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声乐教材贡献研究
刘璟 王晶
【摘 要】喻宜萱(1909-2008),中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是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之一。喻宜萱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并担任声乐系主任,她还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喻宜萱教授教书育人,在她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基础上,她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声乐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喻氏声乐教育体系”。通过这套科学的声乐教育体系,喻宜萱为中国声乐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在声乐教材方面,喻宜萱曾编配了十几种声乐教材,为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前,关于喻宜萱的声乐教材贡献研究还没有出现系统的专著和论文,此文将填补这一方面以往的空白。
【关键词】喻宜萱;声乐教育;声乐教材;贡献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87-03
喻宜萱(1909-2008)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上海国立音乐院,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主修音乐,她是我国最早一批留学美国学习音乐的歌唱家。喻宜萱学成归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声乐歌剧演唱家,多次于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随后投身于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1950年,喻宜萱任教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声乐系主任。1961年,喻宜萱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喻宜萱教授在她的声乐教学生涯中,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严谨、认真地教授学生之余,她还不断地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刻苦研究声乐理论。喻宜萱教授发表了很多学术性的文章、论著,编配声乐教材。她的声乐教学经验及声乐理论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声乐学习的理论基础,对当下的声乐艺术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着重阐述喻宜萱对声乐教材贡献。
经笔者收集与整理,按照时间顺序,喻宜萱编选译配的声乐教材如下表所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的声乐教材贡献研究进行阐述。
一、喻宜萱声乐教材的产生
回顾喻宜萱艺术成长历程,喻宜萱从小便有学习音乐的天赋。喻宜萱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曾是前清翰林,父亲是清朝末届举人。喻宜萱自小便生活在这样的书香环境里,这为她日后的成人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喻宜萱曾考入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及上海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乐,就此树立了日后从事声乐学习及声乐工作的信念。1933年,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不少中国学生怀着满满的抱负准备出国深造。喻宜萱于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音乐课程,留学期间,喻宜萱在美国多个城市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选择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像喻宜萱留学到了美国极富盛名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更是属于佼佼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克服种种困难,毅然返回祖国效力。”[1]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中国处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阶段。当时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太清楚国内的具体形势,加上有的国家为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和工作岗位,或是在抗日战争的情形下为了躲避战争而选择留在国外,中国大量留学国外的人才大量流失了。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立志要学成归国,回到祖国为国家作贡献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正值抗日战争,时局极为不稳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喻宜萱便是其中之一。
喻宜萱归国后,便投入了声乐教育事业。1939-1945年间,她先后担任过成都金陵女子大学等各类大学的音乐系教师、教授、音乐系主任及音乐指导。1946年至新中国成立的三年间,喻宜萱投身于她的声乐演唱事业,在全国各地举行了独唱音乐会,还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去欧洲各国考察音乐教育,并在国外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喻宜萱国内外的学习经历与回国后的声乐教学工作、声乐演唱经历都为她日后编写声乐教材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来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喻宜萱回到了祖国,继续她的声乐事业。1950年,喻宜萱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并担任系主任及教授。1961年,喻宜萱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4年,她辞去了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系主任等职务。2008年1月8日喻宜萱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9岁。在喻宜萱回到新中国从事音乐教育的几十年间,她在进行声乐教学、声乐演唱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凭借着她自身优越的演唱条件、丰富的声乐演唱实践及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与外语基础,她还致力于中国声乐理论的发展,撰写了学术论文,翻译了外国声乐理论作品,编选了十几种声乐教材。
二、喻宜萱声乐教材的内容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建立初期,国内声乐教材极度匮乏,办学非常艰难。喻宜萱编写、译配声乐教材以及组织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写译配声乐教材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也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创立到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何为教材,“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2]何为声乐教材,则是指供声乐教学用的资料。喻宜萱所编写、译配的声乐教材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国声乐作品教材、外国声乐作品教材和声乐作品论文。
喻宜萱的中国声乐作品教材主要有《独唱歌曲集》(一、二集)、《中国声乐教材》、《中国歌曲》(一至四集)等。其中,《独唱歌曲集》有第一、第二两集,第一集于1951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第二集于1953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两集均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材丛刊,各包含曲目15首。喻宜萱编选的中国声乐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与民族特色。《独唱歌曲集》第一集当中有苏北民歌《多亏那个毛泽东》、云南民歌《桃花店杏花村》、《“刘胡兰”插曲》、《胜利秧歌》、《歌唱斯大林》等;《独唱歌曲集》第二集当中的中国歌曲《黄水谣》、《保衡和平之歌》、《打豺狼》等,外国歌曲《共青团员之歌》、《莲花》等无一不体现了喻宜萱中国声乐教材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歌曲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国家形势与人民生活状态,并引入了外国音乐元素,体现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的多元化,增添了教材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喻宜萱的外国声乐作品教材有《西班牙歌曲选》、《罗西尼 多尼采蒂 贝利尼艺术歌曲选集》、《柏辽兹、比才、迪帕克艺术歌曲选》、《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艺术歌曲选》等。喻宜萱编选翻译了西方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些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古斯塔夫·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等。谈到西方作曲家,他们的音乐作品被人们谈及时大多数是器乐作品,如奏鸣曲、练习曲、交响乐等。而声乐方面,是人们熟悉的艺术歌曲之王、歌剧改革家或是被大众所熟知的一些声乐作品。喻宜萱所编选译配的外国声乐作品教材,从编选翻译角度来看是十分复杂的,“这不仅要考验编者的艺术文化底蕴,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内能找到的乐谱和影像资料,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研究,收集、整理。”[3]她的这些外国声乐作品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人们的观念,对当时乃至现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喻宜萱所编的《罗西尼 多尼采蒂 贝利尼艺术歌曲选集》,2007年6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被称为“美声学派”的三巨头,他们创作的作品直到今天都被人们喜爱,在歌剧院长演不衰。喻宜萱在该教材的前言部分介绍了美声歌唱,并分别编选了三位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其中包含了罗西尼的9首声乐作品,如《诺言》、套曲《威尼斯划船竞赛》等,多尼采蒂的20首声乐作品,如《永远的爱与忠诚》、《叹息》等,贝利尼的15首声乐作品,如《小小蝴蝶》、《童年的梦》等。
喻宜萱涉及声乐作品、曲目的论文,如声乐作品《六首法国艺术歌曲》、声乐教学礼记《五首莫扎特的女高音咏叹调》等,这些论文把文中的作品阐述解答得淋漓尽致,如作品分析、作品背景、人物性格与特色、歌词的含义、旋律的走向等,都给予了歌者更为直观的理解,使读者能够更为理解声乐作品,从而更好地演绎声乐作品。
三、喻宜萱声乐教材对我国现当代声乐教学体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喻宜萱编选、译配的声乐教材的时间跨度自1951年至2007年,横跨两个世纪。在我国声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声乐教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喻宜萱编选、译配的声乐教材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双语印本,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教材为当时的声乐学生与声乐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义。
喻宜萱曾建立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担任声乐系主任及教授,后来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在众多音乐学子的心目中是我国音乐学院中顶尖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也是音乐爱好者为之向往的殿堂。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内乃至国际的音乐领域中都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而喻宜萱作为建立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重要人物,在国内外的影响也非常大。喻宜萱的声乐教材影响范围也同样之大,不仅在出版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现在,各高校声乐教师仍在使用喻宜萱的声乐教材。
不仅如此,喻宜萱的声乐教材内容丰富,选择面广,难度由浅入深,适合各个阶段的声乐学生进行学习。这也突出了喻宜萱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打好基础,扬长避短,而不是让学生学出来像是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声乐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技艺性极强的课程,应该全面、系统、有步骤的进行。”[4]
喻宜萱教授于2008年去世了,但她给我们留下的声乐财富是巨大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声乐事业尤其是声乐演唱事业、声乐教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潮.近代留学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8.
[2]百度百科.教材的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4551.htm.
[3]资玥.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声乐贡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49.
[4]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4.67.
作者简介:
刘 璟(1994-),女,湖南岳阳湘阴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音乐学专业;
王 晶(1994-)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音乐学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B类(项目编号:313)研究成果;本文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研究(1900-1959)”(项目编号:13YJA760007)的子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