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祁蒙

    【摘 要】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于理论上的学习,在教育的培养方式上还不能和市场对接,所以高校在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加大对理论学习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资源,使得音乐表演类教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音乐表演;创新;高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93-02

    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后,大规模招生使得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学生规模增大,人数增多,艺术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规模的艺术学生未来的就业,高校需要转变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言而喻,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繁荣了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提升国民整体的文化素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着眼,表演类艺术人才最终是要面向市场的,增强人才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就业问题才是关键。在解决就业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起始阶段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结合,紧紧围绕着市场来开发学生的潜力,在与市场企业的对接中实现人才的成功塑造。

    一、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音乐表演类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与现实的教育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问题有关。

    (一)依赖传统的培养模式规模化塑造人才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培养实践中,学生将被动的听取高校教师的理论授课,在单向化的知识传输中,艺术类学生缺少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强势的理论氛围中学生依附于权威的论断,学生的创意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就不能显现在实际生活中。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在“教”与“学”的循环中,学生被动的受到教育方式限制,从而也不能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缺失

    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盲目的扩大院系增加专业,各类专业性的学校也在增设没有优势的专业,这样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层次不齐。首先是没有特色必然将跟随着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被动的进行教育发展,其次在教育规模达到一定时,教育必然不能发挥特色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是很清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就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必然会造成培养效果的贬值。

    (三)教学方式单调

    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高校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往往同一理论课程拥挤着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发挥教学的自主性,同时抽象化的理论不能紧密结合到音乐表演的实践中。实践环节在课程安排中不受重视,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常常被忽略,因此,即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很强,在实践环节中还是不能灵活地应付。

    二、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取向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要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变,同时要坚持一定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培养方向的正确性。在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前提下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理念。当然正确的培养模式价值取向将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形,借鉴国外和历史时期各种培养理念进行的有机塑造。

    (一)立足于发展个体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针对的就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人”,在以人为本位的教学中,将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可能的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无论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培养,还是针对市场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模式定位到个人就能够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个体人在社会中单独存在但又在社会交往中构造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体人的价值实现后,社会的价值将随着个体的价值的发挥而释放。同时个体是独特的,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塑造个体将能发挥个体的潜能,迥异的人才差异促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人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个体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二)繁荣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

    在个体人实现自我发展后,音乐表演类人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设定目标,可以立足于传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出来。当然人才培养中因各种因素会出现人才的断裂,这种断裂不是说人才缺失,而是人才的分层,一部分人才将着眼市场,一部分立志艺术理论的研究,在分层后的人才中汇聚着能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这些人才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使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立足于高校音乐表演艺术类发展的培养模式将承担着发展艺术文化事业以及培养人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的责任。

    (三)促进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环境,人才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各项条件,同时社会也需要人才各尽其能实现经济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音乐表演类艺术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音乐表演类艺术的繁荣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以及知识基础。因此在培养模式的创新中立足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音乐表演类人才培养的最终发展目的。

    三、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方向上,同时在实践中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殊情况适当的改变培养措施,制定培养方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专业特色发展模式

    高校在教育发展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方案,科学地定位专业发展将为专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首先专业特色发展模式要结合市场需求,同时要考虑到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不仅要加强其内涵建设还要前瞻性的优化专业发展体系,从专业建设上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管理各个方面加大力度。其次要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及时更新教材体系,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加强同专业外校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注重学生学习质量的监督,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二)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不能一刀切,高校在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培养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各种方案,将学生定位为专业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以及师资型人才三类,有机地协调人才培养结构。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确定前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要求的各种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偏重实践,那么在培养目标上就有可能直接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自己的培养方案,通过实践不断来完善自己的技能。进入音乐文化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主要通过授课的方式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对课程的合理化安排。课程培养体系要根据地域以及学校传统科学合理的优化,开设各种课程供学生能够自我选择,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整重复的课程,合理配备师资,在课程教学中建立各种导师负责制,通过与专业导师的直接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炜.高校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0).

    [2]谭尧升.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03).

    [3]郭春方,郑艺,高新.发挥综合特色和优势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4]张扬.论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J].音乐探索,2010(12).

    [5]张静.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2(01).

    [6]田中娟.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丽水学院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0(06).

    作者简介:

    祁 蒙(1988-),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歌剧表演。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