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音乐“微”传播与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性探究
史晓玲 王福朋
摘要:音乐是教育的一个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通讯工具那么简单,它承担着大学生的娱乐休闲生活;纵观当今的大学生管理,其方法模式老化,俨然已经不能与时代同步,更好的顺应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把音乐与手机相结合,使用音乐“微”传播的手段,植入到大学生日常管理中,更新管理教育的载体,通过音乐的陶冶,深入大学生内心,起到教化的作用。长此以往,大学生们人人都可谓美之,性情流露出美,意志出自于美,情操来源于美。不仅利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革新,也有利于学生美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化? ?音乐“微”传播? ?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182-04
音乐始终是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音乐作为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教育始终产生这巨大的作用。古有“礼乐之治”“鸣琴而治”,并且在《乐记》一书中,古人对音乐的教育做出了最本质的阐述“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论语·八胡》中的“乐道而不失其操”明确了音乐对道德修养的规范。近现代音乐教育家曾志忞《音乐教育论》论述了音乐对政治、人格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更是提出音乐教育关乎着国运民生。当今又提出了,用音乐陶冶情操、审美等一系列的美育要求。可见,音樂的教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口语相教、到音乐欣赏,到如今利用网络技术的网课、慕课等,面对当今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音乐的教化功能就应该从实际出发,与科技接轨,与时代进步,利用新兴媒介,使音乐的感化,渗透于每个大学生生活,促动美的道德情操和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一、音乐“微”传播发展与大学生应用现状
(一)音乐“微”传播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意义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音乐传播也从以往的口耳相传的“口语传播”、体语传播、广电传播……过渡到了神奇的电子媒介传播方式,随着电子通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扩充到了支付、社交、试听等,小小的手机可以不受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对音乐进行发布、接受。由此可知,音乐的传播进入了移动媒体时代,手机端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使音乐相关内容得到传送,这也就是音乐传播学中所俗称的音乐“微”传播。音乐“微”传播在改变我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顺应了音乐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发展。音乐“微”传播利用手机等微型通讯媒介,通过安装APP和关注音乐平台的方式,收听收看音乐、了解学习音乐知识咨询。音乐“微”传播的主要特点就是传播的即时性、历时性、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这种方便、快捷,碎片化的获取方式迎合了大众的快餐式的生活。同时,这种微型的音乐传播方式,更具有个性化,不再是以往单向传送,而是更大化的进行双向互动式传送,接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进行反馈和再次传播。看似“微”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实则具有强大的音乐传播力量。
(二)音乐“微”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通讯的工具,更是娱乐消遣的媒介体,走在大学校园,我们随处可见“低头族”“拇指族”,手机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手机媒体被称为一种“带着体温的媒体”,它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只要手里有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同时它还兼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优势,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络传播媒介,是一种“全媒体”模式[1]。
随着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率持续增长,而中国网民的增长主要是手机网民的增长,在使用手机的各个年龄中,20-29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数量最多。由于大学生崇尚新潮,手机生活方便快捷,手机使用频率相对也高,因此手机对大学生影响甚大。我国的网络技术进入了新纪元,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音乐文化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播渠道,形成了丰富的网络音乐资源[2]。这也进一步的拓宽了高校大学生获得音乐教育的渠道,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检索和查询获取自己喜欢的音乐内容。从社交软件到音乐试听,从电影视频到手机网游……手机上网的便捷、网络平台的多样化,使学生党对手机上网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手机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据对790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手机APP收听收看、了解音乐知识资讯的占比,达到了100%(图一)。在问卷调查中,正在使用的音乐“微”媒介中,QQ占比60.76%,微信53.41%,其他音乐社交平台(例如抖音、快手等)占比54.3%(图二)。由此可见,音乐“微”平台存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在大学校园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会看到戴着耳机的“低头族”“拇指族”。据调查总结,学生们普遍认为在手机中,可以找到自我的存在方式、找到现实生活意外的自信。这种“微”传播方式,满足了学生这一群体的生活文化需求,并在学生群体中构建了立体式的大学生文化景观。
二、当代大学生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可以用“硬性”两词表述,直接进行理论教育为主,忽视“以人为本”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
(一)内容固化
传统的大学师生管理内容多是硬性的,直接性的给学生灌输政治性理论,注重的学风作风建设,利用纸质文件或视频故事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总结工作、布置任务、传达有关文件精神、主题教育……这种学理论、摆事实、举例子的教条式的内容好像成为了亘古不变的定式。通过790名学生调查问卷,有近75%学生认为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理念、革新手段。面对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变化飞速,性情也较以往有所不同,“微”传播的发展,造就了接受信息的碎片化,大学生们已经对以往的“长篇大论”没有心境读下去、听下去,更多的是“一目十行”“速读”的应付。所以面对日益发展的学生,当今学生管理的内容应柔性化一点,通过不同的内容设计,使以往的政治性教育变得多彩、有趣。
(二)形式手段老化
当今大学生管理部门虽然会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信息的传达,通常还是以周会、月会、学期会议和班干部传达为主要形式,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个人日常量化分数、奖学金等相挂钩为主要手段进行管理的。如果学生出现问题,班主任、辅导员会进行谈话,同学之间也会与其沟通,这种教育方式在现在看来,未免太过单调。再者,在学生出现问题后进行教育不如在出现问题之间进行多种手段的预防,效果更为出色。除开会、纸质文件之外,不妨可以设立一些音乐教化、图片传导、影片播放等,进行专题对应教育辅导。多彩的教育管理形式手段,使当今大学生对此充满好奇,爱新鲜感增加的前提下使之更容易接受多彩的教育管理方式。
(三)脱离学生迅速发展的心智水平
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化、硬性化,而面对当今充满活力、创新能力渐强、个性愈发明显的学生来讲,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教育形式,显得脱离实际,并且学生会带有抵触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认知的现代化,对科技崇尚新潮,性情率真、积极。面对模式古板,形式内容固化的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迎合当代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甚至无法顺应当代社会发展。信息时代,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方式和体制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必将伴随社会信息化和移动媒体科技化的发展而实现智能化管理。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要不断创新管理教育载体、转变管理教育理念。由于音乐“微”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即时更新,方便快捷,受众群体中学生群体较为广泛,“微”传播的出现刚好满足了大学生们的各项需求,与他们的个性相吻合。
三、音乐“微传播”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运用音乐“微传播”辅助学生管理工作,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唤醒新的传播理论、网络伦理的建立及学生管理模式、方式、内容的革新。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但是面对音乐,这种听觉的盛宴,学生们是欣然接受的,据调查显示,100%的大学生对利用音乐内容,音乐“微”传播的形式,通过思想心灵的陶冶,从而达到对学生管理进行辅助,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表有期待并乐意接受。
(一)建立音乐“微”传播微信公众平台
建立音“微”有你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最优质的音乐内容,创造更好的生态粘性,形成优良的音乐教化平台。形成音乐互通、音乐互惠、音乐互交的可互动公众平台。将音乐的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从思想情感到行为规范都产生积极的力量,达到“以乐治教”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该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定时发布音乐供广大关注着聆听欣赏、学习,音乐公分两大板块,一是“心音”,发布内容为爱国歌曲,二是“唱给你听”,发布内容为励志歌曲,两大板块内容均会配有歌词、图片以及赏析。
(二)建立“抖音”、“快手”等音乐小视频社交平台
大学生们都喜欢自拍,对日常的生活行为忍不住发布在这种视频社交平台。为了更好的获取学生们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设立“抖音”“快手”等相关的平台,发布学生们力荐或自拍的一些正能量歌曲,在学生们中广泛传播,从而达到学生们三观向上的目标。
(三)通过“微”传播,使音乐与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
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实践活动,它试图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感化,是指行为为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3]。音乐教育也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思想内涵,从古代开始,任何音乐教育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为统治者为社会所服务。前一段时间,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计成就实践了这种音乐与政治融合的教育主题活动。李院长通过播放革命音乐,透析革命战争中军民一家、不屈不挠的精神,上了一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李院长命名为“歌声中的党史”。这种创新的政治教育方式,可以植入到音乐“微”传播政治主题教育中去。
对于高校来说,选取健康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渗透和影响是学校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于塑造学生人文情怀、营造健康身心以及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2]。
四、音乐“微”传播与大学生管理创新性探究的意义
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出现了新的弊端,在当今“微”传播的时代下,大学学生每人都是发布者,每人都是传播的主宰者。
这种传播方式给学生们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带来了新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音乐“微”传播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新媒介、利用新媒介,将音乐的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从思想情感到行为规范都产生积极的力量。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相比与以往的大学生管理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从新时代环境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从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从审美学的立场对学生进行心灵、精神的教化,根植于心、表象于行。 这种通过“微”传播的路径,使音乐的教化功能得到应用,有助于音乐传播在适应新媒介传播过程中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不失自身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呼唤新的学生管理手段的建立,其中某些合理化的建议,有可能为相关学生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有助于广大使用音乐“微”传播的大学生人群,更好的认识新媒介、利用新媒介;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学生管理。
音乐“微”传播是当前社会流行的、最具前沿的一种音乐传播方式,大学生作为崇尚新潮、走在时代的弄潮儿,自然对音乐“微”传播充满新鲜感。通过音乐“微”传播,使正能量的音乐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是大学上的思想、行为达到“质变”,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时间性的转变。这就是音乐的“教化”功能,把这种音乐的教化充实到大学生管理,使之方式、手段、内容有了新的突破,改观了古板的大学生管理方法,完善了大学生管理的创新。这种音乐“微”传播与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需要全方位的规划,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在音乐“微”传播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相信会给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改观提供有利举措。
參考文献:
[1]高晓娜.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以运城学院为例[J].今传媒,2016,(12):64-65.
[2]康雪.利用“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大舞台,2016,(Z2):91-92.
[3]李君华.论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1):189.