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角七号》的成功看近几年国产大片的情感缺失

    徐 坤

    摘要台湾影片《海角七号》无疑是近两年台湾影坛闯出来的一匹黑马,该影片以现实题材出色地诠释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充满本土化认同感的乡土风情、淳朴生动而温馨平实的市井人情、纯粹执着而唯美真实的人间爱情等。《海角七号》的成功,为近几年国产大片的情感缺失找到了一面镜子,同时也从情感体验的角度为国产大片的制作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海角七号》温情唯美情感缺失

    2008年底,影片《海角七号》以五千万新台币(约一千三百万人民币)的低成本在台湾创造过亿的票房,无疑成为近几年台湾影坛乃至亚洲影坛冲出来的一匹黑马。该片不仅获得了台湾地区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的诸多好评,而且还将代表台湾参加2009年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角逐,走向国际。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之前还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魏德胜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西方大片雄踞一时的时代情境下,在近几年气势相对低迷的台湾影坛,要异军突起地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既省钱又出彩。既要有商业价值(票房),又要有文艺魅力,这无疑是对一个导演综合能力最关键的考验,在拍摄过程中,魏德胜就遭遇了财务危机,自《海角七号》诞生以来,剧组也没有多余的财力去进行近几年国产大片普遍流行的造势宣传。但是,台湾市民街头巷尾的聚谈热议、远近生疏的口耳相传为《海角七号=》赢得了最具亲和力的传播效用,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海角七号》,甚至有人不知审美疲劳地看上十几遍。可以说,《海角七号》是魏德胜至今为止打出的最好的一张牌,在囊中羞涩而举债一搏的经济情况下,他得胜了。

    面对魏德胜这一还称不上是“大片”却胜似“大片”的《海角七号》的成功,再看看近几年国产大片诸多华而不实、甚至有些令人看上一遍即觉后悔的现状,我们绝不能说两者之间毫无可比性。而作为一个被很多人认为是成功的电影,《海角七号》的成功要素正符合影视“成功学”持论者所说的:“好的画面,好的故事。好的人物与人物群像,多面讨巧的文化诉求和核心性当下性的主流价值观归趋。”本文无意于深探《海角七号》对台湾本土文化的诉求或与主流价值观的归趋,暂且悬置《海角七号》关涉政治、历史的争议,也抛开学理上的批评与判断,仅从审美接受的角度静静审视,我们会发现,与国产大片的叙事之宏阔、视觉之华丽不同,《海角七号》最吸引人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带给了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广大观众一些久违的清新的情感体验。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电影一直被认为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无论时空地域如何阻隔,广大观众对于那些平凡、朴实、纯真而又宝贵的人间真情的理解与共鸣始终是一样的。

    一、充满本土化认同感的乡土风情

    《海角七号》以台湾南部恒春半岛的风土民情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剧中展示出这个台湾最南端乡镇淳朴、本真的一面,譬如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湛蓝如碧的海水,纯净柔软的沙滩,高大的棕榈树,还有窄窄的街道,闹热的镇公社,清丽的少女,新鲜的槟榔,古朴的民谣,醇厚的“马拉桑”,以及象征意义极其丰富的琉璃珠等等,在温婉细腻的叙事过程中,影片描绘了恒春的和谐与安宁(如原住民、本地人、客家人及外国友人均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渗透了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对恒春地区乡土人情的热爱,对台湾岛的热爱,还有对生老于斯的大海的爱。一切是那么的平静而真实。这其中,剧中“代表”(即阿嘉继父,的故土情怀被描写得尤其深情,如他叹息的,“我们的海这么漂亮。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就是留不住”:如他自信的,“谁说我们恒春没有人才”:又如他愤怒的,“我最大的心愿是把整个恒春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自己家乡,重新再造,自己做老板,别外出做伙计”。言辞之间,满是对生存之地的骄傲与依恋,也正是这种浓浓情怀,不仅成就了剧中的乐团,同时还唤起了诸多观众尤其是台湾观众对本土的关怀、认同与热爱,为树立本土自信心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

    二、淳朴生动而温馨平实的市井人情

    《海角七号》可以称作是一幅关于台湾小城镇的市井画卷,剧中描写了恒春各个行业的小市民们,车行、公社、邮局、餐馆等等。而且人物形象被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譬如任性倔强而才华不凡的阿嘉,吃苦耐劳且渴望真爱的日本女孩友子,粗犷霸道而内心淳厚的“代表”,桀骜不驯而人小鬼大的大大,待人温和而苦于暗恋的田蛙,勤勉执着且踏实肯干的马拉桑,踏实认真而情深意重的劳马,以及那时时自称“国宝”的老邮差茂伯,坦率自然,老有童真,尤其是他心不甘情不愿找到马拉桑代替自己弹贝斯时说的那句,“要回答这么快吗?不考虑就回答!我老人家咧,我心不是铁打的,我也会伤心耶”,令人捧腹之余又不禁有些许酸意与感慨。这些人物形象在剧中个性不一,自有面目。活脱脱呈现了台湾南部普通城镇小市民的淳朴与可爱,他们以自身“快乐地面对生活,自在地面对歧见,宽厚地面对历史,真诚地面对观众”的精神面貌,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同时也正是这些丰富的平凡人物的精彩刻画,让许多台湾观众不仅剧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似乎找到了许多身边的影子。

    三、纯粹执着而唯美真实的人间爱情

    《海角七号》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虚实相结合的两条线索,交替出现,彼此引发。尤其是贯穿全剧的60多年前的爱情线索,蕴造了影片的唯美基调。导演将60多年前日籍老师与台湾女孩友子一段穿越天涯海角的真挚爱情,全部凝聚在了七封未发出去的信件中。当低沉而极富磁性的男性(中孝介)嗓音伴随着柔和感伤的钢琴一次次穿插在现实的尘嚣中时,这段浪漫爱情的忧郁与唯美被晕染成了纯洁的漫天飞雪,融化进了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

    与这条幽怨如琴声般时隐时现的爱情线索相对应的,是阿嘉与友子的现实爱情。两个一样倔强。一样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彼此问的情感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在追寻海角七号爱情女主人公的路途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化解。片尾,阿嘉那句“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既是对发生在60年前那场遗憾爱情的告慰,亦是对他自身即逝爱情的成全,最终他赢得了友子的心,赢得了自己的幸福,同时也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审美期待。

    《海角七号》通过娓娓道来的叙事语调。细腻独到的形象刻画,现实生动的画面铺陈。以及其稍显俗套却也巧妙的情节构思。诠释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真情的向往。对于已经习惯并似乎有稍许疲倦于国产大片视听震撼的我们来说,正恰似一剂清新剂,给了诸多麻木的灵魂一丝震颤:原来。现实生活可以在电影中表现得这么美。《海角七号》情感表达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给国产大片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所谓“大片”。其内涵不应仅仅指的投资高、阵容强、声势大。如果连动听的故事都无法讲出来,动人的情感无法宣泄,观众从中无法找到自己的生活,那么,不管视听如何震撼或是场面如何壮丽,都不可能最大程度、最大层面的打动人。

    从近几年国产大片看来。无论是诸如《无极》《画皮》的神魔叙事,还是《英雄》《夜宴》的历史演绎。大多远离了我们现实生活的本真:又如《集结号》、《云水谣》对战争与人性的关涉颇为出彩,相对较近的《非诚勿扰》描述了都市中比较特殊的社会生态,等等,然而罕有影片真正是持着一个赤子之心将自己对“平民化”人情的关怀集聚到镜头的焦点,自然也就缺少对广大平凡人们的普通生活的更多关注。而即便偶有小人物的温情,也只是宏大主题下的衬托与装饰:同样,关于爱情主题的表现,近几年国产片在爱情故事上做的文章太多,如《夜宴》、《画皮》、《非诫勿扰》中坎坷曲折的三角恋,等等,尽管这种对于爱情的表现符合了当代人在爱情问题上的质疑与徘徊,反映了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情感需求的复杂性,但除了少数片子如《云水谣》外,少有将爱情展示得如此干净纯粹而唯美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正出于种种情感缺失。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些国产大片很少能让观众产生一种“集体积极参与”的情感与渴望。究其创作根源,最基本的一点在于,这些影片大多“只奉行娱乐神话的原则。追求以奇观影像刺激和满足感观愉悦,他们缺少对‘我们的世界的崇敬之心”,没有最大限度地召唤出广大观众对于“真、善、美”的渴望。此处所说的“真”,意指本真淳厚的老百姓生活,是对现实当下的关照与表达:“善”包含的是普遍的积极的价值观,是作为每个平凡人的人生诉求与渴望:“美”指的是大众性的审美趣味,大众的未必就是俗套的,它可以是世俗的,是一种裹挟了厚重真实而充满了人性向往的审美期待。

    《海角七号》的成功经验也许不可复制。也许它只是发生在台湾岛的一个爱情神话,也许它只是在合适的时候出现的一部符合台湾观众审美需求的影片。但对于国内诸多才华横溢的导演来说,是时候好好关注一下如何将本土文化的价值与多样性的特征更好地通过广大群众的生活展示出来了,下一个目标也许可以是《中华一号》。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