在每一场融合表演中都是重头戏。如今,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自媒体平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式可谓是十分繁盛。比如《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这类节目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元素为核心,从历史、诗词、成语的角度开发和普及相关知识,没有明星的参与,更多的是领域内的学术专家或是学生,形式老旧,缺乏创新,很难有大的影响力。虽然数量众多,但是质量却值得商榷。当然,一档节目的好坏光靠收视率来评判还不够。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来说,重要的还是要有料,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不管哪种类型的综艺节目,观众的出发点不外乎希望节目能够博得自己一笑,在轻轻松松、乐呵呵的同时还能收获知识。
同时,《叮咯咙咚呛》较好利用了网络、微博等渠道进行传播,全媒体互动式传播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升传统文化魅力,扩大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而这为长期处于表达困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节目样态和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不管是文化类综艺节目还是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如果完全固守电视媒体这个传播渠道,其受众群体始终是有限的。因此,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同样应该创新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
二、在“点赞”与“差评”中,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坚定传承文化的定位。任何一档节目的出现,都会面临褒贬不一的说法。《叮咯咙咚呛》也是如此,节目播出之后,有人看好,也有人发质疑之声。较之于第一季,第二季没有沿用真人秀的形式,而是用室内竞演加评委点评的形式。第二季选择了回归,回归到节目的宗旨上,将节目定位于传承文化。文化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用。在当下中国,文化的分量越来越重,特别是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国民的喜爱。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当其传播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寻找有效的途径传播戏曲文化。类似于《叮咯咙咚呛》这样的节目,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借鉴的是其能以轻盈、活泼、受众喜爱的形式将戏曲等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首先,传统文化类节目与电视收视率之间依然存在矛盾。收视率作为当前电视市场衡量平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是电视媒体在打造电视栏目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在收视率与传承文化的使命之间,如何做好两者的平衡,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思考的重点。
笔者认为,电视节目应具备责任担当和使命,对于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来说,它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传承和传播文化。电视节目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更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迎合受众。要想长久吸引受众,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立足于文化角度,打造有特色的电视产品。而有特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能感染受众,让受众对节目中的传递出的使命与情怀有认同感,并能找到共鸣,这样的话才值得受众为此点赞。
三、在“严肃”与“轻松”中,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寓教于乐”。文化类综艺节目较之于其他节目形态,其独特的优势便在于它的题材建立在文化上,以文化为内核,借助于综艺的样式,这对传播中华文化显得很有必要。在教育上,很多学者强调要“寓教于乐”,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轻松地学到知识。同样,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前,受众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学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卷帙浩繁。因此,面对如此精深的文化,在看文化类综艺节目时,受众也是抱着学习了解的心态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处理好严肃与轻松的关系,让观众在轻松、放松的状态下,能够了解节目中的文化,并且能过对此产生兴趣,这就是电视节目的“寓教于乐”功能。
文化是严肃的,但文化也是灵活的,文化可以通过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节目,近期比较受关注的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都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观众也能成为参与者,这种节目相对而言较为严肃,而类似于《咱们穿越吧》这样的节目就活泼、轻松、搞笑很多。如《叮咯咙咚呛》节目中所采用的方式,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挖掘文化的趣味性,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和传承文化。
四、在“本土”与“外来”中,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提升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应当借此机遇,寻求更好的发展。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节目当中,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节目时代气息和潮流特色。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指出:“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创新创优。各级广电部门要积极鼓励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节目模式,大力提倡将当代艺术理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的集成创新,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国家。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中华美学精神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坚持以我为主、开拓创新。要树立文化自信,摆脱对境外节目模式的依赖心理,坚决纠正一窝蜂式的盲目引进,对于以合作方式变相引进的现象要坚决治理。”
在當今文化形态多元化的环境下,一味地引进、模仿国外节目只会流于表面,不是长久之道。因此,我们应该从民族文化中寻找特色,用中国元素吸引外国受众,打造出更多原创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视节目。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立足国内的文化环境和受众收视习惯,扎根于本土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对于“外来”节目模式,我们也需要从中学习经验,并借鉴其创意元素进行创新,创新是为了对本土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借鉴“外来”节目模式时,终究是要回归到对我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上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电视节目拥有无尽的文化素材。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提升文化自信,立足于本土文化,制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打造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动画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BXW096)、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湖南省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015BGD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